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家训】文氏家风对幼年毛泽东的影响(绝对值得一看)

 昵称2433919 2021-08-09

文氏家风对幼年毛泽东的影响

长沙橘子洲头 青年毛泽东塑像

韶山滴水洞一带,山峰耸峙,山脉盘绕,形成了湘潭韶山冲湘乡县之间的天然屏障,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又名文素勤),她从山那边的湘乡县凤音四都唐家圫走来,走向韶山冲。

 她带来文氏的家风

唐家圫文氏家族从文作霖(文七妹祖父)手里开始兴旺,文作霖早逝后,在其妻贺氏的影响下,文家形成一种十分可贵的家风,对幼年毛泽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文氏家风具有几个特点:顽强向上、刻苦耐劳、勤俭持家、耕读并重,在毛泽东外曾祖一辈即已成型,文氏的家风由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带到了韶山冲,也直接影响了毛泽东。

韶山冲滴水洞

隔着连绵的大山,文、毛两家是如何结亲的呢?

1882年,文家88岁的掌舵人贺氏无疾而终,安葬在韶山冲。文家对贺氏极为尊敬,在她年迈后,子孙便想方设法要为她觅一处“好地”作为安眠之所。他们早就听说,也亲眼见过韶山冲“风水”之佳,遂在贺氏还未去世时,就为她在韶山冲选定了安眠之地。韶山冲人自然不会轻易把好“风水”送给外人的,文家便想了个好办法:让文芝仪(文七妹父亲)把女儿许配给韶山冲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以此换取墓地。

韶山冲秀丽的山水,培育了文、毛两家的美好姻缘。

韶山冲风光

 文静恬淡的女人

文七妹到韶山冲后,性情发生了大变化。这是由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决定的。

韶山冲与唐家圫的自然环境差异是明显的,唐家圫位于韶山山脉西北方向的山脚下,是在一块开阔地边缘的台上,远处有一些小丘,却并未遮断视线,南北两面则是通途。站在唐家圫前的塘堤上,天际显得格外旷而辽远。韶山冲却不大相同,它形如一口深井,四面都是“林壁”,满目都是绿色。

毛家的家庭环境与文家迥异。文家四世同堂,全家有20多口人,最年长者是文七妹的祖父母,最年幼的是侄儿们,老老少少在一起其乐融融。韶山冲有人居住虽已有400多年,居民却仍然不多,分布于各个山冲角落,没有文家那样的大家庭,除非开祭及其他节日,平时难得热闹。

文七妹与毛顺生

文七妹在娘家过惯了热闹日子,到了韶山冲始知寂寞的滋味。她起初过不惯,父亲一来,总是哭泣着要回去。但是,天长日久,韶山冲的山水逐渐把她塑造成一位极文静和恬淡的人。

文七妹18岁时(1885年),与毛顺生正式结婚,又过两年,即1887年,丈夫17岁,她便开始担起当家之责,文七妹的生活圈子便限制在了炉灶之间——毛顺生全力奔忙在外,以求发家,她则尽力操持家务,分担丈夫的负担。

大约在20岁左右,文七妹怀孕,可是很不幸,婴儿在襁褓中便夭折了。这令文七妹难以释怀、伤心不已。第二个孩子出世后的结果也是一样,这对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从此,她变得忧郁。

1893年1226日,文七妹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那一天,毛泽东出生了!

1919年,毛泽东(右一)与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左一)和母亲文七妹合影

 把儿子毛泽东寄养在娘家

17年的时光占去了毛泽东人生的五分之一,这些时光是全部与故乡交融在一起的,足以对他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毛泽东出生后不久,因为父亲外出当兵,父母便商议把他寄养在唐家圫文家。

毛氏家谱

早慧的毛泽东,在受父亲影响之前,就先接受了文家的影响。与一般的人不同,毛泽东受文家影响是在他刚刚知事的年纪。

在1902年之前,亦是9岁以前,毛泽东差不多都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这里人口众多,人多则热闹。文家的气氛是开朗乐观的。从最长一辈:外曾祖母贺氏,到最晚一辈:表兄文咏昌,文涧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组成了数十人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而且人口众多的文家并不属于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这是因为,文家的田亩数量虽不算少,但人均数只有两三亩;更重要的是,文家人人都劳动,生活基本上是靠自己的的双手来维持的。

毛氏宗祠

那么,是什么力量维系着这样一个大而团结的家庭呢?

一方面,是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使得韶山冲上屋场毛家有可能受到它的资助——不但是陷入重重困难的毛顺生喜得贵子的时侯,文家给他以很大资助,而且文七妹坐完月子后,还带着毛泽东长期居住在娘家。可以说,一段时间内(上屋场毛家未摆脱困难之时),文家成为毛顺生的经济后盾。这种经济上的帮助,使年少就远嫁韶山冲的文七妹和她的丈夫,逐渐摆脱贫穷,从而也使毛泽东的童年、少年生活不愁吃穿,并拥有一次又一次上学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文家拥有极宝贵的家风,那是对真与善的追求,由此派生出勤勉、宽宏、乐善、好施等品质。毛泽东的外祖母是中国乡村极常见、却又极难见的一位伟人女性。她的身上较少有封建的血统思想,她以慈祥的爱来对待毛泽东,毛泽东甚至比表兄们更多地领受着这种爱!

毛泽东与文家亲属合影。左起:不详、文静纯(三表姐)、文运昌(表哥)、赵棣棣(表外甥孙女)、毛泽东、章科伦(表外甥孙女)、不详、章淼洪(表外甥女)、王季范(九哥)(括号内为合影者与毛泽东的关系)

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使毛泽东自小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善良、诚挚以及母性的温暖、慈爱。毛泽东到外祖母家时,外祖父文芝仪已逝,全家生活靠外祖母操持。尽管生活的担子重,抚养后代的任务也重,但外祖母为人宽厚、慈祥,也较少有封建观念,对孙子、外孙一视同仁,甚至对外孙反而更为偏爱。小小的毛泽东便由外祖母、母亲植入真、善、美的胚芽,这个胚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长大。真、善、美的种子一旦变成毛泽东内在的与他身心交融的东西,他便以之为天经地义而不容亵渎:当这种东西遇到阻力的时侯,他便起而抗争;更让小小的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大社会”的概念。

毛泽东这一棵被文家人培植了七八年的“小树”,在1902年前后由当兵归来的父亲接回韶山冲,在父母的影响下迎接了更严格的磨砺,在另外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里长得更大更坚实。

毛泽东故居

作者:龙剑宇,湖南韶山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湖南省文物博物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编委、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载:《湘潮》杂志

原标题: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从山那边走来

供稿:运芝

打字:溢民

配图:文湘

《湘潮》杂志刊登本文版面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