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趣闻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古诗云:“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赏灯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至于600年前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自然要感谢北京图书馆对旧有的《析津志辑佚》稿进行了整理,为我们今天了解元末宫中与北京(元时为大都)市民过元宵节,提供了较为详尽和可靠的历史资料。

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七宝漏灯旋曲折,龙灯爇律吹大簇,龙颜悦。综理王纲多傅说,盐梅鼎鼐劳调爕,灯月交辉云翳绝。尊休彻天街,是处笙歌咽。(引自《析津志辑佚》)

元宵,宣徽院、资政院、中政院、詹事院、三后衙门,每岁常办进上灯烛、糕面、甜食之类,自有故典。(引自《析津志辑佚》)

明代的北京,作为帝王之都,它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日益发展成为繁荣的城市。元宵赏灯,这一历代习俗,沿袭到明代时的京师,已成了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商贾市民,万人空巷、倾城而出的全民活动的节日。通过上元佳节花灯社火,百戏杂耍,色彩缤纷的景象,反映了明代北京的社会风习。
 

旧时上元节街景


先聊聊“上元十夜灯”:明永乐年间定制,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一日起至二十日,民间放灯,百官节假。

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朕即位以来,务尊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纵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者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凭官人每更要用心守着太祖皇帝法度,爱恤军民,永保富贵,共享太平。钦此。(引自《万历野获编》)

据《帝京景物略》所记,永乐七年“放灯十日”的定制,是沿袭明太祖朱元璋的“成法”。

明成祖朱棣是从侄子手里夺取的帝位,迁南都(南京)于北都(北京)。他沿用了朱元璋在南京“放灯十日”的做法,让臣民们“一如既往”的过元宵,无疑,这中间包含了很深的用心。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此后,百官上元节节假十天的规定,在明朝一直沿用下来,至崇祯朝。由于预伏着的社会危机日益扩大,才稍减旧制,改为五日节假。

今市十日,赐百官假五日,内臣自秉笔篆近侍,朝臣自阁部正,外臣自计吏;不得过市,犹古罚䜌(音峦 luán)幕盖帷意也。(引自《帝京景物略》)

明自永乐七年至宣德年间,灯楼之盛,尤为奇艳。这期间,灯节破例放20天假的,据记载只有三次,即宣德四年、五年、八年。

宣德四年正月朔,特赐文武节假二十日,元宵夜,召群臣悉赴御苑观灯,至五年八年亦然,此又系特恩,非常例也。(《万历野获编》补遗)
 

自古以来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再聊聊“文贝珊瑚看不尽,东华门外市三条”:明代特赐臣民在午门外观灯。据《皇明通纪》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常”。这里所说的午门,就是南京故宫的午门。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之后,上元节的午门外,是否仍“观鳌山三日”,从历年上元节的盛况看,似仍照旧。

“鳌山灯”,就是把千百盏彩灯堆叠成山,有叠至十三层的,形状像鳌,称为“鳌山”。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曰上元,亦曰元宵”,宫中“安鳌山灯、扎烟火。凡圣驾升座,伺候花炮;圣驾回宫,亦放大花炮。前导皆内宫监职掌,其前导摆对之滚灯,则御用监灯做所备者也”(《明宫史》)午门楼上张灯挂彩,午门外安设鳌山灯,允许臣民们在这个平日禁卫森严的场所观灯三日,十分热闹。

节日前后,宫内殿宇张灯结彩,灯火耀眼,如同白昼一般通明;内臣宫眷官员,穿灯景蟒衣赴御苑观灯,尽情游乐;民间则搭灯楼,游灯市,街巷一空,放灯十昼夜。举国上下,欢度佳节。

  
明代灯节,是北京城中一年最热闹的民间娱乐兼集市的节日。今东华门之灯市口,是其灯市旧地。据史籍记载,在上元节十天内,东华门外逶迤二里之地,白天百货陈杂,晚上则点燃彩灯,供游人观赏。真是“年华最盛为灯节”。

有关明北京灯节盛况的记载不少,现择其要者,列于下:

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灯之名不一,价有对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辐辏(音凑 còu),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观者冠盖属相,男妇交错。近市楼屋赁价一时腾踊,非有力者率不可得。十四日曰试灯,十五日曰正灯,十六日罢灯。    (沈榜《宛署杂记》)

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音末 mò 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 编者注)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音田 tián)城溢郭,旁流百塵也。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音渠书 qú shū 毛织的地毯  — 编者注)幙(音目 mù 古同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向夕而灯张,乐作……。    (《帝京景物略》)

灯市口白天百货云集,熙攘繁荣,是商人招徕顾客、摊销货物的极好场所。内江范文光《灯市》诗描述:“争说看灯市里忙,行来片片锦珠光。长安白昼迷人眼,不见灯市见市场”。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入夜,“燃灯街上,望如星衢者”。五彩缤纷,巧夺天工。灯的用料极广,用烧珠、料丝、纱、明角、麦秸、通草等。
 

灯市是京都制灯高手们技艺媲美的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财货的“角斗地”。正月十五前后,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勋戚、内臣、达官在灯市上,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竞争”:

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自大内两宫,与东西两宫,及秉刑司礼,世勋观戚。文武百僚,莫不挟重赀(音资 zī)往,已买之多寡角胜负,百两一架,廿(音念 niàn)两一对者比比。灯之贵重华美,人工天致,必极尘世所未有。时年所未经目者,大抵闽粤技巧,苏杭锦绣,洋海物料,选集而成,若稍稍随俗无奇,不敢出世。    (《明宫史》)

 商贾云集,文武百僚莫不挟重赀往


最后聊聊“腊尽春回暖气蒸,火树银花绕禁城”:除了观赏光彩夺目的花灯外,京郊元宵节因物力不同,制作了一些别具一格的灯,如“黄河九曲灯”、“散灯”等等。

◎ 黄河九曲灯: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音霞 xiá),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不得出,曰“黄河九曲灯”也。   (《帝京景物略》)

◎ 散灯: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玫,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     (《帝京景物略》)

此外,妇女在正月十六夜,着葱白米色月光衣,结伴行游街市,名曰“走百病”。儿童们则以牵绳为游戏,又“打鬼”、“摸瞎鱼”等名目。入夜,与灯光相辉映的还有花色繁多的烟火,通宵达旦。


既然是元宵节,就一定要聊聊元宵。现如今,春节的活动,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再次形成一个高潮,以后就接近尾声了。旧时的北京城,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庙会上、大街上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元宵摊。


有的搭着席棚,摆着几张桌子,几十种不同馅料的元宵展现在人们面前,任顾客挑选;有的现场表演,用大箩筐现摇现卖;有的干脆支起大铁锅,卖煮元宵,那热气腾腾的锅里翻滚着洁白的元宵,散发出清淡的香味,在席棚里弥漫。
 
元宵这种食品,早在唐代开元年间的广陵郡,就有家制米圆相铛,即呼之为元宵的食品出现。元宵所以成为正月十五人们喜爱的食品,原来也是取团圆吉利的意思。在这一年中的第一个十五月圆日,合家团聚,面对当空皓月,看着孩子们打着灯笼,欢笑嬉闹,在吃上几个甜香粘软的元宵,情趣无限。

  旧时的元宵都是手摇的,现如今已改为机器摇制元宵了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元宵的馅料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等数十个品种。具体做法是: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坨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筐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筐使馅粒滚来滚去,沾上糯米粉。


捞起蘸水,再下笸筐摇滚,馅粒便一层一层地裹上厚厚的糯米粉,逐渐摇成了元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元宵都是由商铺、糕点铺制作的,居民家中是做不了的,这一点与南方的“汤圆”有所不同。


除此以外,在制作方法上,元宵与汤圆也有所不同。南方的汤圆,以宁波汤圆最为著名,它也是我国最具代表的小吃之一。汤圆的历史也十分久远,据说是从宋代开始流行的。

将花生及核桃仁切细(碎);锅内放入白芝麻,炒熟;将花生、核桃仁导倒入,加入适量红糖和猪油,与白芝麻一起翻炒均匀,使其能够成团不散即可;馅料做好后,放至一边备用。将糯米粉加入即将烧开的热水(一点一点逐渐加入),将其揉成干湿合适的“面团”(以光滑不沾手为准);取鹌鹑蛋大小的糯米粉团搓圆按扁,装入馅料(不宜过多);将糯米团收口,搓成光滑的汤圆。




袁世凯感觉到这是人们在嘲弄他:“元宵”之意乃暗示袁世凯即将在人间消亡。袁世凯既愤怒又害怕,胆战心惊地回到家中后,一个很受他宠爱的姨太太见他回府,忙吩咐仆人上“元宵”。袁世凯一听,怒气顿生,狠狠地打了这位姨太太两个耳光,并下了一道命令:从这年(1913)上元节开始,不许再提“元宵”两个字。将“元宵”一律改为“汤元”(因为是上元节,所以是上元的“元”,与南方的“汤圆”有所不同)。

袁世凯的这一行径,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愤怒,讨伐之声愈加高涨。仅仅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袁世凯就在一片声讨之中一命呜呼了,而“元宵”之名却一直流传至今,始终成为民间在上元节里的一道传统美食。

元宵节快乐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