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围作品|李雪丽:清雅明洁的清明节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岁时节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独特及最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先民们数千年智慧的积累。过节的情结让男女老少恋恋不舍,使人们从过节中收获了生活的乐趣,品味了历史,教育了后代,使生活也越发富有时代情趣了。近年来,中央政府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把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充分地享受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节假期,享受这些节日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使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清明,是清新明洁的意思。《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按民间划分节日的传统,清明节属于鬼节。同时,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惟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两大功能并存的大节。因此,清明节在中国岁时体系中有着独特地位。清明节的节气征候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鴑;虹始见。具体解释是:白桐花在清明时满山怒放;此刻田鼠因为阳气渐盛已躲回洞穴不见了,而喜“阳”的鹌鹑鸟则飞出山林在天空翱翔;由于太阳光受到空气中的水气折射,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彩虹。在唐诗宋词之中,钟灵毓秀的清明节也是受到诗人词客青睐的一个佳节,为后人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华词丽章。在数千年的培育之下成熟起来的清明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那永远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为人们指出的是一条充满绿意和浪漫的踏青之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的依恋之情,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情感。

清明节是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每逢清明,人们看到草木可以返青,而离去的亲人却再也不能复活,不由触景生情肝肠寸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人不忘先人、牢记先人为我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的延续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代胜过一代。而今,在保护好传统节日的同时,我们有责任要教育好下一代更多地去学习这些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一般人以为清明节的节日习俗仅仅是扫墓、祭祀祖先而已,其实不然,在风和景明的清明节期间还有许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不尽乐趣。我国传统的民俗很重视清明这个大节,早在南北朝时期清明节就有斗鸡、打马球等活动,唐朝时则有荡秋千和拔河等文娱活动,甚至称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室贵族还有规模庞大的马球运动。宋代的人们也很享受清明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而宋代词人晏殊则在名作《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道出了清明作为节气的征候和节日的典型活动:“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斗草,是清明节的节日游戏活动之一,村女因有斗草之赢,才有“笑从双脸生”。按花信风排序,春分:一候海棠花、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花;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梨花落后即将到清明节了,春分连接着清明,这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从晏殊的词中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情、节气、生物的生动气息,给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再看宋代王观词《庆清朝慢·踏青》:“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拔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试想一下,如果今天脚上穿着运动鞋的年轻女子们和宋代穿着绣有“小双鸾”、“平头鞋子”的时尚姑娘们结伴去踏青,大约在兴高采烈地追寻春天的脚步这一点上并无不同之处。如果说文字构成的宋词还不足以让今天的人们真切感受到宋代清明节的气氛,那么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足以让人们十分直观地欣赏到清明时节汴京内外社会群体生动的风情画面。与此同时,根据古代史料的记载,清明节龙舟竞渡也是十分吸引人的节日活动之一。

从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活动和流传至今的唐诗宋词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贤良、孝敬,懂得如何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不过分沉湎于悲哀之中,很擅长享受生活,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如今,利用清明节扫墓的时机,亲人相聚,联络感情,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也已经成为时尚。缅怀先人的同时,今人又不忘娱乐休闲,适度自我调节,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科学有益养生的。先人已去,今人若长时间沉湎于悲哀之中,对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生老病死,乃人生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对此理应豁达看待。过分沉湎于悲哀之中并不能使先人感知,相反先人在天之灵如果真的有知也不会希望后人过分伤感,因为他们肯定希望后人比他们生活得更好。节哀自珍,及时行乐,这正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

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收获一份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让浮躁的心灵回归到民族的哲理感应之中,将会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李雪丽,河南郑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