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是甲骨文台历上的往字。往指的是去,要到哪里?去往哪里?比如我今天和孩子去往青海去参加赵老师举办的青海的亲子夏令营活动,往有往返、向往、往来、勇往直前等等。 【甲骨文台历,往】 甲骨文台历上对往的解释:形声、会意字,从止王声,说文:往,之也。从彳王声,古文从辶既往,表示去,与来返相对。 理解为往,既是形声字,又属会意字,从止,王是声符。我们看甲骨文的往上面部分是止,止前面象三个脚趾头。我们知道止在甲骨文中指的是脚,与行动相关。脚趾的方向象行走的方向,脚趾朝前往外走。止的本意指的是脚,往,之也,之,说文中解释是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是指出,生出,滋长的意思,引申为往的意思。从彳(chi)也就是双人旁,王声,彳为行的左边部分,行的本义指道路,引申为行走行动等。古文字从辵(chuo四声),就是现在走之底(辶),也是与行走相关的,往本义表示去或者去到哪里与来返是相对的。 往也有过去的意思,比如往昔、往日、回忆往事,往事历历在目等等。说到过往,每个人都有往事,只不过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有些往事可能让人伤心难以忘怀。还有些往事回忆起来是开心的,是愉悦的。 往也指以后的意思,比如往后余生。 往指彼此间来往。比如有来有往。 《老子》执大象,天下往。这里的往指的是归向的意思。 往指亡去: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 往也给予、送的意思。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往作为介词,指向、朝、表示动作的方向,比如往前看,往那边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下面我们来看往的文献引用和出处。 第一个文献:
这里的寒与暑是相对的,暑指的是炎热的夏天,寒指的是寒冷的冬天,意思盛夏已过,寒冬将至,一年已经快过去了,指时光流逝的很快,比喻岁月的更替。 第二个文献:
这句话出自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然是开端,但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当时刘邦有十万军队,驻守在霸上,而项羽有四十万军队,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因为项羽认为秦的主力是被他击败,而且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他觉得刘邦冒犯了他的尊严,当时决定进攻刘邦的。项羽的谋士范曾趁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本来这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但突然出现了转机,也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他为了报张良的救命之恩,然后夜访张良劝他逃走,张良以韩王送沛公为借口,觉得逃亡是不守信义,于是他将消息告诉了刘邦,并询问刘邦是否有赢的可能,刘邦说没有,然后张良对刘邦说,那就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于是拉拢项伯,并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没有背叛之心。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要亲自去向项王谢罪,然后项伯连夜离开,把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详细告诉项王,第二天,刘邦果然带领少许部众亲自去谢罪,并且言语之间非常卑恭,项王看到了刘邦的态度,怒气全消,并有了和解的意思,于是盛宴招待了刘邦。项王不想在席间杀死刘邦,所以范曾在宴席上多次暗示项羽,他都假装没看见,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在这种紧张气氛中,刘邦的部将樊哙冲进来想保护刘邦帮他解围,项羽理解樊哙忠心的心情,不但没有指责反而赐酒。后来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逃离了宴会,留下了张良道歉,并让张良献上一对玉壁给项羽,项羽接过玉壁,而张良送给范增的玉斗,被范增放在地上用剑敲碎了。他知道杀刘邦的机会已失去,大势已去矣。项王虽然一时成功,但因为他的自矜功伐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刘邦意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如果不去不足以平项羽之怒,所以仍然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即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虽暂时的卑屈,正因为他能屈能伸,最终赢得了江山。 【鸿门宴插图】 下一个文献:
这里的往指的是交际,交朋友,交往的意思。 最后一个文献:
彰是记载,往指的是往事。察是考察,来指的是未来,整句话的理解就易经而言它的主旨是在记载或彰显过去的事,来作为鉴镜。以察用未来之事。 往还有一反既往,指完全与以前相反。 还有心驰神往:指心神奔到向往的地方。 开来继往: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还有熙来攘往:指来往的人很多,非常的热闹。 还有无往不利,一往无前,既往不咎,礼尚往来等等。 阅读更多: 如何从文字角度理解大学的原意?【甲骨文和中国智慧】甲骨文和止 赵老师已经推出线上课程: 小篆书法入门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关系 一字一画甲骨文 甲骨文台历每日一字 (凡是购买甲骨文台历自动入群,免费学习) 附:2021年甲骨文台历,购买链接如下: 【2021年甲骨文台历,点击上面图片,还可以下单购买】 关注文耕学堂 阅读更多文字解读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