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智慧微童话,作文好帮手

 左手作文法 2021-08-08


今天下午在海盐新华书店讲微童话,还是很有意思的。讲了一会才想起要录音,可即使录也已经不完整了,干脆就不录了。施特说:“可惜了,估计有许多作品生成,这是陆兄手艺活。”那趁着记忆热度,趁着新鲜劲,结合最近对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记一篇文字如下。这些文字是散装的,不是包装的。


故事有两种,一是时间上的故事,比如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故事;一是空间上的故事,比如杭州的故事,今天我就把杭州的故事带到了海盐,有那么一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想想小时候,鸡毛换糖,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就带来“远方”的东西,好新鲜,村里人一下就把担子给围住了。
 
什么是故事?或说怎么理解“故事”?
 
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比如秦吞六国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一直流传到今天;那科幻过故事呢?比如,公元3000年,火星上居住着地球人。这个故事发生了吗?当然发生了。对作者来讲,不论是何时何地的故事,只要他动笔下写出来了,都已经是发生了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他的脑子里,想好了,才写好了。
 
二是有缘故的事情。这“缘故”分两层讲:一是对作者来讲,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可能有好几个原因;一是对故事本身来讲,各个情节之间因果互根,不写流水账,故事不再是监控视频,而是剪辑后的电影。
 
三是故事往往是个事故,这才好看。想想我们看过的电影,里面那些刺激的场面,如马路上飙车,劫匪在街上枪战,某个炸弹正在倒计时,这些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几乎不会遇见,与我们的生活拉开了距离,既是一种拉开了距离的审视,也是一种高于生活、浓缩了的构思;或说放大了我们的生活,成了一个事故,所以才特别吸引人。一个事故,就让生活这辆车拐了弯,波折感就出来了。
 
对于故事,中小学有写事作文,不同阶段有不同说法,即有不同要求。这一点在以前的文章或音频中都详细地讲过,这里就不提了,而且如果你仔细琢磨,上面三点其实已经讲到了。
 
 
反义词思维是很重要的,一对反义词就可以打开写作思路。今天给同学家长举了一个例子:小白兔的耳朵是怎么变长的,眼睛是怎么变红的,嘴巴是怎么变成三瓣的,尾巴是怎么变短的,毛是怎么变白的,等等。只要找到了反义词,就找到了故事。而且,一对反义词可以由很多很多故事去解释。在以前,我和一些老师做微童话教学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乌云是怎么变乌的这问题的答案可多了。在写作中,没有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脑洞开开来,火车跑起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圆其说罢了。——这反义词,不仅用在童话中,更在生活里啊。妈妈以前不会烧菜,现在会了;以前我不会写字,现在我会了;以前我自卑,现在我自信了;以前我个子矮,现在我长高了不少;以为我没好朋友,现在我有好朋友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小学生,一上学,先练习看图说话,把它变成看图说童话,看图说微童话,这不都很好吗?一张图片,一张照片,我们就进入了童话世界。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进入一个魔法世界;打开柜门,进入童话世界;拿一把时间之刃,隔开空气,进入另一个世界;钻进一个老鼠洞,来到另一个世界;被抽水马桶冲下去,就是一个新世界;陶渊明笔下,穿过山洞,来到世外桃源;上山砍柴,碰到人下围棋,看了一会,斧头就烂了,这是衢州烂柯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方式太多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很多巧思。但其实,都是同一个世界的变形,对现实世界的变形而已,或者说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我来讲,童话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没差别,因为我都把它们当真了。就像去一个地方旅游,入乡随俗罢了,见怪也不怪。
 
 
家长要帮孩子积累写什么。平时看看(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要有发呆的时间(或放空,或思考),不是天天作业作业作业。成长不是作业做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袋空空,真写不出作文。有一样水果叫“朵落”,请你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下。你都不知道,怎么写?孔子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你认识了多少?最近,我遇到一个小朋友,我问他认识几种树?他想了好一会,说一种。我问是什么树,他说不知道。——还有,可能你会写“樟树”,但你不认识樟树,这样的字词,在你脑袋里无法与实物相对应,那就是无效的,它与“朵落”有何差别?我们所能叫出的名字,是我们给事物的取名,要对应起来才有用。
 
 
有了积累之后,要读书。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各位同学肯定读了不少书,但不会读,对写作的帮助接近于零。就像家长看了很多电影,追了很多剧,但不会写剧本。这个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反正就一句话,从阅读中懂得怎么写,阅读指向写作,这个是我的特长。很多同学告诉我,“我想过了,想不出来”,这个答案听起来努力过了,其实只是空想,甚至是免责的借口。你想不出来,有用行动去帮助想吗?比如一个字,写不出,想不出来,那你有没有去查下字典呢?
 
 
积累有了,方法也有了,但对于一门技术来讲,熟能生巧。要练习,反复练习,反复刻意的练习。所谓学习,学就是模仿,习就是反复刻意练习,“学而时习之”。归纳起来三步走:观察积累,读书得法,练习生巧。没有捷径,步骤弯路就是捷径。提一句费曼教他妹妹读书的方法:“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这就是捷径了。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析了我主编的《智慧微童话》的其中一篇,《树上的观景房》,是施特的作品。讲了三个方法:一圈套,二聊天,三拐弯。现场生成了不同的故事,一个模子能印出不同的作品,五官争功、五指争功、铅笔盒里的争吵等,都在其中。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作文在感官、思维的打开与打通。比如我们就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去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里找一找。比如要看到《观潮》和《女娲补天》是一样的。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比如画家的三原色,音乐家是音符,作家的什么呢?
 
学了要去用,如果还能分享给别人,教会别人,那正是懂了。把老师讲的东西,要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老师负责举一,你负责反三,孺子可教。
 
今天的听众中,有一位叫房师锌的同学,9月开学读二年级,朗读、构思故事、口头表达等都很大方、优秀。买了一本书送给他,签了名,合了影,开心。
 
讲微童话还是很有意思的。本来我还想讲几个“汉字有故事”的。我在《智慧微童话》的第二辑中,每一本里都放了两个“汉字有故事”。这是训练想象力很好的方法。去讲之前,我都想好了,一个“海”,一个“盐”,这两个字都可以编出很好玩的故事。
 
一个“海”,一个“盐”,你有什么想法吗?请留言分享。
 
今天讲智慧微童话,我想,我既讲了“微童话”,也讲了“智慧”。不知道各位同学与家长有何收获,我想,总应该在某位小朋友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智慧微童话“系列丛书简介



编写特色


丛书主编讲述微童话创作过程

教你如何写好微童话


阅读名家微童话作品  

感受微童话之美  


做任务,画一画、写一写属于自己的微童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