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年前的那场大雪那场戏,咋就唱了十一天呢?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文/冯兵绪

有友友上传庙会的照片到朋友圈,照片上小商小贩云集,闲下来的人们在庙会上选择需要的过冬物件。

特别是还有一场大戏,吸引了不少老年人驻足观看。耳边似乎响起锣鼓家什的乐声,伊伊呀呀的唱腔……

我们这里把戏剧称为“老戏”,前多少年,每年村里都会安排三两场老戏来村里演出几天。

这戏台一搭,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就忙开了,奔东走西,叫姥娘,唤姑姑,乃至近亲远戚。谁家来看戏的亲戚多,谁就傲骄的不行!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因而小时候就不知道啥是“老戏”。光听大人夜里讲闲话,说起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什么花木兰代父从军。记得第一次看“老戏”,大概十来岁。

那是“老戏”放开初始,八里外的白岸村将以前的老戏班子又进行了重新规整,重新排练。那年正月十五,首场演出吸引了四邻八村的人蜂涌而至。

三叔也带着我前去观看。开场了,看那穿着的衣服挺奇怪,听那“咿咿呀呀”的唱腔闹不懂,出来进去的几个“打把子”的,更不知是干啥的?这就是老戏?可实在提不起兴致,因此也没多少印象。

记忆深刻的是初中将要毕业的那年冬天,村里请来了一把“老戏”。这大概是1980年的冬天吧!

那时候,本家六爷任村支部书记。六爷很爱看戏,什么戏到了他老人家眼里,都是好戏。

所以村里不少人对六爷看戏的眼力不敢恭维。可这场戏,却让村里人改变了对六爷看法。

据说这把戏是来自河南某地,并且是河南坠子,就是盲人先生说书的那个调调。那个戏班子只有十来个人,初来白岸公社演出,串了不少村子了,得到了广大山民的喜爱,可以说是在白岸唱响了!

六爷在公社开会时,得别村干部推荐介绍,于是就定下了这把戏,来村里唱几天,让村里人也乐呵乐呵。

得到要唱戏消息,三叔去白岸口村叫回二姑。我在大姑村上初中,正好到大姑家报告唱戏的消息。姥娘舅舅家是本村的,这个就不用费心了。其他正式非正式的亲戚也都通知来看戏了。

记得当时这把戏就在村东校园的老戏台上演出,现在的舞台是1984年在原来旧舞台的原址上重新翻建的。

那把戏白天唱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夜里唱得是铡赵王。那时候,对戏文不了解,只看个红火热闹。好在老院的里间爷懂戏文,能把大篇幅的戏文背下来。

所以从里间爷那里了解了这两场戏的大概故事情节。这样到戏台下看起来,还能看个七七八八。

开场演出,舞台下聚满了人,邻近村也来了不少人,比白岸过会还热闹。多少年,村里也是第一次这么热闹非凡!

由于是说书的那调调,上岁数的人一般都能听得懂,不少人还能哼上一段,再加上爱热闹的人又听了里间爷的解说,了解得更加详细了。

在舞台下,大部分人都是聚精会神地看,把听到的与正演着的又融会贯通,所以人人看得入迷,个个沉醉其中。

不少小伙伴们在戏台下叫叫嚷嚷,都得到了大人的斥责。特别是六爷几次在开戏前重点说了各家孩子各自看好,不要影响大家看戏,所以家长们都把自家孩子看得严严的。

可没唱了两三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自天而降。这场大雪持续下了三天三夜才住了,至少也有尺来厚。

雪一停,太阳出来了,村里人立刻忙着清扫积雪,把大街小巷,校园里与舞台下都清扫得干干净净。雪一停,这戏又继续开演了!

为了大家能看好戏,还不受冻,六爷组织各队长,派出年轻人去抬回来几个大树根,多根大粗烂木头,在舞台下燃起了几堆大火,昼夜不熄灭。

这些日子里,村里人兴高采烈地全是议论着这场戏,不光议论故事情节,谁忠谁奸,谁好谁坏,还纷纷议论哪个小生演得好,哪个青衣演得真,特别对有个瘦高身材的“老袁”赞叹有加。

这“老袁”人高却瘦,看起来非常干练,且有一身好武功,来个十连翻不喘气,弄枪舞棒更是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这家伙成了小伙伴们崇拜的偶像了!于是乎,每个小伙伴手中不是多了一支枪,就是多了一把刀,一见面就是砍砍杀杀,好不热闹!

大人小孩对这场戏的议论,也感染着我们这些上中学的学生们!尽管我们是毕业班,老师抓得很紧,但这场戏也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也心痒难耐。人在教室坐,心早到舞台下了。

经多次向老师请求,老师允许大家下午可看戏,但上课时间作了调整,早上八点正式上课,提前到了七点,中午十二点放学,错后到了一点半,并且还取消了早读时间。

这样以来,虽然同学们得提前早起一小时,为了能看戏,没有一个迟到的。每天不到七点,就全部到了教室。

其实,几位老师也想去看看戏的,就采用此方法,既不耽误上课,也不耽误看戏,一举两得!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为了能看戏,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没一人拖拉,没一人掉队。

中午一放学,都能按时交上作业。走出教室,一溜小跑到家,匆匆吃口饭,到戏台下正好赶上好戏开演!这学习看戏两不误,也让我们醉了!

尽管天晴了,渐渐转暖,可由于雪下得厚,直到定好的十一场戏唱完了,路仍消不开,这把戏一时也找不到下家,一时半时也无处可走。

就是想回家,也出不了大山。于是这把戏的领头团长与六爷商议,接下来的日子,戏接着唱,但只管饭,不要戏钱了。这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这幕布不缷,舞台下的大火不熄,锣鼓家什又敲响,青衣老旦又出场。

但接下来,这把戏又遇到了难题,可没什么戏本可演了!这叫人实在尴尬了!可这没啥的,里间爷得知消息,亲自找到这把戏的团长,把自己熟悉的一本戏,传给他们。

这下让团长喜出望外,马上找人着手记下剧本内容,立即投入排练之中。他们前晌排练,后晌就上台演出,还别说,这下还真救了他们的大驾!既排练了新戏,又不误演出。团长多次到老院向里间爷请教并致谢!

这场戏演演停停一直持续了十一天,直到雪消路开,他们找了下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村。

全村人这下可过足了看戏的瘾,一连唱了十一天大戏,这在当年当时的白岸公社,可就拔了头筹了!全村人,尤其是上岁数的人谁见了六爷都是夸赞,这场戏真是少见的好戏啊!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不知当年看戏的村里人,还有几人记得当时的情景?今天我将此记录下来,也许会点燃些许人的记忆。但那场唱了十一天的大戏,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图片来源:《邢台城头微生活》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