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信的奥运健儿更美丽

 skysun000001 2021-08-08

◎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这届奥运会的画风不一样了。苏炳添跑进了9秒83,人们关心的却是他每晚10点准时睡觉;李雯雯以绝对优势夺冠,网友们却好奇她在地板上睡得好不好;即便遗憾丢金、未能获得奖牌,舆论也更多地给予运动员鼓励。

“更高、更更强更团结”是奥运会的口号。体育比赛向来蕴含着独具魅力的文化、精神以及哲学内涵,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本届奥运会上,自信成了中国代表团最值得称道的特质之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必用奖牌证明自己的强大,但拼搏奋进的竞争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响彻奥运场馆……处处皆散发着中国奥运健儿自信的魅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苦练内功是自信的根源,女子20公里竞走铜牌获得者刘虹,为了重回赛场,每周训练量达到190公里;14岁的全红婵在省队训练时,每天要跳400次。也许人们已经对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习以为常,只有在赛场上看到运动员们举重若轻的表情,鲜明的性格,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才会发现自信已经内化成为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集体风格。

要刻苦,更要选对方向。曾几何时,“三从一大”被奉为圭臬,并不是说如今的运动员不需要刻苦训练,而是“向科学方法要成绩”的理念实实在在造就了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田径运动员的“井喷”式暴发。

苏炳添在百米短跑中创造了9.83秒的惊人成绩,也创造了新的纪录,彻底将“人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送进了坟墓。成绩的背后,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发挥了关键作用。外籍教练的“冠军模型”理论,让苏炳添更换了起跑脚;而在苏炳添自己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辅助运动员科学训练的仪器就多达19种。用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的话说:“与其说苏炳添自信,不如说他知道了自己有这种能力。”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成就运动员们登上世界舞台与全球高手一较高下的自信。

另外,自信还体现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上。开放包容是我们深沉的民族禀赋,破除了唯金牌论,让人们更容易发现奥运健儿们身上闪耀着的魅力与光辉,也只有开放包容的环境,才能让运动员卸下包袱,让体育运动回归本真,为观众们奉上最精彩的赛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710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