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蜀郡属于边陲地带,生活穷苦,文化落后且与内陆差异很大,有蛮夷之风。大多派去的官员都觉得很难治理,有的甚至被当地人赶了回来。后来汉景帝想到了小时候和自己一起读书的文翁,因为他智慧超群,机敏过人,于是就委派文翁担任蜀郡太守。
文翁到了四川后,立即带着随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情民风。经过近2个月的走访,基本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文化状况。回到郡府后,他连续奋战了几个夜晚,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行政举措,来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素养、生活技能,改变了许多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观念,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这里仅讲几个小故事:据说那时岷江中有水怪,常常无端伤害行人,当地人害怕水怪,又不敢得罪他,便称之为“水神”。文翁知道后,便假意为水神修建了一座祠庙,并定期用供品敬奉“水神”,以求水神保佑一方水土。一段时间后,水怪放松了警惕,文翁便请水神来一起饮酒。席间不停劝酒,终于把水怪灌醉了。于是文翁立即拔剑将水怪杀了。从此再也没有水怪伤人的事情发生了。秦朝的时候,李冰父子在岷江上游修建了都江堰,造福蜀都,深受蜀人爱戴。而另一条河流湔江发源于四川彭州的龙门山,不在都江堰流域。每逢大雨,便山洪暴发,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导致上游的湔氐县河水泛滥成灾,一片汪洋。而附近的繁县土地却大面积干旱,良田裂缝寸余,庄稼长期得不到雨水灌溉。致使两地农业均颗粒无收,百姓们纷纷外逃。文翁了解情况后,带着几个随从在高处观察,发现原来是一个叫皂角岩的地方山体塌陷,阻断了湔江。文翁略一思考,很快便想出治水的办法。他召集地方官员和富绅,要求他们捐钱捐物,并给他们募集资金以及开渠引水的管理权。不少官员和富绅们认为这是借机谋取私利的好机会,于是纷纷拿出不少的钱物,以获得管理权。但当他们捐出钱物获得治水权力的时候,文翁在每一个官员身边都安排了两个得力的助手,负责统计钱物。同时明文规定,所有募集的钱物一律用于治理水患,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更不能据为己有,违者严惩不贷。那些想中饱私囊而捐钱捐物的官员和富绅们后悔不已,却又无可奈何,还要尽心尽力的按照文翁的要求去治理水患。于是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并由文翁亲自带领官民在湔江不同的位置朝不同的方向分别开凿了九条新的河道,分别把上游的水分流到不同的区县,结果不仅湔江上游的水患得到有效治理,下游的农田也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这种上排水患,下解旱情,一举两得的举措得到蜀地百姓的一致称颂。自此,蜀都风调雨顺,百姓们安居乐业。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 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 “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的局面。后人将文翁治湔功德与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清代学者何鹏霄《文翁论》评论说:文翁,“湔江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顷,蜀民赖以沃饶,至今歌其赐者比之李冰”!在都江堰景区的堰功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历史上维修都江堰的主要功臣。而文翁就排在第一位,诸葛亮排在第二位。

西汉时期,蜀地偏陋,资源匮乏、物产单一。文翁到任后,除了积极引导民众科学种植、发展原有农业以外,文翁还非常重视并强化对蚕母嫘祖的祭祀规模,同时号召民众栽桑养蚕,大力发展丝纺手工业。不久蜀锦能与苏锦、湘锦、粤锦齐名于世。四川盐亭县《嫘祖圣地》碑文中写道:“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此外,文翁还安排专人千里迢迢,从老家舒城引入了生姜、板栗、油茶等作物,并教会他们种植作物的本领。大大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