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扫墓节、祭祖节、踏青节、行清节、植树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它既是自然的节气点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大重要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弘扬亲情孝道和崇尚民族理念。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回故乡祭祖扫墓以表达对先人的孝敬、缅怀和追思,也祈福先人的护佑。祭拜先人的家族活动也可促进家族成员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一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自然界一片生机盎然。有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是农耕的重要时节,也是外出踏青、欣赏自然美景的好时节。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宋代的张择端用细腻的水墨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出当年北宋都城东京在清时节时百姓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生活景象。 
张择端 (1085年 - 1145年)宋 - 《清明上河图》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习俗:一般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等。北方有些地方保持清明节吃冷食的习俗,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