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酷暑,“以冷制热”和“以热制热”哪个更科学?诚顺和名老中医鲁本堂说透彻了】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8-09

当心,冰饮料是心血管病的“帮凶”。

近日,武汉地区进入持续高温天气,热浪来袭,很多人消暑的方式是“以冷制热”,冰西瓜、冰啤酒、冰饮料、冰淇淋成了人们的最爱。事实上,在老中医鲁本堂医生眼中,这些贪凉行为虽然一时凉爽了,但并不能真正解暑,还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隐患,甚至还会落下病根。鲁本堂医生上周接诊了好几例老人因贪图一时凉爽喝冷饮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虽是炎炎夏日,家住洪山区马房山的50岁的程先生仍然坚持每天晨练。上周二的早上,天气闷热,程先生坚持跑步了一个小时,出了一身的汗,回家后,为了解暑喝了一杯冰饮料,突然就晕倒了。家人马上拨打了120,经医院诊断陈先生是心梗发作,幸好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程先生为了预防心梗再次发作,经居委会领导推荐,来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找到擅长治疗和调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名老中医鲁本堂副主任医师调理。

鲁本堂医生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夏天,冰镇食物和冰饮料经常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帮凶”。夏季高温天,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如果忽然饮用大量冷饮,血管会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加剧,引起血压波动,继而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本身血管的调节功能较差,遇到忽冷忽热的刺激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快速调节,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炎夏“以冷制热”消暑不可取

鲁本堂医生介绍,夏天,许多市民习惯性选择“以冷制热”的方式清热解暑,虽然冰饮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凉爽,但大量饮用会导致皮肤毛孔宣泄不畅、身体散热困难,造成余热蓄积,使人“热上加热”。因此,“以凉制热”的消暑方法并不明智。

中医理论认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身体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健康状态,夏天,人体毛孔大开,腠理开泄,容易出现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的不平衡状态,这时,只有补充体内的阳气,才能使人体表里内外形成阴阳平衡,“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理便是依归于此。但人们在夏天喜爱吃生冷瓜果,以及使用空调等制冷手段来缓解暑热,进一步加剧人体内部的虚寒问题,这时,就需要使用“以热制热”的方法提升体内的阳气。当体内阳气充足,人体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水冲凉的解暑习惯,无形中加速了体内虚寒的发生,长此以往不利于人体健康。

炎夏别贪凉,“以热制热”更养生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夏天最好的养生方式其实是:顺着季节规律,以热制热。究竟如何才能“热养生”?鲁本堂医生介绍以以下方法:

1.夏季受寒易伤阳气

鲁本堂医生认为,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容易损阳气,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落下病根。”,鲁本堂医生语重心长的说。

2.解暑要喝热茶

大热天儿,吃口透心凉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是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解渴。鲁主任建议,夏季想解暑还要喝热茶。饮一杯热茶可以在9分钟后使得体温下降1℃~2℃,所以人们最好在夏天每天喝2~3杯(约2000毫升)、温度在40℃~50℃的热茶(最好是绿茶),不仅能够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散热,还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爽。

炎夏解暑,可以单独泡茶叶喝,也可喝水果茶、花茶等,比如将10克干橘子皮洗净,撕成小块,与5克绿茶一同放入杯中,加开水、盖盖子泡10分钟左右,去渣,加一块冰糖后饮用即可。

3.热水泡脚养阳气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也要注意别让脚受凉,做好脚部保暖,别用冷水冲脚。“脚掌皮肤温度最低,极易受寒。一旦脚部受凉,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使抵抗力下降。此时,原来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等多种疾病。”鲁主任解释。

说起热水泡脚,很多人想到这是数九寒天的养生法,其实夏天也很适合泡脚。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夏天如果能坚持泡脚,也能对冬天易发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夏季泡脚的最佳时间是每晚睡前(21~22时),水温40℃~45℃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泡脚时可加入生姜、艾叶,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祛寒补阳、固本培元,还能达到改善虚寒体质的作用。

4.常洗热水澡散热好

夏天最忌冷水浴,即便是运动后出汗的状态下,也最好洗个热水澡。洗热水澡虽然也会出很多汗,但热水会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人体散热。而洗澡时温度过低(如10℃以下),又会使体表毛孔突然紧闭,血管骤缩,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洗后让人感到四肢无力、肩膝酸痛,甚至可能成为关节炎及慢性胃肠炎的诱因。

建议老年人1~2天可沐浴一次,最好不要泡浴,体质较差的可以坐在椅子上洗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10~15分钟即可。

5.适当运动出点热汗

夏天适当锻炼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但冶主任特别提醒的是,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为避免中暑,夏季老人锻炼时间可在傍晚六七点。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不可过多出汗,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

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夏天,聪明人还会通过“吃热”实现“以热制热”

这里的“热”,是指一些性质温热的食材,在夏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升发阳气,让身体强健。

1、“热”果蔬,葡萄、韭菜等。

夏季也是许多温热性果蔬上市的季节。水果如葡萄、龙眼、荔枝、樱桃、榴莲等,适当吃这些温热性的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促进代谢。蔬菜中,如韭菜可补肾温阳、增进食欲,南瓜性温健脾,能增强脾胃功能。

2、“热”肉类,牛肉、羊肉等

古语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说法,夏季适当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肉类,可以温阳散寒,补中益气。特别适合到了夏季依旧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夏季吃牛羊肉时,要注意荤素搭配,温凉互补,比如搭配白菜、冬瓜、苦瓜等应季蔬菜。

3、“热”主食,热汤面、热粥等

天气炎热,身体缺水,这时候来一碗热汤面或者热粥,不仅能够补充水分,还能出一身汗,带走体内的热气,解暑降温,缓和冷食的寒邪伤害,开胃理气。

4、“热”调料,姜、葱、蒜等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其实,在夏季吃一些温性的香辛料,能够让各部位血管扩张,身体散热效率更高,不易因为暑热而生病。

当然,夏季“吃热”,也要注意控制食量,和清淡的烹饪方式。阳虚体质、脾胃虚寒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而体质湿热、阴虚火旺、患有急性炎症的人,不适合多吃。

鲁本堂主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验案举例

验案一:冠心病

患者周某,男,68岁,武汉市江夏区人。2021年4月2日初诊。

病史:心绞痛,心肌梗死,反复住院。每晚心绞痛发作可达10余次之多,遍用中西药,时好时坏,症情很小稳定,而请中医会诊。

初诊:胸闷心痛,每易发作而憋醒,痛彻项背,心悸气短,日发数次,脉沉细,舌紫苔薄。古稀高年,气阴两衰,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夜间阳微阴盛,故多发作在深夜,当以益气化瘀,剿抚兼施,益心汤治之。

方药:党参15g,黄芪15g,葛根9g,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山楂30g,菖蒲4.5g,决明子30g,降香3g,参三七粉1.5g,血竭粉1.5g(和匀、分2次吞)。14剂。

二诊:药后胸闷已退,痛势亦缓,脉沉细,舌紫苔薄。气虚瘀阻,心阳受遏,守原法再服1个月。另吞人参粉1.5g,1日2次。

患者服药期间,病势日趋坦途,药未服完,心绞痛已消失。

验案二:小中风

患者王某,女,48岁,武汉市江汉区人。2021年5月6日初诊。

患者自述右侧肢体无力已经有4个月。4个月前,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手不能拿物,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诊断为中风先兆,近日仍偶有复发,尚无明显缓解。

症状:患者呈阵发性右侧肢体无力,发作时手不能持物,无麻木感,持续半小时左右后缓解。睡眠尚可,畏寒,可食凉,汗多,时有烘热感,二便调。舌暗,苔薄黄,脉沉。

诊断:中风先兆(小中风)。

治法:调气活血、息风。

处方:桃仁、川芎、赤芍各10克,红花、柴胡、川牛膝各9克,枳实、当归、荆芥、防风各12克,桔梗6克,山楂、桂枝、白术、五加皮、天麻、淫羊藿、石菖蒲、丹皮各15克,炙甘草5克,砂仁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2周。

二诊时,患者自觉肢体无力症状基本消失,汗出减少。原方加三七粉3克,继续服药2周。随访,未见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