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冷静期?看看古代的离婚制度。如果古代也有“离婚冷静期”,历史会怎么改写?

 长夜守灯人 2021-08-09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梦想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2020年5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却引起了极大争议。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因为此事早已吵翻了天。支持的、反对的、担忧的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笔者水平有限,就不去参与这激烈的口舌之争了。闲来无事,特地聊聊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再聊聊如果古代也设置离婚冷静期,哪些历史事件会改变呢?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乐,切莫较真。
先简单来说一下古代的“离婚”。很多人看电视剧,以为男的只要一纸休书,就可以休妻。古代中国确实是男权社会,在婚姻问题上,也是不平等的,但离婚还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春秋时期齐国《管子·小匡》里就说“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如果男人三次离婚,就要被赶出这个国家。
离婚在宋代之前叫“出妻”、“弃妻”、“去妻”“放妻”等,自宋开始叫“休妻”。关于离婚,从周朝开始,就有约定俗成的“七出三不去”,在《礼仪·服丧》里有记载,但并不是法律。“七出三不去”就是七种情况下男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妻,三种情况下不准离婚。
“七出”也叫“七去”,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不孝顺公婆,生不出儿子,不守妇道,妒忌心强,有重病,嚼舌根挑拨离间,偷东西,如果妻子有这七种情况,男方可以休妻。忍不住评论一下,这七条里居然没有一句是说夫妻感情不睦的;这七条里居然有重病!
“三不去”是指:“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妻子无家可归的,妻子为夫家守孝三年的,结婚前贫穷如今致富的,这三种情况不准休妻。唐朝开始,“七出三不去”正式立法,写入了《唐律疏议》。
历史说到这里,现在开始讲故事。如果古代也有离婚冷静期,那么可能一些离婚就不会发生——只是可能。
我们很多人上学时候读过的《诗经·氓》讲述的就是一个从恩爱到离婚的事件,但这属于感情完全破裂,正常离婚,这个不是冷静期可以改变的。
李清照和张汝舟离婚也是因为感情破裂。张汝舟是个“渣男”,还家暴,这种情况下,只能说离婚越快越好,根本不需要冷静期。李清照为了离婚,主动去官府状告丈夫欺君(考试作弊)。张汝舟罪名成立被流放,根据宋朝离婚制度,丈夫被流放,妻子可以要求解除婚姻,但同样是宋朝法律,妻告夫被视为不忠,妻子要入狱两年。所以这天下第一才女为了能摆脱渣男,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在李清照有个叫綦崇礼的朋友,他直接找到宋高宗,为李清照求情,高宗一道特赦令,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后得以释放。
《孔雀东南飞》也讲了离婚事件,但那是父母强迫离婚,古代父母之命就是天命,属于不可抗力,同样属于父母之命不可违的还有陆游和唐琬离婚。
书圣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离婚案则更加令人唏嘘,才貌双全的王公子被恃宠而骄的新安公主看上,皇帝一道圣旨,强令王献之和恩爱妻子郗道茂离婚。可怜王献之,自残双脚都不能改变公主倾心相许。王献之四十二岁病逝,临终说了十二个字:“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前妻)离婚。”这辈子没什么牵挂,就是放不下和郗道茂离婚这事。
皇命和父母之命,在古代都是不可逆的,给十个离婚冷静期都没用,因为该冷静的人是皇帝或父母。接下来说点冷静期有影响的离婚案。
说一句并不夸张的话,如果古代有离婚冷静期,整个中国史可能要改写。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臣,在妻子连生九个女儿之后,无奈休妻,然后六十六岁的老头娶了十六岁的小姑娘颜氏,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儿子三岁的时候,老父亲就过世了,但这个儿子,不但重重影响了几千年中国历史,还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这个老头叫叔梁纥,他儿子叫孔丘,我们称他为孔子。
如果给叔梁纥多点离婚冷静期,说不定就想着一把年纪了,不折腾了;如果离婚冷静期足够长,说不定叔梁纥自己身体也不行了。那历史上也就没有孔子这个圣人了……
幸亏没有离婚冷静期,孔圣人才来到了这个世界,另外一位圣人孟子,居然也跟离婚扯上了关系。
《荀子·解蔽》说“孟子恶败而出妻”,孟子厌恶妻子的品行,担心败坏自己名声而提出离婚。孟子妻子做了什么事呢?西汉文帝时期博士韩婴在《韩诗外传》里具体解释了这个故事。孟子回家看到妻子“踞”在家中,“踞”就是双腿叉开坐着。孟子认为妻子的坐姿不合礼制,很不满,想休妻。但圣人总归是圣人,他并没有冲动当场指责妻子,而是给了自己一个离婚冷静期。孟子的冷静方式就是去找自己的母亲,跟母亲说“妇无礼,请去之。”我的妻子不懂礼仪,请母亲允许了我和她离婚。
结果孟子母亲在问明情况后,引用了古人的话:“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进门前应该打招呼,让屋里的人知道,眼睛要往地上看,避免进门看到不该看的。然后把儿子臭骂了一顿:你这样不声不响直接进门,却说妻子不懂礼数,我看是你不懂礼数。孟子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提离婚的事了。
这孟子的母亲果然是女中豪杰,昔日孟母三迁,后来又让儿子迷途知返,这真是为深明大义的好母亲。
再来说两起很相似的离婚案例,如果有离婚冷静期,古代中国可能会多两位贵夫人。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前,生活很落魄。一大把年纪的时候娶了妻子马氏,马氏看到姜子牙干啥啥不行,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丈夫很不满,就要离婚。姜子牙劝妻子说自己不是个做生意的料,但如果有机会,自己能当大官。马氏不相信眼前这个窝囊废能当官,执意离婚。姜子牙没办法,只好同意。
和姜太公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情,发生在西汉朱买臣身上,妻子崔氏不满生活清贫,要求离婚。据说朱买臣位列九卿后,崔氏又回来找前夫,朱买臣把水泼在地上,以示覆水难收。朱买臣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昆剧《朱买臣休妻》,但是和姜太公一样,这两位其实都是被妻休。
如果多给马氏和崔氏一个离婚冷静期,那可能这两位都已经是高官夫人了,现在却双双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两桩离婚案双双被冷静,姜太公当了周朝开国元勋,受封齐国,马氏就是齐侯夫人;朱买臣晚年却因罪被斩,崔氏也可能被牵连成为罪妇。
讲故事归讲故事,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婚姻是一件很简单却又很复杂的事,结婚和离婚都是如此。如果双方有缘,就善待对方,如果缘分已尽,就善待自己。最后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篇唐朝《放妻书》,发现文章和马伊利离婚时各自发的微博,就是借用了这篇的最后两句。原文如下: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
妻则一言十口,则反目生嫌。
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媚,巧逞窈窕之姿,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