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看看孔子的另一种智慧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孔子在我们心目中,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圣人,想来他的言行都应该是高大上的。其实,有时候他也是个挺萌的老头儿,除了说出那些经典圣言,还时不时冒出一些灵机应变的“金句”。《史记·孔子世家》就有这样一些记载。

欣然接受“丧家之狗”的称谓

孔子和弟子一起去郑国,途中走散了。有郑国人对他的弟子子贡说,城东门有个人,额头长得像尧,脖子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腰部以下还不到大禹的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对此,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对自己外貌的描述,孔子觉得都不重要,然而对于“丧家之狗”这样的形容,一般人听了都会不高兴,他却欣然接受了。或许,孔子觉得这个郑国人真的很懂他,比喻十分形象,他当时的状态就是那样疲惫不堪,茫然四顾,找不到归依。 

特殊情况下也并非“言必行”

孔子离开陈国经过蒲地,遭到了蒲人阻挠。随行的弟子公良孺激烈反抗,令蒲人十分害怕,于是与孔子谈条件:“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让你走。”孔子同意了。可是孔子很快就去了卫国。子贡问:“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受迫之盟)也,神不听。”

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言行很不解,誓言难道可以背弃吗?看来孔子对“信”的理解也是有条件的,并非“言必行”,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发的誓言,神灵也不会当真的。

孔子授业图

自我评价不能太谦虚

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你可以这样回答啊“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我们常引用来赞颂和激励人们坚持奋斗的话,有点像孔子在个人简历里加上的自我评价。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卫国的匡地。因匡人曾受鲁国阳货的杀掳,而孔子的相貌又像阳货,故遭到匡人的围攻。弟子颜渊十分害怕,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后来孔子让随从臣于卫,然后得去。孔子认为周文王既不在,其文就在自己的身上。故孔安国解为“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之也”。孔子的使命感和自信心还是很强的,同时也很乐观啊!

匡人解围

不能死守陈规

佛肸是晋大夫赵氏的家臣,却以所据中牟之地反叛。佛肸召,子欲往。弟子子路问孔子,您不是说行不义之事的人,君子不入其党吗?孔子回答,确有此言,但是“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看来孔子认为自己足够坚硬和洁白,所以不会被污染的。

后面一句更亮了,“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是一种葫芦,可以长在一个地方不用吃喝,人就不一样了,怎能不吃喝呢?还有一种解释是,我难道是一个味苦的匏瓜,只能挂在那里观看而不能采食吗?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此段的理解是,孔子之所以想应佛肸之召,是觉得“天下无不可变之人,无不可为之事也”。而最终没有去,是因为“知其人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

以上多为片断记载,或未能深切体察圣人当时之全部心境,有断章取义之嫌。然而想来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周游在列国之间,他的治国理念并不能顺利推行,常常碰壁,甚至遇到生命危险。这种情况下,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可以自嘲,也可以自辩、自荐,也体现着另外一种圣人的“智慧”。

(责编:李振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