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张国荣的歌迷、影迷,怎么可能错过利用自己的平台向他致敬呢。 在今天的公号中,没有一首歌视频,也没有一首音频,但是有一个视频…… 一个礼拜前,就有人在后台问我,是不是要做张国荣了?越是临近这个日子,问的越多。 是的。作为一个张国荣的歌迷、影迷,怎么可能错过利用自己的平台向他致敬呢。 这是我三个多月前就开始琢磨的问题了。张国荣辞世十几年来,每每他的歌、他的电影都已经轮番轰炸了N遍,就连他人生最后的落脚处——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我的偶像、前东北亚音乐女神岳桐同老师都去了几遍,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是荣迷们没顾及到的。 而我其实也一直是谭咏麟的歌迷。 大约一个多月前,我翻看张国荣的演唱会忽然觉得找到了我要的东西。是1989年那33场轰轰烈烈的“告别歌坛演唱会”的最后一场,其实时间已经是1990年的1月份了。 这一场之所以如此具有传奇性,不仅仅是因为到了最后,而是在结尾有一个仪式,是退出江湖的金盆洗手环节,当然歌手退出歌坛,就不用金盆洗手了,只是把手中的麦克挂起而已,香港人叫麦克风microphone为音译的“咪”,因此这个仪式就叫“封咪”。 那一夜全城的名流几乎悉数到场,就是要等张国荣的封咪仪式。 那晚在安可唱最后一支歌《风再起时》的中间,张国荣说了很长一段话,在唱这首歌之前他曾泪流满面,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27年,但是如果你沉浸观看这场演唱会你会感受到张国荣那份不舍和诚挚谢意。 有关纪念张国荣的文字太多,但是重述这场封咪仪式的文字反倒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消逝在风中了。 可是偏偏就让我发现了作家李碧华的文字,作为亲历者,她讲述了这个三次演绎她小说的、最让她神魂颠倒的天王巨星那一刻的风情。 曲终人散 -- 李碧华 李碧华为数不多亮相于公众面前的照片正是和张国荣在《霸王别姬》片场 张国荣先生的告别演唱会是我岁晚的“必然节目”。其实已改过两次期,都因为人回不来,长途电话知会吾友顺延7天,7天后又7天。——幸好他开33场。终于赶上最后一场。简直是甫放下行囊便扑飞。当然我并无他歌迷那么伟大,但不想错过。对一位艺人至为尊重的,是在场、欣赏、鼓掌,有点不舍。当他唱《风继续吹》时,泣不成声,大家都为他精致的一张脸感动。 在当红的时分离去,观众和他自己都会难过,不过等到走下坡,渐渐“寂寞”,到时,则只剩下自己一人难过了。——这道理显浅,人人都懂,并不是人人那么潇洒做得到,当事人也许亦经过多番挣扎的到底聪明地比观众早走一点。还来个“封咪”的仪式。 工作中,神经绷紧。明早一觉醒来,哦,不用工作了,心情是舒畅而失落的,曲终人散时,体育馆外急雨苦寒,夜色甚是阑珊。——得到过他演十二少,照说也无遗憾吧。 张国荣有那么多金曲、那么多经典桥段,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呢,他离开红磡舞台的那一刻其实都没有《纵横四海》中他离开巴黎广场时那么销魂。 我想是这么多年,他的歌和他的电影都看过、听过太多遍了,但是这场告别演唱会却因年代久远、资料稀少而缺少关注,他的这场个人秀,也是他一生作为歌手艺术生涯的最高峰,那时的张国荣就是香江上的一尊神。可是“封咪”也就意味着他从此走下了神坛。因此我就格外看重从神到人的那一刹那,虽然是短短几十秒钟。 之前的阿杰、宁采臣甚至是十二少,说实话都让人有距离感,感觉那么“眉目如画”的男子在远远地给我们做一场场的秀。 可是退出歌坛后,他就给我们留下了阿飞(《阿飞正传》)、程蝶衣(《霸王别姬》)、欧阳锋(《东邪西毒》)、阿星(《色情男女》)甚至是何宝荣(《春光乍泄》)、常舒(《家有喜事》)各色鲜活的有如我们总会觉得就会在身边出现的人物,正是精灵坠入了凡间,我们没有了距离感。 到了他突破世俗束缚,“开心地承认他是个Gay”,我们更觉得这就是个也有七情六欲的人,哪里还是我们膜拜的那个没有瑕疵的天皇巨星。 没有了距离,更觉得贴心。 内地版的《张国荣传》也是一本蹭热点堆砌起来的文字,但是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香港人经常用一句话激励后辈——连张国荣都要熬十年。由此可见,他曾经的努力是多么深入人心,经历的艰辛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是一夜成名的速食明星,跟所有普通人一样,在荆棘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地走过青春的迷途。” 这也是我喜欢张国荣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