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文化视点]三秦书画家人物志·师寻

 訾山 2021-08-09

陕西文化视点

  • 师寻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陕西国画院专职画家

  • 西安美院客座教授

  • 中国军事博物馆特聘画师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艺术简历】

  • 师寻,字锋光,号槐里乡人,生于1943年,陕西兴平人。1969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空军专业创作员。

  • 独创“纸笔画”、“纸拓画”。师寻作为长安画坛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五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以创造“大美”为己任,反对媚俗和假、恶、丑。他的作品刚柔相济,色墨混然,清新大气,雅俗共赏。

【重大文化荣誉】

  • 1981年,作品《到劳动大学去》被文化部作为中国现代名家35 人之一;

  • 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览·世界巡回展》;

  • 1973年至2011年,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十余次,获大奖5项;

  • 数幅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名师点评】

《到劳动大学去》

  • 王朝闻(著名学者):《到劳动大学去》通过严谨的构思,简捷 明快的构图,生动的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作者运用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手法,着力刻画了毛主席和毛岸英两个人物形象。站在画前,我们仿佛也站在毛主席身边,聆听着伟大领袖的谆谆教导。画面舍弃了一切背景处理,使农村天地的广阔气氛在不费一笔一墨中尽情得以显现。咫尺千里,拙中而见巧。

《到敌人后方去》

  • 华君武:《到敌人后方去》画的太野了,像石鲁的画一样。(1977年7月)

《关中老农》 纸拓画

  • 廖静文:师寻先生的人物画,笔墨简练,生动传神,为难得的佳作。(2002年2月12日)

《老猎人》

  • 刘文西(著名画家):师锋光基本功非常扎实,他坚持深入生活,带着感情去观察和体验,带着感情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朴实,人物形象传神,内涵丰富。

《狮魂》

  • 秦天行(原陕西省文化厅厅长):由他独创的纸笔画一经问世,便引起美术界的关注,而《狮魂》堪称纸笔画的代表作。千百年来,我们的人民正像石匠一样,默默无闻,生生不息,栉风浴雨,辛勤打凿,然而,他所创造的岂止是石狮,而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这幅作品表现的岂止是狮魂,而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魂。

《与天地同寿》

  • 京 夫(著名作家):师寻作为人物、山水兼具的画家,他所具有 的绘画功底,他融入西部生活的深度,他的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高度,他求变创新的探索精神,使他成为西部及全国画坛的佼佼者之一。师寻创造的“纸笔画”作品中闪现着石的质感和刀刻的灵动,令人感慨,使人震撼。其创造是用他大量的画作来彰显其成功意义的。

《黄河浪迹》

  • 王宁宇(西安美院美术史论教授):师寻在中国画新文人画,新山水画探索和创作上是非常到位的画家,我们从他60年代至今的大量作品可以直接读出来。他的各种风格和技术语言探索的作品都判然有别于“江湖儿女”式洋洋洒洒。从思想感情到自我艺术坐标的设计,都是高水准的。

《黄河的女儿》 纸笔画

  • 钱志强(美术评论家):画家师寻不拘泥于前人和今人,尊重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并以巨大的勇气独辟蹊径。师寻“纸笔画”的出现,正是近百年中国画革新发展的一种反映。师寻的作品,犹如时代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脉络和人们的心态。表现画家对人们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远古的回声》

  • 李 星(评论家):师寻的人物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生了革命的变革,由再现性的写实到表现写意,由客观的描绘到主观的书写情绪。应该说,师寻的探索是有意义的,纸笔的勾勒滚描,确实丰富了他画作的表现力,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绘画理念。那些头部面部沟壑纵横、皱纹凌乱、质感如金石的母亲、阿妈形象,是忧患苦难,是岁月沧桑,是顶礼膜拜,是对母亲独特的感觉对象化为这些富有力度的肖像和肖像轮廓,还有那些意境深邃,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感召力的有背景的单个群体人物画作品,令人感受强烈无法忘却。

师 寻

作品赏析

《长城内外》

《日照北山》

《黄河魂》

《蜀山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河 上》

《戈壁人家》

《黄河颂》

《亲 人》

《庄稼汉》

《壶口晴雷》


长安画派与抗战精神

文/师 寻

  • 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从来都是依靠精神为支撑,长安画派也一样。我认为她的精神支柱就是革命性,其中饱含的是民族性、爱国主义、战斗精神和创造精神。

  • 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毕生献身于人民解放运动,他从1940年抵延安开始就担负着革命和美术创作两幅担子。他辗转陕甘宁边区,从事革命板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创作;用作品增强抗日的战斗力、鼓舞军民士气。而赵望云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走向街头,直面劳苦大众,把百姓生活画下来;发表于《抗战画报》、《雍华》杂志并赴湘、黔、桂、川写生。在西安、重庆举办展览,在抗战大后方影响重大。

  • 建国以后,像当年抗战军民创造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战法,消灭日本鬼子一样,石、赵二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新中国艺术的改革、创造和组织实践。他们或坐着牛车深入山区、农村;或步行数十里到工厂、部队写生、体验,完成了大量习作和国画作品。

  • 在长期深入表现大西北高山厚土和西北人民精神风貌的基础上,1960年他们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新艺术观,并以全新面貌的作品巡展中国各地,反响如雷。

  • 精神的革命带来思想的解放和绘画技法的创新,石鲁的《东方欲晓》、《转战陕北》、《东渡》、《南泥弯途中》。赵望云的《陕北之秋》、《幽谷新村》、《风雨归牧》、《重林耸翠》等,以及何海霞的众多拨墨拨彩山水;方济众的黄土高原风景,都以大胆的浓墨挥写和近乎印象派的色彩处理,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红遍中国画坛。

  • 毕加索有云:“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不断的像战士一样,用战斗精神去创造、去开拓。用心去创作不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长安画派”雄风永在。

(感谢您的阅读,感谢转发点赞或末尾写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