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味养蚕那些事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前两天上坡干活,发现小路边一棵小桑树上一簇簇嫩叶已舒展开来,嫩黄嫩黄的叶片,油光发亮,着实讨人喜欢。
望着这树上的嫩桑,想起了多年前养蚕那些事,一幕幕油然闪现在脑际……
我们路罗川养蚕不知起于何时?在我的记忆里,新中国成立后,山村里由互助组到合作社之后,就开始养蚕。
这养蚕是一项时间短,见效快的副业,给当时的合作社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所以从那时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
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村村都养蚕。当时,每年开春,养蚕所用的蚕种便由县林业部门提前下发到各公社,各公社再下放各大队,再分到各个生产队。
生产队再派给有养蚕经验的农户手里,进行孵化育种。
说起养蚕,本不是什么难事,打来桑叶喂给蚕宝宝们就行了。但这也讲究技术,也讲门道。
懂技术,讲门道,养出的蚕肥壮又透亮,一张蚕籽帘,可以产出九十多斤茧来。
不会养得话,养出的蚕瘦弱灰暗,一张蚕籽帘能出四十来斤就不错了,甚至弄不好还会全军覆没。
俺们村就有一个养蚕姑娘,人称“养蚕能手”。每年为队里培育蚕苗,经她手喂出的蚕那可是膘肥体壮,每张籽帘都能出茧九十多斤。所以,我们二队每年的养蚕重任都交给她了。
每年春来花开,桑树吐出嫩黄的叶片,县里的蚕籽帘就送来了。我们二队就把分来的蚕籽帘交到她手上。
她就像如获至宝,双手托起蚕籽帘,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放进用高粱杆儿制作的小笸箩里,用一块被单罩住,放在热炕头上。
这蚕籽帘可是娇贵的宝贝儿,不能受热更不能受冷。
经过三四天的时间,蚕籽在火炕的自然加热的环境下,渐渐变成微小的黑毛毛虫破壳而出。
随着幼虫孵出渐渐增多,必须把它们放到另外一个笸箩里。这需要精心操作,得用鸡毛或者毛笔把幼虫轻轻从蚕籽帘上扫出来。
再过一两天,这张蚕籽帘上的小幼虫就全部孵出来了。
孵出来的幼虫,更得精心照料,特别得把控好温度。蚕姑娘每天清晨早早到桑园,采回一篮子光亮如初的嫩桑叶,再用剪刀仔细地剪成细丝丝,轻撒在笸箩里。
每天傍晚还得清理蚕宝宝吃剩的残渣渣,这清理残渣,可是个细气活,这难不倒蚕姑娘。
她把一根竹筷子自中间劈开,一端固定好,另一端削薄削尖,做成个小镊子状,就用这个“武器”把蚕宝宝一个一个夹起来放到另一个闲笸箩里。清理出残渣可防残渣腐熟发热伤害蚕宝宝。
蚕宝宝经过三到五天,就会不吃也不动地睡上一两天,这就是“眠”。“眠”起后蜕皮,只有蜕皮后才能继续长大。
幼蚕会经过三眠三蜕,才长成大蚕。蚕的四眠称为“大眠”,大眠后就可以吃整片的桑叶了。再经过五眠就可以长成结茧了。
每一眠大概七天,也就是约四十来天就能完成结茧。
蚕宝宝在二眠之前吃得少,占地小,根据情况添加笸箩就行了。蚕姑娘也都是自己采摘嫩叶,自己清洗处理来喂食蚕宝宝。
特别对保温更小心,夜里还得在笸箩上盖上被单子来保温。
三眠之后,蚕宝宝渐渐长大,几个笸箩就盛不下了,就得上专门的养蚕架子了。
每个生产队就会在闲置的大屋子里,先进行消毒,再用木头分层搭起架子,每层上都铺上苇席子,这就开始在蚕架上喂养了。
这样一来,蚕姑娘一人就忙不过来了,队里就派专人来协调喂养,有人帮采回桑叶,有人帮清理残渣。蚕姑娘更是昼夜不停地精心管理蚕宝宝。
四眠之后,蚕宝宝食量更大了,每天白天得撒五六回桑叶,夜里也得撒三四次。每次必须要撒均匀,这可忙坏了蚕姑娘。
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采来的桑叶一大堆一大堆的,一时吃不完,又不能让桑叶发蔫,蔫了的桑叶蚕宝宝就不爱吃了。
那吃不完的桑叶就得及时洒适量的水来保持新鲜,还得不时地翻一下叶子,以防桑叶堆发热变质。喂食的时候,还不能用带水的叶子,得晾干水珠,以防蚕宝宝拉稀生病。
上架子的蚕宝宝,也还娇嫩,更不能忽冷忽热。那时候没有温度计,蚕姑娘只能凭经验、凭感觉。
要是感觉屋里热了,就得开窗通风来降温。要是感觉凉了,特别是雨天,就得生火盆来提升温度。
生火盆就是个麻烦事,蚕姑娘从自家拿来干柴棒,先在屋外把火盆点燃,等柴燃尽不冒烟了,才能把火盆端进屋里的。
蚕姑娘一向胆子小,别说夜里出门,就连一个人在家都害怕。但一养起蚕来,就什么也不怕了。
她这么说,夜里给蚕宝宝撒上桑叶,整个屋子里只听见“沙沙沙”蚕食桑叶的声响,就像一首动听的音乐,自己就不感到害怕了。
蚕姑娘天天忙在养蚕室里,和来帮忙的社员一块喂食桑叶,一块清理残渣。特别是三眠前的蚕屎是一味好中药,叫蚕沙。
据说蚕沙清热去火,消炎抗炎,一般用来装枕头,小孩子们枕上不上火。蚕姑娘就把每次清理出来的蚕沙积攒起来,送给需要的街坊四邻。
蚕到四眠之后,就长大许多,食量大。为给结茧打基础,喂食得要更勤,照顾得要更仔细。
每天得多加食一两次桑叶外,还得喂食山上的毛桑叶,也就是山桑叶。据说到这时候,蚕宝宝吃毛桑叶可以长得快,出茧厚,有重量,出丝率高。
队里就及时派人到大山深处去砍回山桑来,蚕姑娘就加紧喂食山桑,也叫“吃老食”。
喂几天老食之后,蚕宝宝就日渐成熟了。五眠之后成熟的蚕宝宝个大体圆,微黄透明,就不吃桑叶了,个个抬起头来,嘴里就要往外吐丝了。
这是就要准备好蚕宝宝吐丝的地方,也就是把一把把荆柴绑好把儿,放置一起堆成“山”,把成熟的蚕宝宝放上去,也叫蚕“上山”。
为了及时把成熟的蚕宝宝挑选出来,得用一面大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屋里,就着这反射的光,来透视蚕宝宝成熟情况,及时把它们放置“山”上。
它们会自己找好合适的地方,作茧自缚,完成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待成蛹之后,破茧而出,完成生命的蝶变。
收摘蚕茧的时刻,就是蚕姑娘最快乐的时刻。生产队派来好几个社员来帮忙摘茧子。这时候的蚕姑娘,满面春风、笑意盎然,跑前跑后招呼大家怎样又快又好摘茧子。
摘完之后,队长招呼几人一过称,好家伙,这一张蚕籽帘平均又是九十多斤。一打听别的队的茧子,又要比他们足足高出十五斤之多。
队长和社员们都乐坏了,蚕姑娘更是喜不自禁,俊俏的脸就像一朵山丹丹花……
这一切都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如今的蚕姑娘也是华发早生,但说起当年养蚕的事情了,还是津津乐道,就像那村边的小溪滔滔不绝……
养蚕已经是记忆中的农事,永远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冯召彦,男,生于1947年,中学教师,现已退休。致力于撰写回味家乡往事的文字资料。对村史、家史的资料多有收集研究。并对国学经典,自然疗法,自然养生颇有兴趣和探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