分享

《贫穷的本质》

 cqyuanye 2021-08-07

你好,欢迎来到小帮听书。

今天为你分享的书是《贫穷的本质》,它的作者是荣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两人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也是研究贫穷课题的专家。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遍访多个贫困国家,深入调查穷人的世界,第一次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了穷人为什么难以摆脱贫穷的命运。

对金钱的热爱和渴望一直是人类社会长盛不衰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消费至上的大环境中,我们习惯于用金钱去衡量他人。如果一个人开豪车住大房子,我们就认为他积极聪明,努力优秀。如果一个人干体力活拿低收入,我们会认为他十分懒惰或者不求上进。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穷人的智商没有问题,也不缺少赚钱的欲望,更不怕吃苦受累。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资源上的运用差异。

本书用九大篇章,从穷人的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和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穷人如何生存与选择,如何摆脱劣势进行突围,以及社会援助和扶贫政策对穷人的意义。

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

1.穷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2.贫穷为什么难以改变?

3.怎样做才能跳出贫穷的陷阱?

一、穷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第一部分:穷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贫穷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众多经济经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曾经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吃不饱肚子乃罪魁祸首。因为穷人吃得不够,所以精力不足,就无法胜任附加值高的工作,赚不到足够的钱,然后继续挨饿,日子越过越穷。但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十几年的深入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先来说说穷人在饮食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穷人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但是每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也对本国贫困线以下的人群进行粮食救助和食品补贴,所以那种天天挨饿的情况逐渐消失。饥饿现象更多地出现在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的爆发时期。

今天穷人在食物上的真正问题不是饿肚子,而是缺乏营养。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往往一边吃着劣质的食物,一边买着香烟啤酒或者其他的非必需品。实际上,他们本该用为数不多的钱去买优质的主食或者蔬菜,但是他们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主食和蔬菜口味寡淡,并不好吃,所以他们会购买口味更好,却没什么营养的高油高糖的食物。调查发现,就算在印度最贫困的人群中,脂肪类食物的消费在十几年里都在持续上升,但是营养类食品的消费却在连续下降。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穷人群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活在美国、英国的穷人们,会在早餐时吃人造黄油和烤香肠。与此相反的是,百万富翁们却习惯用橘子汁和蔬菜泥当早餐。穷人总是忽略营养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毫无益处,必然带来更多的疾病。

那么,穷人在医疗卫生方面表现如何呢?

有一句话叫做“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话糙理不糙。作者通过一项长期记录发现,最贫困的家庭往往会把一辈子的收入花在治疗疾病上,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提前预防的。问题在于,穷人普遍缺少健康意识和医疗常识。

举个例子,一个非洲母亲带着患有痢疾的小孩去公立医院,然后拿到了一盒口服补液,那么这个母亲就不会再来了。因为她们不相信这类补液可以治病。穷人父母并不清楚脱水是痢疾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口服补液是有效的预防脱水的手段。缺少卫生知识的她们,只想得到一次静脉注射或者几盒抗生素。所以穷人一旦生病,更愿意求助于私人诊所,这又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

另外,穷人还对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抱有轻视和拖延的态度。比如说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排队给孩子接种疫苗、不想花钱购买可以净化水源的物料包,总之,他们不愿意牺牲眼下的利益去避免未来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年轻的癌症患者在患病之前,一直都过着昼夜颠倒,三餐不定时、经常喝大酒、从不做体检的生活,这些最终透支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去治病,甚至因此背上巨额的债务。

接下来,我们聊聊穷人在教育上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没学上是因为他们上不起。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推行免费的公立教育,就算在最贫困的地方,孩子们也能找到可以读书的学校。但是越贫困的地方,辍学率就越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个是穷人父母不想让孩子上学,另一个是孩子们自己不想上学。

贫困家庭总是有无数的经济问题,而陷入困境的父母会不断衡量孩子读书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孩子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当孩子们到了可以赚钱补贴家用的年纪,如果他们的学业成绩又不突出,父母会认为他们将来肯定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理想的回报,还不如赶紧辍学去打工养家。

另一个方面是孩子自己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学习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中学后,随着课业难度加大,往往跟不上进度,成绩明显下降。如果没有老师的支持鼓励,相当多的孩子会产生厌学心理,他们渴望进入社会,对赚钱心生向往,就会主动投身成为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

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又会因为学历不够,缺少技能,只能干着重体力或者低收入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正如那句话,“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最后,让我们看看贫困家庭的人口问题。

从全球各国的人口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十分缓慢,但是贫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却依然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因为穷人父母通常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穷人父母通常没有安度晚年的计划,也没有养老金的来源,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在多个子女的经济援助上。这些父母把孩子当做老年生活的依托和保障,把孩子看作一款可以带来复利的产品,因此他们就会“越穷越生”。

然而,当穷人父母生了众多子女之后,如果又没有增加额外收入的途径,为了应付全家老小的吃饭与医疗问题,他们就不得不降低家庭生活的质量,也就“越生越穷”。

听完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可能认为穷人的真实生活恰恰说明了他们只能做穷人。但是事实上,穷人并不安于贫穷,也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比普通人更渴望实现阶层跃迁,但是他们遇到的障碍却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部分,贫穷为什么难以改变?

二、贫穷为什么难以改变?

首先,穷人往往会做出短视、非理性的行为。

半个世纪之前,曾经有人招募过一批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并对这些人进行饥饿测试。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下,身体不仅会变得虚弱无力、缺乏耐性,他们的思维还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一顿好饭。他们会转变曾经的兴趣爱好,比如放弃学术研究,梦想着开个餐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稀缺俘获了大脑。具体点说,当我们觉得自己得到的和拥有的,少于自己需要的,我们就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思想也会转向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最后,稀缺的事情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穷人父母会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因为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赚钱,会不断算计孩子读书所要花费的成本,最后做出让孩子辍学的决定。

在稀缺思维的影响下,穷人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只能想到今天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下周、下个月或者明年应该怎么做。他们做不到理性清晰的思考,也不能有效的自我控制,所以穷人会花钱购买烟酒糖茶而不是健康食品,会花钱去治疗疾病而不愿意做免疫预防。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应验了书中的一句话,“贫穷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让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其次,穷人难以找到撬动财富的杠杆。

有句话叫做“穷则思变”,穷人更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对于学历普遍不高的他们来说,进入大企业找好工作是不可能的,那么做小本买卖就成了首选。可是手头存款又不够,做买卖的本金从哪里来呢?

你可能会说,从银行贷款。但是全世界的银行都不愿意借钱给穷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穷人的征信调查难以开展。银行在放贷之前总要考察借钱者是否靠谱,从事的买卖是否正当,那就要去他们家里看看。可是穷人几乎都住在交通不便,甚至连路名都没有的地方。这意味着银行要花费很多时间做征信调查,而时间就是金钱。因此银行更愿意选择不那么穷的人。

另一方面,在银行看来,这个群体的违约率更高。银行认为那些借到钱的穷人,一旦遇到了其他难处,或者无法控制自己想要高消费的心理,就会把钱挥霍一空,而他们名下又没有其他财产,这就导致银行无法收回贷款。基于以上这两点,穷人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国外的很多贫困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向穷人推广的小额贷款,这是一种基于社会目的的变相放贷,它的利率虽然高于银行贷款,但是又低于民间借贷。按理说应该是穷人的首选,但是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家庭会选择小额信贷,四分之三的家庭会选择民间借贷。

因为这种小额信贷追求零违约率,看重还款模式。如果它要求借款人每周还一次钱,而借款人做不到的话,小额信贷会动用各种手段催债,比如给借款人的亲戚狂打电话,或者直接上门催债。另外,小额信贷很少给借款人灵活还款的选择。但是民间放债人能够接受欠款人拖延一段时间,或者允许他们用其他方式偿还债务。

银行的不情愿和小额信贷的严格要求,变相地提高了穷人贷款的门槛,使得穷人难以从正当渠道获得贷款,最终只能寻求本地区的民间借贷,承受高到可怕的利率。

比如说爪哇岛的一个家庭因为丈夫患有眼疾,妻子不得不向当地的放债人借了大约10万印尼盾用来支付医疗费。之后这个家庭努力还钱,结果还是欠下了100万的印尼盾,而这100万都是不断增加的贷款利息,这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泥沼,也彻底摧毁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我们来说说穷人将要面临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买保险的好处,但是几乎没什么保险机构愿意给穷人做保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穷人的道德风险更高。举个例子,在印度曾经有一家保险公司对农民的水牛进行保险,当地很多投了保险的农民偷偷地把自己的牛藏在某个地方,然后又跑到保险公司谎称自己的水牛死了,这样既可以保留自己的牛,还能获得一笔钱。后来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必须拿着死牛的耳朵作为证明,没想到这个策略却繁荣了当地的牛耳朵市场。所以大部分保险公司并不热衷于给穷人提供保险。

另一方面,穷人自己买保险的意愿也不积极。主要原因是市场上所提供的险种,大多只覆盖灾难性的风险,但是穷人的生活却处处有风险。举一个例子,一位在印度贫民区的女士得了胃病,她跑到医院花了不少钱治病,结果保险公司却拒绝理赔,理由是她买的保险不包含胃病这种不会致命的病。保险公司的决定让她感觉上当受骗,于是不再购买任何保险。

另外,保险条款往往有很严格的限制,比如说规定你要入住什么标准的医院才能获得理赔,如果满足不了相应的条件,保险公司有权拒绝理赔。这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看似平常的条款,却很容易因为贫穷,变成了一种客观条件上的限制。

因为这些原因,穷人宁可承受着风险无处不在的生活,也不愿意买保险。这就使得当真正的灾难一旦出现,他们只能束手无策地陷入困境。

听完这部分内容,你可能会感慨,贫穷的命运真就无法逆转了。但是在两位作者看来,如果穷人能改掉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抱着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期望,就能让生活有巨大的改变。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听听第三部分的内容:如何跳出贫穷的陷阱?

三、如何跳出贫穷的陷阱?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给出了4个摆脱贫穷的建议。

第一是要重视教育的力量。

两位作者认为穷人不理解基础教育的好处,也不知道给儿童接种疫苗的优势,不知道种地该用多少化肥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拥有的知识十分匮乏。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扶贫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根据最新报道,截至2021年3月1日,我国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这足以说明,我国这几十年来的扶贫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大家知道吗,我们一直都有个口号叫做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说的就是要在人群中进行知识普及,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进行合理的思考,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里的教育并非是要人们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或者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对于大多数出身底层的人来说,重要的是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哪怕是现有的文化程度不高,也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把学习变成持续终身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终身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提升技能,拓展视野,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机会,避免过早地被社会淘汰。相信此刻正在听这本书的你,更明白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就拿学习投资这门技能来说,市场上的投资标的多种多样,投资风格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投资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才能在保护好本金的基础上,赚到更多的收益,成为战胜市场和其他投资者的少数人。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有能力可以不断攀爬教育阶梯的人们来说,读书的优势更是无可取代。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调查叫做“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其中对众多富豪们做过学历和财富的统计,发现一个非常明显并且正向的结论,就是学历越高收入越高。比如博士群体的收入是高中群体收入的6倍。在今天的中国,待遇最好的企业也是更青睐名校毕业生,不可否认高学历的确是高薪工作的敲门砖。比如2019年被曝出华为招收的百万年薪的应届生,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它或许不能让你成为人生赢家,但是一定会让人有更高的视角和格局。

第二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储蓄的习惯。

当我们谈到要穷人存钱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反面的声音:“穷人怎么存钱啊?穷人没钱存啊”。但恰恰是,越穷越要存钱,因为只有存下第一笔本金,你才可能开始投资理财,最终学会用钱生钱来获得被动收入。有了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未来摆脱贫困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哪怕今天的你只存了一丢丢钱,但是日积月累,总会积少成多。

书中有一个省钱的例子,说是一位印度的水果摊主总是攒不下钱。作者就发现她除了每天必需的食物之外,还要买两杯茶喝。如果她能控制自己不做这笔额外支出,她每天就能节省下5元。如果再给这些钱算上利息,假以时日,这笔钱就能变成了不小的数目,一年之后就能让这位摊主还清背负的欠款。

所以说存钱永远是摆脱贫困,获得财富的第一步。尤其是收入不高的时候,更要坚定地学会储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攒钱的最好手段就是强制储蓄。发了工资后,雷打不动地先存储下一部分,同时养成日日记账的习惯,保持自己在消费上警觉性。对于某些没必要的支出,不能头脑发热掏空钱包。

当我们在严格执行储蓄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支出,做到延迟满足,这又会增强我们继续存钱的意愿。因为当距离目标很远的时候,你很难有动力执行下去,而当你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你会更有动力坚持。

第三是培养风险意识,学会未雨绸缪。

有句话叫做“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说的是当我们顺风顺水的时候,也要提前打算,方可有备无患。因为小概率的坏事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尤其对于普遍缺少保险意识的穷人来说,因为没有保障措施,他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会在遭遇风险之后,一夜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在“某某筹”之类的救助平台上屡见不鲜。实际上,那些悲惨的求助者本可以通过购买保险、预防保健来解决。

对于普通人来说,社保作为国家福利,是性价比最高的保险,也是必备的保险。但是社保因其特殊的定位,追求的是广覆盖,报销范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基础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在这里多说一句,“因病致穷”的例子十分常见,但是很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比如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就说,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草和酒精,执行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预防30%-50%的癌症。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健康风险,给未来积累财富。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更让我们看到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除了做好健康管理之外,我们还要拓展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仔细考虑事情背后的逻辑,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投资,都要先进行足够的了解再行动,保持乐观,也要保持理性。

最后是人生要有规划,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在很多人看来,穷人就是目光短浅的人,只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但是两位作者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穷人缺少耐心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未来没有期望,他们不相信时间的力量,因此不愿意花费好几年去打磨一门手艺,不愿意让孩子用好多年的时间去读书。他们无法度过漫长的成长期,也就无法获得丰收的果实。

书中提到一个成功的例子,有个扶贫小组为了帮助当地的穷人,针对穷人手头的资产做了相应的规划,这个规划以五年为长度,包含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比如定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告诉穷人们如何存钱,讲解政府的优惠政策等。两年之后,参与这些计划的家庭都获得更多的资产,他们的人生观也有了很大改变,他们看起来更有自信,描述人生时也更加积极。

所以说人生要有规划,不只是穷人,任何人都需要提前谋划未来。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每个人从长远的角度去安排自己今天的行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对现有的条件,以及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地思考,提前做好三年、五年、十年的人生规划,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因为只有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人,才是可以持续努力,持续获得成长的人。

当我们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时候,就有充分的理由克制住眼前的诱惑,能够把前期攒下来的钱或者技能用于未来,能够避免做太多急功近利的事情,可以专注打磨和提升自己的优势,最后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别人无法超越的大势。

以上就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中的重点内容,听到这儿,你应该对于如何摆脱贫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贫穷的根源不在于你的国籍、你生活的时代、你的智商多少,关键在于你是如何思考,以及你能够做出怎样的改变。通过本书,你能明白什么是“穷忙”,以及为什么攒不下钱。你会理解限制欲望的重要性,还会发现长期的人生规划能够打破你的“穷人思维”。最后说一句,摆脱贫穷思维的确很难,也很漫长,但是意识到了应该怎么做,我们就要立刻行动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