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七)——念念不忘儿时的元宵节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过罢了年,元宵节转眼即到。儿时元宵节美好而有趣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又闪现在脑海,念念不忘。

儿时盼过年,尤其盼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才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过罢大年初一,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凑到一起商量过元宵节的事儿,做烟花、卷“两响”、扎灯笼、糊转灯……

(一)

做烟花,就得早早准备。花筒子都是黄泥提前捏好的,晒干备用,那时候也不知道用纸就能卷花筒子。这些准备工作就在大年初五之后就着手开始了。几个小伙伴扛上䦆头拿上铁锨,背上筐,到村外去找最黏的黄土抬回来,砸碎过筛。

再到河滩找回细沙,过筛筛去杂质茅草。再按照黄土和细沙3:1进行配料掺和起来,和好后,再做成花筒。这样做好的花筒晒干后也不会自然裂开,这也是技术啊!这样做主要是避免花筒在燃放时自行炸开,发生危险。

就这除了掺和比例合适外,还要在里边加上碎麻皮儿或剃头时攒下的短头发,在做成的花筒中间缠上多道长麻皮儿,这样就可以加强花筒的韧性和抗压性,也更加安全。

做好之后,放到窗台上晾晒。为防止花筒干不透,等家里吃完饭之后,就放在灶膛里腾干,直到完全干透为止。

(二)

接着就是配烟花药了。花药得大人来配制的。据大人经验,烟花用的木炭最好用柳木或麻秸秆来烧制。我们小孩子们便帮着烧木炭。拿来早已准备好的柳木和麻秸秆,再找来一口半不大的破铁锅。

把麻秸秆和柳木柴分别点燃,等到它们快燃完,只剩下红火炭时,赶快扣上破铁锅,转圈儿用湿土掩埋,破口的地方再用活好的泥糊住。这是为了不让空气进入,迅速无氧熄灭。

大约半小时后,木炭就可以揭锅了。掀开锅,如果是一堆黑黑的炭块,就算成功了;如果是一堆白灰,那就得重来。这关键就是扣锅的时机和封锅是不是严实了。 

(三)

木炭烧好了,就要研细过箩,配制就是大人们的事了。要是燃放出的烟花必须要有“火星”样的“花儿”来,配好的烟火药中还得加入金属粉。限于当时的条件,找不来相应的金属粉,只能加入铁粉或者铜粉。

只好找来家中不用的破犁铧和铜小钱,再从河滩找来粗糙面的石头,拿犁铧和铜小钱在石头上磨啊磨啊。这是我们小伙伴能干的活,还得有耐心,这可是半天也磨不了多大一点点的。

把费力磨出来的铜粉和铁粉,掺在烟花药中,这才算制好了烟花药。最后就是制作烟花了!大人们认真地制作,我们小伙伴们只能在一边帮帮忙。做出的第一筒花儿,都得试试。成功了,小伙伴们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说不出心中的高兴。

迎接元宵节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扎灯笼、糊转灯.这基本上是正月初十以后的工作。伙伴们各自从家里扛来高粱秸秆,带来镰刀、绳子、尺子。几个人找一个满是太阳的暖和地儿,开始了像模像样的扎绑工作。不会的地方,就去问大人们。

伙伴们同时扎一种样式相同的灯笼,谁扎得好,就照谁的样子来。就这样,我们每天都能扎三四样的灯笼。有正方体的、长方体的、扁圆的、鱼形的……扎好之后,再用红绿黄各色彩纸糊起来。把一盏盏糊好的灯笼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煞是好看。

(四)

还有一种灯笼最难扎、最难糊,但是大家每年必不可少地要扎几盏,那就是转灯。这种转灯又费工夫又得细致,可以说技术含量很高。扎转灯,不能各自为战了。这得几个人既分工又合作才行。这方面的技术要数前院邻居三哥高了,多道工序就是他一人来完成的。

我们剩下的几人,只能打打下手。几年之后,我们几个伙伴才能独立操作。这转灯必须扎成过去的宫灯那样的,六根柱子六扇窗,特别是六扇窗还得一般大。最关键的是转灯里边的伞架子和伞帽。

伞是用三层厚报纸或者旧年画的纸来做的,糊好后得用擀面杖用力擀平,然后放到家里热炕头上的毛毡底下压平烘干。每次每人糊好几个,多余的备用,以防万一被转灯里边的灯头点燃了。纸伞雏形干透之后,就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把纸伞雏形展放在平整的大块木板上,正中间钉上一根粗缝衣针,针上拴一根线,这根线的另一头绑在铅笔头上。把线抻展,画出一个合适的圆来,大人说这就是打圆扇儿。

按照铅笔画出的圆线,用剪刀沿着圆线剪出深一指、宽一指均匀的剪口。剪好之后,把每两个剪口之间对折一下,这样就留下了折痕,成了伞状了,也就算做好了伞帽。接下来还得做纸人物,这得把平时看的连环画都搬出来,从中挑选一套自己喜欢的人物,并且能在转灯里显示出清晰的画面来。

找好之后,先用透明的白纸蒙在画面人物上,用铅笔描画下来,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来。再把剪下来的人物放在较厚的纸上,描摹下来,用剪刀照着印迹剪下来就行了。

(五)

到了晚上,拿到煤油灯下,用侧光照一照,看影子的效果怎么样?是不是清晰,是不是逼真?不行的话,再进行修改,直到清晰逼真为止。这样的人物像,每人要做好几套备用。这个选《三打白骨精》,那个选《三英战吕布》,还有《武松打虎》《大破天门阵》等,这些人物画的制作也相当费工费时,并且要耐心细心。

这些人物画和纸伞帽制好后,接下来就要把它们串联起来装到灯笼里,这也是较复杂的技术活。先找一根直溜的、光滑的、粗细均匀的高粱秸秆做伞骨架,放到灯笼里就是支柱。

柱子的两头各插上半截缝衣针,纸伞帽固定在这根柱子的上端合适的位置,在柱子下端合适的位置穿上三根细铁丝儿,铁丝儿的每头上固定剪好的纸人像。这样就串好了,然后放到转灯里了。特别注意的是柱子下端的针头下必须放进半个杏壳儿里,这样转起来,可以减少针尖的摩擦力。

柱子放好后,就用麻头纸把六面窗糊起来,放进半截蜡烛点燃,就可以试灯了。我们制作的转灯大都会一次成功的,可有时也有意外失败的,那就摘下来重新找原因。

解决不了的,就赶快把邻居三哥找来。人家可是高手,提起灯笼一看,就能找到原因。这些小毛病对于三哥来说,可就是一出手就解决了。解决了问题,别提大家多高兴了!

伙伴们没有一个不佩服三哥的。后来慢慢知道了转灯的工作原理,就是点燃蜡烛的灯头,加热了空气,热空气上升,形成空气对流,冲击纸伞边缘的折痕,利用反冲作用,纸伞自动转动起来,带动纸人也随之转动,人物的影子照在灯窗的麻头纸上活灵活现,引人注目,赞不绝口。

(六)

最后,还要将转灯美化一下。用各种彩纸剪成花絮或做成各种颜色的小花朵粘贴在转灯的边缘上,远看五颜六色,真是别具一格,耀人眼目啊!

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四,村里人称“小十五”。到了这天晚上,我们几个伙伴早早吃完晚饭,一起到每家,一同动手挂起来自制的各种灯笼。屋檐下挂着转灯,院中晒衣的铁丝上是彩色的灯笼,一一点亮。等家人们都吃完饭,忙完了,我们几个伙伴就挨门试着放几桶烟花。就这样,招来了不少小伙伴们围观。

正式到了正月十五,我们兴高采烈地把近半月的辛苦制作的灯笼、烟花都要一一晾晒出来。我们几个伙伴家的屋檐下挂着不止一盏转灯,大门口、院子里满是彩色的灯笼,风吹轻摇,那是格外吸引人啊!

到了晚上,每盏灯里蜡烛一点,那真是灯光灿烂,五颜六色,光彩照人,可真是满院的喜庆啊!我们这几家都点亮灯笼之后,招来了满街的小伙伴们来围观,不少小伙伴还背着小妹妹,手拉小弟弟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屋檐下的转灯了!

灯下围满了指手画脚的伙伴们,这个说,你看——孙悟空来了;那个说,快瞧——老虎下山了。连大人也过来瞧热闹的,大家都目不转睛。看看这家转灯,再瞧瞧那家转灯,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等人们越聚越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放烟花了,这也就到了这晚的高潮了!

为安全其间,让围观的人们都站到门口和屋檐下。我们把自制的烟花一一抱到院子中间,然后告诫大家注意安全,特别看好自己的小弟小妹。接着,屏住呼吸,小心地一脚蹲下,一脚后撤,用一根燃着的粗香颤着手伸向烟花筒中间的炮捻。

点燃炮捻之后,急速撤离。随即,烟花捻子嗤嗤地冒烟,接着吐出一串花儿来。慢慢地吐出的花儿越窜越高,声音也越来越大,高过院子中的梨树了。伙伴们放声高呼,烟花也越来越有劲。

放铁粉的,窜出来一串串白梨花;放铜粉的,窜出来一串串绿蓝花。虽然,每筒花时间不长,花色不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让大家一饱眼福啦!我们几个来这家放几筒,去那家放几筒。

小伙伴们也一窝蜂地跟着跑到这家,再跑到那家,满是兴奋,满是快乐。满村的小伙伴们来到我们这几家,看烟花,瞧转灯,我们几个也是快乐满满,心中更是喜不自胜。一直到月上中天,我们才结束放烟花,看转灯。

到了正月十六,我们几家把所有的彩灯笼都挂出来,把所有的烟花都放完了。到了正月十七开学了,我们还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扎灯笼,制烟花的事,总结经验和不足,计划下一年如何改进……

如今的元宵节,再不见那时候的热闹了,年味也淡了。时光如梭,如今我已是七十多的人了,但儿时元宵节那一幕幕仍萦绕于心,久久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冯召彦,男,生于1947年,中学教师,现已退休。致力于撰写回味家乡往事的文字资料。对村史、家史的资料多有收集研究。并对国学经典,自然疗法,自然养生颇有兴趣和探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