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筱露 ▏这个夏天的故事

 新用户7771xieo 2021-08-08

这个夏天的故事

作者 ▏筱露

01

七泡汤

盛夏,日头火辣辣的,高温预警。

室外的铜钱草经过滂沱大雨又迎来暴晒,盆里丝丝挂挂生了好些青苔。

于是注意到喝水的、沐浴的小鸟有些日子没来了。

趁着晨起凉爽,连盆带草一并冲洗干净,再续满水。

忙来忙去经过窗边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一下,蹦蹦跳跳的小鸟回没回来?

以往,斑鸠、喜鹊和画眉(白颊噪鹛?)是成双成对来的,一只喝着、洗着,另一只就在盆边、栅栏、黄桷兰树上警戒着。

假如有动静,负责警戒的那只就“啪啦啦”原地呼扇着翅膀,沐浴的这只便飞快振翅飞回高大的朴树上,等到警戒的那只也飞入茂密的枝桠间,两只鸟才一前一后地结伴而去。

成群的小山雀,更加机警,从“汤盆”到栅栏再到黄桷兰,七八只依次排队,若有一只振翅而逃,其余的则如打草惊蛇般四散而去。

今日,巳时刚过,外面的气温已很是烤人。想来“汤盆”里的“汤”也暖洋洋,洗起来应是惬意得很。

于是,终于有鸟儿大驾光临前来泡汤。

只不过,今儿来消费的客人是个憨憨,瞧它蹦进盆中再跃出来,蹲在盆沿儿上依次攒着翅膀梳理羽毛……独自洗了许久,也没发现窗内有人悄悄觊觎。

哦,难道是尚未婚配的精神小伙(俊俏小姑娘)?!

反正是个憨憨。

02

荷花

这朵荷花真的是从豌豆米米大小时发现它。

一夜暴雨之后,忽然在几根荷叶之间出现一只小花苞。

好像是特意惩罚我在连绵雨天对一众花木的疏忽似的,这朵荷花如何出水,又是如何几日内在数片荷叶之下悄悄长出水面二三十厘米,我竟全然不知。

发现它时,就已是这副根茎挺拔的样子了。

花苞像涮洗过的毛笔,笔直的茎上缀着吸满了水饱鼓鼓的“笔头”。

这几日,花苞渐渐膨大更加饱满,一日比一日红润起来,提前让人知晓,这是个粉红色的小可爱。

大暑的烈日晒死人,它却不怕,从荷叶荫蔽的阴凉里叉着腰伸出头去,去晒那炙热的阳光。

太可爱了。

救命,这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傻乎乎不自知的样子,更可爱。

特别怜惜荷花的原因是前一年的试种失败。

一年前的几株藕苗壮硕肥大,芽点饱满,我在缸底铺上一层花土,装上半缸水把藕种进去。挪动沉重的缸增加日晒,定时施水溶肥,忙得团团转也没见一朵花苞,倒是收获了不少肥大荷叶,绿映映的灭掉不少暑气和火气。

今年重新购入五、六芽藕苗,细细小小并不白胖,不同的只是芽点已出鞘。

按照重新学习的荷花种植方法,增加盆底河泥,将埋芽点的方向作调整,在荷叶未冒出来前,只浅浅地保持高出泥面寸许的水量,待到细叶慢慢长大,随着荷花的生长再慢慢将水添至满缸。

如此这般,直至大暑前,仍未见有开花的迹象。

气得我次次施肥时不住念叨:“不打算开花啦?再不开花就吃掉你。”说到做到,果然剪了几片叶去做荷叶粥。

也只舍得剪看起来长得细小耙伏的小叶。

这么连哄带骗、软硬兼施好不容易得来的一枝花茎,自是看得紧要。

从外面回来,顾不得大汗淋漓,先去蚊虫活跃的后院浇水。

承受一整天的炙烤,以绣球为首,大家一起叶子蔫蔫、枝条垮垮。

做不到一日两浇,花草衰败的速度比你能想到的更加惊人。连收进房的多肉,盆里土壤的水分蒸腾得都有点让人应接不暇。

蚊子追着我叮,大约就是潜伏在暗处的猎食者面前突然出现的新鲜、傻乎乎的大个子猎物,蜂拥而上食之……类似于动物世界里的惨烈追杀场面。

我舍不得回屋,开了室外地灯,仍嫌昏暗。打开手机照明痴痴地看荷花宝宝。

从来不知道,荷花宝宝是如此拼命的成长速度。

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一个样儿。

一直期待花开的样子,一直期待美好。

03

牵牛与朴树

下了一夜雨。

花啊叶啊,沉甸甸的向下垂,一副喝饱了水懒洋洋又惬意的德性。

叶是小区门口的一棵老朴树。

冬日落光叶子只留下巨型的伞状树冠,稀罕的冬日暖阳会穿过缝隙闪闪烁烁;春日伊始便生出浅浅的绿意一层层慢慢淹没棕色树干,不知在哪日,竟成了一把遮掩小区门口和房屋建筑的墨绿阳伞。

花是我撒在窗外花台里的牵牛花籽,播一年,来年只靠自播就能长出一番热闹景象。既能自生,便只留意勤力浇水便是,也没着意让它缠着花台的拦杆生长。

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牵牛花柔软的茎无人牵引,没几日,数株攀爬藤顶端相互缠绕纠结扭成一股绳,然后迸发的向上强劲势态无人能敌,竟朝着高处去了。

朴树趁着春日猛烈生长,枝桠毫不犹豫向屋檐、窗口伸过来。

树在风里自由的摇着树枝,牵牛在风里颤巍巍举着“小手”:“过来呀!过来嘛……”数天的回合后,朴树就范。

过几天,就有老朴树上吹“喇叭”的奇异景象了。

孜孜不倦,向上攀爬的牵牛和开花儿的老朴树,一齐成就今夏的独特风景。

不去干扰薅拽,且看它会成什么气候。

朴树的这枝树桠上,应还曾发生过另一传奇故事。

是从枝桠深处遗存的一只稻草编织而成的鸟巢推断而来,只是,无缘知其详细。

近日读至丰子恺“众生相”,达观长寿五爹爹、顽劣早死乐生、小和尚菊林、花和尚宽盖,沦为发财工具的元帅菩萨,七个小学同级生其中六人不得终天年……抗战期间的众生相,无一不在浩劫中散而四方。

竟只有阿咪,小白猫的故事读来活波可爱,天真无邪充满温情。但那已是光绪年间之事了。

这世上,哪里都有故事。

几十年的光阴不过汇成几百字的小文(还需是白话文,若是古文数十百八即可)概括。更多的故事,来不及书写就已湮没在滚滚红尘中了。

而世界若无其事的样子,从容平静得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04


其实,早上七点就起床了。

到晚十点,壹拾五个小时。

好像不够用,又好像没个所以然,一天就结束了。

于是如急行军般的,扯出软皮水管赶去冲洗很久没洗的地面,顺便踏踏水花化解劳动带来的暑气。

等到太阳越过远处的高楼,再越过家门口的几棵老树,开始放肆喷射紫外线时,已扫完地、浇完水、挪了“口粮菜”出去,再发现黄桷兰叶背后又一只蝉留下带泥的蝉蜕。

扫一眼水嫩嫩的小白菜,想起刚刚发现微月的第二个花苞被鸟啄后,大概因为不合口味,遗弃在花盆边的惨状。

嘀咕着莫要被小鸟啄坏了,若是啄了也莫法……佛了,带着战利品蝉蜕退回屋内。

战术性撤退,反正生活是日复一日的胶着战,面包会有的,白菜也是可以再种的。

扯出千字文,笔未落纸,发现脚边影影绰绰的出现一个圆圆隶书——“福”,是太阳照进屋来带着窗花的影子。

看着“福”若隐若现一寸一寸在地板上挪动,莫名心有所动……

仍能为生活做点什么事,已经是很大的福分了吧?

嗨!今日提示已到位,麻烦太阳公公火速南移还我清凉……

05

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收叶。

有两枝花,叶脉泛绿,瓣儿却还没折过去。

熬去春华留下些沉淀,卷曲着仍然保持向上的姿态。

花瓣被雨水冲击过,也有虫儿噬咬过的锯齿状痕迹,色彩不再均匀的花瓣上有黑斑有划痕。但是淡淡的绿沿着脉络随意渲染开来,又盖过了它的伤痕累累,别有一番风姿。

两朵花衬三片墨绿的叶,插进大号啤酒杯改的花瓶。

残花也有去处。

给叶片擦了擦灰,静静坐在一旁,感受夏天独有的汗流浃背……岁月给我留下了什么呢?

06

贪凉

绿茶小冰块。

这样的暑天,自冰箱拿出来的冰凉解暑之物,须臾,便与同在酷热天气里的我们一样——周身沁出水珠。

不一样的大概是我们遇到暑热就周身染了汗臭,它既是冰激凌,大概蒸腾出来的水珠儿应该也是甜蜜的。

绿茶粉做的冰激凌与奶脂又或巧克力所制的冰激凌在口味上,大不同。

超微粉状的绿茶粉,颜色翠绿,招人喜爱。绿茶粉做的各类膳食饮品,据我观察,多是小女人对之趋之若鹜,男人们的茶道多还是红茶饼绿茶叶大碗泡之,撇脱。

在买进一袋纯蒸青茶粉后,得出茶粉味苦的结论。因此,一袋可以用好久,又成了优势,哈哈。

喜爱上绿茶粉,正是因它味道中的那丝苦。

后来,因生了爱慕之情便多去了解。

原来绿茶粉有这样的功用——“绿茶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镇静作用,可减轻疲劳。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及类黄酮,其中的类黄酮能增强维他命C的抗氧化功效,这种类黄酮也是珍贵营养品,所以它对维持皮肤美白,可谓是有珍品级的效果。”

眼前的翠绿小冰块正要融化。

已受不住一口吞食冰物的刺激,我便使匙慢慢剥下小冰块的一面边缘。

外皮冻得酥脆,有一点点苦味掺杂在甜蜜的奶香味中,和其他口味一概香甜的冰激凌就有了天壤之别。

苦,提炼了甜蜜。

里面丝滑的绿茶液体也不用着急忙慌赶紧舀进嘴。先取一个漂亮的小盘,置于内,就可以看到淡淡沁出的水珠,正方形的小冰块从坚硬变得棱角柔和,这样的绿只是望着心里也平静清凉几分……贪图着这厘米见方的小冰块,叫做——贪凉。

暑天,慢慢的慢慢的品。

苦中有甜、甜中含苦的滋味宛若品尝生活的味道。

07


早前,不喜欢雨天。

嫌它阴抑不够明亮,雨下得小嫌它湿答答没完没了,雨下得大嫌它雷鸣电闪吓死人。

后来,方知雨里可以包含的多种情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晨。

大雨于将醒之际伙同电闪雷鸣,做起法来。

窗缝间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闪电划破远方的天际。

雷雨法力强劲,再送人酣梦一场。

醒来,满世界的清新,像突然置身宫崎骏的夏天。

那年夏天,

我们和喜欢的人

一起看书、吃冰激凌,

做着关于未来的梦。

——《侧耳倾听》

眯着眼睛,举着手机,想要记录雨后这一刻……路边的老皂荚树却不肯放过我,趁着风起,把清晨积蓄的雨水“噼里啪啦”撒下……湿了镜头也湿了我。

有一棵树,为我下了一场晴天的雨。

如今,已不再对万事轻易代入个人情绪,雨来了,心安理得把拾掇庭中事放一放,静静听听雨声嘀嗒。

既不盼天晴也不盼雨停,不能左右的事情想了也白想。

像一粒小尘埃落定。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