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生菌为什么被称作“精神型微生物”,临床和实验来解答(三)

 夫子东东 2021-08-08

由于益生菌可以积极地改善抑郁症或焦虑的症状,因此被称为“精神型微生物”。

我们接着讲,它在临床和实验中的发现:

在肝性脑病中的研究应用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肠道菌群的变化较早受到关注:胃肠蠕动减慢和肠道内微绒毛受损,降低了肠道清除能力,增加了过路菌接触和黏附的机会进而导致细菌过度生长:肠道淤血水肿,缺血和缺氧,而肠粘膜内pH下降,肠腔内pH升高,影响正常菌群的生长,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减少,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肠杆菌、梭菌)数量增多。

最近的研究对表现出肝性脑病风险的肝硬化患者进行随机试验,将益生菌试验组和安慰剂组进行对比,发现益生菌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普遍下降;益生菌的补充并不会引发任何副作用,而且没有一个患者表示需要终止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疗法同当前的标准疗法(乳果糖)非常相似。都可以有效抑制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

益生菌为什么被称作“精神型微生物”,临床和实验来解答(三)

在药物成瘾和酒精依赖症中的研究应用

药物成瘾,也称作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强迫性用药行为和反复发生的复吸行为。酒精依赖症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停止饮酒后常感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恢复饮酒则这类症状迅速消失。

临床观察发现,成瘾人群常伴有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这提示肠道菌群与药物成瘾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长期使用吗啡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并导致细菌移位,肠道细菌作用于肠神经胶质细胞上Toll样受体,肠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通过背根神经节中的传入神经,引起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与健康人群相比,酒精依赖患者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下降。酒精还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致使渗透性增加,进而出现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菌群结构改变。酗酒者肠道拟杆菌较少而变形菌非常高,这样的改变与血清高浓度的内毒素有关;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道梭杆菌属也非常丰富。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疾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社交及生活功能。阿尔茨海默病有两个关键特证:其一是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形成,其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免疫系统功能的小胶质细胞出现炎症状态增加。

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小鼠)具有不同的肠道细菌组成;与对照组相比,无菌小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数量明显更少,而神经元中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典型病理特征之一;研究显示了肠道细菌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小鼠进行了5-6个月的高剂量广谱抗生素处理,结果显示抗生素处理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抗生素处理小鼠的淀粉样蛋白斑块下降了2/3甚至更多,而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炎症状态显著增加,血液循环中一些重要信号分子水平也出现升高。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广谱抗生素长期治疗能够使小鼠的淀粉样蛋白斑块减少,同时激活脑内的炎症性小胶质细胞。该研究还发现抗生素治疗后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这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进而影响阿尔淡海默病的进展。虽然导致上述变化的机制仍不清楚,但是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脑部和神经系统提供了线索。

伊斯兰阿萨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中临床试验中共招募了年龄在60~95岁的52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男性和女性,其中一半患者每日摄入200ml富含四种益生菌的牛奶,这四种益生菌分别是嗜酸乳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双歧杆菌(每种细菌约含4000亿个),而另外一半研究对象则摄入不含益生菌的牛奶。在为期12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同时利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对参与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试,结果在接受益生菌的研究组中,问卷调查得分明显升高,从8.7分增加到了10.6分,但对照组个体的得分则从8.5分降低到了8.0分。

益生菌为什么被称作“精神型微生物”,临床和实验来解答(三)

在其他疾病中的研究应用

已有研究在享廷顿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唐氏综合征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中也发现了菌群紊乱及代谢产物异常的证据,但资料较少。

基础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了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存在,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可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宿主大脑和行为并与中枢神经系统互为影响;但关于微生物-肠-脑轴及肠道菌群引起神经精神疾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这一领域尚需更多、更深的研究。与人体自身基因组相比,肠道菌群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优化,以改善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影响,相信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种干预“靶点”,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