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巧的“附会”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中国人一向是个以“认真务实”而著称的民族,但如果遇到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祖先们朴素的大脑中还是会偶尔绽放出“浪漫主义”的火花的。

比如明人笔记《菽园杂记》中说道,当时北京城有一种叫“牛心李”的水果非常流行。叫这个名字不过极言李子之大,但它还有出奇之处,那就是核内的红仁儿上有明显的裂痕。有人竟然据此宣称,这种李子便是千年前西晋名士王戎留下的“钻心李”。


原来历史上的王戎是个有名的“吝啬鬼”,他家的李子在上市之前必定会经过一番“绝育手术”,彻底钻断了心儿防止别人“借种”。问题是这些李子界中的“东方不败”又是怎么经历千年儿孙昌盛的,看来这又是一个巧妙的“附会”。

还不止于此,明代苏州有种风姿绰约、不同俗流的白牡丹。在每片如玉似雪的花瓣上都有一个酒窝形的凹痕。这本来是一处不惹眼的小风景,但当地百姓却非得将之和香艳异常的杨贵妃扯在一起。


据说那位风流皇妃在晨妆时顺手扯下窗前的花蕊,用纤纤玉指在上边留下了永不褪去的香痕。毋论落花能否再上枝头,仅仅身为北方人的杨贵妃是否到过杏花春雨的吴中就是个大大的疑问。如果说这不是“附会”,恐怕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的。

河南有种长相黝黑、长穗无芒的麦子,在成熟后远远望去竟像火后余生的幸存者。憨厚的农民们不知怎么灵光乍现,给它取了个无比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舜麦”。而且与之配套的故事也很快产生,据说是大舜的那个“坏后妈”将麦种炒熟后交给舜去种。


谁知这些快变成爆米花的种子竟在老天的庇佑下茁长生长,只不过卖相欠佳而已。一种舌尖上的食物和“孝”精神联系起来,餐桌立马变成了有滋有味的课堂,这效果可比“填鸭教育”强多了。问题是这个“炒麦”故事来自于《吴越春秋》中文种献给勾践的“伐吴十策”,舜妈显然再一次背了黑锅。

在陕西的终南山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其中有种节节必裂的竹子显得格外另类。老乡们传说这些竹子中曾隐藏过中国政坛上的一个大阴谋。奸臣王莽在苦心运作数十年后决定“建新代汉”。


在那个讲究符箓谶纬的年代,野心家王莽岂会放过“顺承天意”的机会!他暗中命人在竹子上动手脚,将刻有“王氏将兴,刘氏将灭”的铜人塞进竹节。谁知老天不与“奸雄”便,他建立的伪朝在十五年后灰飞烟灭,但当年弄虚作假、愚弄世人的罪证却在万山之中永远留存下来。

中国历史上治乱相替,老百姓的教育水平受时代限制普遍不高。但“忠孝节义”的精神,“善恶美丑”的批判却从来没有从一饮一啄的日常生活中消失。这些充满教育意义的精巧“附会”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诸如此类的桥段还有宣讲“忠于爱情”的“湘妃竹”,讽刺“政治野心”的“试剑石”,反映“王朝悲剧”的“蟛蜞蟹”等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

清代以后,原本别具匠心的“附会”受到了商业文化的侵袭,其中的教育意义被不断消解、取代。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便是关于清高宗乾隆的种种“逸闻趣事”。这位常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的皇帝被强行和“安徽板面”、“羊眼包子”、“碧螺春茶”……N种之多的地方特产扯上关系,以“美食自走炮”的姿态在中华大地上四处扫荡。这样的“附会”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做大宣传,打开销路”,至于会不会使皇帝“暴食而亡”,大家是在所不惜的。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