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前开封相国寺的形形色色(三)江湖上的各种行规

 开封胡同 2022-01-14
江湖上的各种行规
 
在他们的行规中,最突出的有仨三,即三不收、三不传、三不说。
 
三不收,指收徒弟的三项标准:不收有功名人家的子弟,不收结过婚的人,不同时收两个徒弟。第二项在俐子上(幻术、武术)最严。因练习功夫,和年龄结婚有莫大关系也。


 

拜师之后,谓之进凯。意思是说:到了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家人了。拜师礼节,非常严肃。设祖师牌位,摆供烧香,三跪九叩(不作)。次拜师父(必须作揖),再拜师母,以至全家。然后师父说明在学徒三年期间守的规矩、本行日常生活上的种种习惯。三年以内,衣食由师父供给,但出活玩艺一切所得,均须交师父支配。三年出师,再孝敬一年,即一年内所得财帛,仍归师父所有。这种剥削,也普遍流行于非江湖的各行各业。一九三〇年间,有专说黄天霸的李学,在相国寺负有盛名,因年老嗓哑,收一无家可归之小毛,作为门徒,每日除代做饭挑水家务劳动以外,并为之捶腿捶背,端尿盆,烧大烟,终夜不体。吃午饭时,口授黄天霸说词一段,讲述这一段应须注意的口眼手势动作的关子,年后二时出场,七时收摊。如当日说的略有谬误,或动作不合要求,到家非骂即打,往往不给饭吃。不到出师,折磨吐血而死。此仅无数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三不传:
1、不传六耳。
2、不传女儿。
3、不传尽(即留手)
 
从三不俊中,说明他们的保守,同时也说明谋生的不易。尤其在武术一行,老师传授武术,更不能尽传。一方面为了防止徒弟超过自己,另一方而,更主要的为预防意外,不能不留一手,用以保护自己。因之,有些技艺,越传越少,以至灭绝。据传:相国寺永安舞台,有武小生,戴头盔翻跟斗,盔必落,因往其师家,往必携礼品,亦例必购师爱之五美大头菜,屡欲问教,师辙避之而言他。一日师外出,其师母异而问其故,某以实告,师母笑谓之何难:“眼瞪圆,可耳!”生退。师回,其妻据实告之,师顿足曰:“从此难嚼五美家大头菜矣!”果师言,不复来。
 



解放前夕,说评词的王书德,善说杨家将,独何一格,词为孤本,向不示人。病垂危时,令其妻在床前烧木炭火,将所有箱底(评词抄本)投火焚之,可谓保守之尤。
 
三不说:
1、对外人不说行话。
2、对顾主不说真话。
3、对同行不说满话。
 
前两不说,义很明显,无须解释。第三项,不管汗(卖药)俐(幻术武术)或“谈”字上的:在开场之前,照例先抱拳拱手,作罗圈揖,说几句江湖客套,成为必须履行的规矩。星卜虽不用响话,但在进行生意中,要说“两来话”,必忌口满。例如,民国初年在相国寺红极一时的裕坤(大六壬课),就是因口满而摔倒的。(详见下节)
 
三三之外,如有跳行、跨业、跳班(如戏班在合同定期未满,偷往他班者),泄白(把秘方专方不按行授或告诉別人),损害同行利益,破坏同行声誉,按他们的口号:国家有法,江湖有理。均按请茶的办法解决。
 
民元之后,解放之前,请茶多在相国寺金记茶馆举行。由被处罚者,邀请相国寺所有同行,定期到约定的茶馆评理完毕,当众磕头赔情,所有茶资被评者照付。至戏曲界跳班者,被获后,多有割耳情事。


 

伶人在日常生中,尤式在后台,规矩最严。各种角色,均有一定的坐位。老生正生坐于左,大面二面坐于右,老旦正旦坐于中,小生坐道具箱,花旦坐戏衣箱,三面(小丑)可以任便。他们以唐李世民,后唐庄宗,曾自傅粉墨,称李天下。皇帝当过小丑,所以丑角身价最高。锣鼓弦手居于“出將”、“入相”的两侧,叫九龙口,不能随便进入后台,又有每建一所戏,落成后,行规必须祭台,否则伶人即有伤亡。祭台分明暗两种。明为白天,于开场之初,化装五路财神,舞蹈以后,用活鸡一只,将鸡头用手扯断,鸡血遍洒台之四周。暗为黑夜,于更深人静,由武生手执短刀,劈破合上梁檀,洒以鸡血,亦名破台。
 
走江的初到相国寺,先找掌穴的,通过拜贴递话,方可拉场子扯绷圈,否则便难顺利开市。如遇阴雨,缺少盘川,不管行头、同行,临时通过行话,可以得到照顾,但只限于吃板,过后,饭资亦不须计价偿还。

( 冇任啥了)


关注开封胡

kaifenghutong

保护明护城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