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第八中学欢迎你您

 昵称67317628 2021-08-10
“2018-2019学年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点评(文理科)
2019年01月26日 发布人:办公室 撰稿人:教科室 摄影:重庆八中

2018-2019学年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赛课暨教学研讨活动顺利结束。各位选手认真准备,各教研组精心打磨,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教师的风采,也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冲击和思考。19日,赛课总结会上,各位评委围绕“夯实基础,提升思维,注重内化”这一主题,谈问题、晒亮点、作提炼;对提高课堂教学时效和品质进作总结提升;对新高考、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作引领指导。现将评委们的点评、个人理解及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与新教师们一起分享、交流。(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文科

一、秦久传    

“三有”闲谈“青师赛”

本届“重庆八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因为学校安排了其他任务,我听了历史、语文、政治、英语等几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印象深刻。

遵循评分规则,既看知识方面给得如何,刺激的强度如何,记忆的长度如何;能力的训练开展得如何,方法提炼得如何,迁移拓展得如何,最终生成的效率如何;问题设计是否有挑战性,有参与性,有鼓动性,教学环节衔接得如何,教师“启动”得如何,师生、生生“互动”得如何,学生主动性展现得如何,教师是否能把握时机,点铁成金;也看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得如何,学科育德渗透得如何。

总体而论,我感觉,青年教师们所展现的课堂是颇有一些出彩之处的。

一是教师们个人素质高,又舍得投入,令人感动。比如历史学科的韦瑕老师带来司母戊鼎的模型,英语学科的张国奇老师上课带了一杆衣服到课堂;其他老师对自己的课也是几经打磨,十分用心。

二是课堂富有设计感。

印象中,历史组的韦瑕老师所讲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间设计的“猜宝袋”活动就颇有激趣的效果,听“司母戊鼎的今生故事”就引人入胜;而谭冰瑶老师所讲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以猜谜语激趣引入,紧紧围绕“崇洋逐新”四个字做文章,通过“交通之变”“礼俗之变”“时尚之变”归纳出“崇洋逐新之象”,接着划分小组讨论“崇洋逐新之因”,再追问“如何看待崇洋逐新”从而得出“崇洋逐新之悟”,是颇具匠心的。

语文学科的魏铭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试图让学生化身导演,将文中情景转换为“慢镜头”“快镜头”“特写镜头”,设计上也是很有创意的;李孟渝老师执教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故事引入,引领学生迅速抓住“梦”字,一字立骨,依次品读鉴赏,由“绘梦”到“析梦”,再到“探梦”,紧扣文本,层层深入,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拓展,接着回顾本次课堂的解读过程,从而从容梳理出诗词鉴赏的基本路径,最终板书设计呈现为一只展翅的蝴蝶,可谓煞费苦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初中阶段的诗词鉴赏能够坚持这样教,假以时日,到高中时,学生也就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诗词鉴赏功底了;孔祥旎老师执教痖弦的《秋歌——给暖暖》,以品味意象入手,然后以删减版的《秋歌》与原诗作对比,带领学生细腻地体味其中微妙的情愫,披文入情,循循善诱,的确带给人以审美享受。

政治学科的汪红梅老师执教《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一章,以《青绿千里江山图》导入,整堂课都以此图为基点设计问题,抽丝剥茧,然后“回归生活用哲理”,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作迁移训练;俞芙蓉老师执教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章,以“雾霾”导入,进而探讨其多方面的影响,然后究其因,想措施;李勇老师执教《爱在家人间》一章,以“趣味运动会”引入,设计妈妈的“经典语录”,然后学生充当“家庭分问题分析师”的角色,从“爱之体味”“爱之碰撞”“爱之桥梁”三个维度徐徐展开,最终以“心形笑脸”的板书收官,讲得学生泪花闪现,一度哽咽。

初中英语学科的高原老师执教初二课堂,张国奇老师执教初一课堂,都有很强的情境性和互动性,以主问题设计启动,以活动和对话促进互动和学生自动,课堂活泼,生成性较强。

要说不足之处,我从“三有”的角度简要谈谈个人感受。

一是课堂要“有味”,我觉得一堂课的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既要有挑战性和统摄性,又要有鼓动性和参与性。在这一点上,比如《背影》那堂课,以电影镜头设计来解读文本、建构课堂,其挑战性和统摄性都是很强的,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水平,对电影镜头这一概念本就陌生,还要化身导演亲自操刀,鼓动性和参与性就明显不够,这也就导致教师虽卖力学生却不买账,于是课堂显得沉闷,生成性也就不够了,这就会给人留下“一篇有情的文章被无情地解构”的感觉;又比如政治学科《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始终围绕“雾霾”来讲,任务的挑战性就显得不够,教师立足于“讲懂”,课堂比较缺乏思维碰撞,学生参与度就略显不够。

二是课堂要“有效”,直至“高效”。“有效”“高效”的课堂呼唤真实的大容量、低成本的课堂设计。在这一点上,政治学科的《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一课始终围绕《青绿千里江山图》做文章,课堂容量就有提升的空间;初一英语课堂上,各式服装齐上阵,固然生活气十足,但课堂场面拥塞,未免代价太高,且就英语课堂的文化品格、思维品质而言,也是费力未必讨好的;并且与平时真实的课堂也有一定距离感;个人以为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

三是课堂要“有用”,也就是说应该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着眼和着力,而且应该是真正的生成,而非灌输。着眼不同,不同学科也就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学科味儿”。学科核心素养,以急功近利的眼光看,觉得是无效的,但从高考甚至终身发展来看,却是有“大用”的。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它落地生根。

比如《秋歌——给暖暖》一课,个人觉得孔老师对诗中“落叶”“荻花”“七月的砧声”“燕子”“落花”“琴韵”“幽幽的寺院”等古典意象及其营造的诗境把玩得就不够,对“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中的“完成”“最后的颤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一句中的“也”字,以及“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中的“只”“便”“都”等副词的品味就不够,而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必然要求;又比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个人觉得同样是讲“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这个话题,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美术老师讲的侧重点就很可能大异其趣:语文老师可能会强调甲骨文与金文“正写”“反写”不严格区分的常识,从而落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上;历史老师则可能思辨“司”与“后”在历史语境中谁更具可能性,从而落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上;美术老师则可能着眼于金文的“母”字其象形之美、线条之美,从而落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等美术核心素养上。遗憾的是,本堂历史课对此并无涉及,而之后在“发掘文物价值”这一环节上所得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结论就略显生硬和突兀,再之后的问题“以文物为载体,谈今天该如何去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几乎是生硬而有点大而无当了。

以上为一点肤浅的个人观感,仅供研讨,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二、邹凌云

高中课堂教学的“代入感”

高中教研组长邹凌云老师围绕2017版高中英语、历史和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针对英语组何采莲、历史组谭冰瑶和音乐组敖新几位老师的课堂,重点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爱国情怀和音乐情感体验,认为一个好的课堂设计者就像好作家,能使得学生获得跟阅读精彩小说一样的“代入感”,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体会到作者深意。强调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可以从文化意识的浅层次入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获得较强的“代入感”与“参与感”,活跃自己的思维,从而在课堂上完成由学习理解至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升华。

三、李志强

夯实基础,提升思维,注重内化

在所有的评委中,我是最心虚的。第一次在众多行家里充数。我给陈航主任说:“不发言得行不。”她说,可以,但是要扣我的早晚自习费。我只好斗胆乱说,大家就姑妄听之吧。

一.我对赛课的理解

参加赛课很艰难,我深有体会。专讲一个吧,评委说太单薄。你讲多个吧,评委说平均用力。你有所侧重吧,又说你重点难点都没有搞清楚。讲到最后,反正怎么讲怎么都是错的。

我认为真正的赛课就像务实的时装表演。以前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有时装秀,看着那些模特在T型台上搔首弄姿总觉得做作,况且那些衣服我们平时也不会穿。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很老土。虽然有些衣服,我们平常穿不出来,但是那是潮流。更重要的是,透过服装,我们可以看到平等、自由、独立、个性等以人为本的审美追求。我们的家常课肯定跟赛课不一样,但赛课却让我们知道该如何上一节高质量的课。我认为各位新同仁,你们在校内赛课还不够,有机会,一定要到全市去,到全国去。八中这个平台很好,也很高。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以前我在渝中区的一所普通学校,参加两次赛课都只得到区内的二等奖。到八中来以后,就有机会拿到了全国赛课一等奖。从那次赛课后,我对上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学校的课堂一向务实,你看我们这次赛课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提升思维,注重内化。这其实也是常态课应该追求的。

二.各位选手的课堂表现

整体都非常棒,都展示了八中新老师的风采,没有一堂课上的差。我很羡慕各位一毕业就进入八中有这么多老师指点迷津。

先说两位历史老师的课。历史学科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两位老师的课体现比较充分。韦瑕老师的《青铜器》一课,最大的亮点是深度挖掘了后母戊大方鼎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文物活了起来,变得有感情有温度。在家国情怀的熏陶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并且结合学生实际,让孩子们初步明白了进入博物馆观赏一件文物的方法,深度体悟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非常有新意而且又深度。建议有三点:1.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要处理好。2对青铜时代整体辉煌的展示不够。3. 从容淡定的气场还可以更强大。相信你会更棒。冰瑶老师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最大亮点在从崇阳逐新之像,到崇洋逐新之因,再到崇洋逐新之悟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接地气,有思维,有深度。其次是,冰瑶老师语言干净利落,表达能力十分出众。建议有两点:第一,对于难点之启发,可以在行课过程中有所铺垫。第二,对整堂课的设计一定要有整体的把控,多参照学习优质课的经验,才不至于像这次这么慌乱,在赛课头天才定型。

语文课,我曾经听过张泽勇校长讲过一节示范课《将进酒》。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烙印,他讲了另外几首关于饮酒的诗歌和《将进酒》作为参照,旁征博引,文化气息厚重,诗仙豪放飘逸的形象鲜明。最近去江苏南通听过一节法布尔《蝉》的赛课,开篇引用了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诗句。也让学生听取蝉吵闹的叫声,中间环环相扣看《蝉》写作的妙处,蝉生命之不易。最后画龙点睛地讲述了法布尔令人唏嘘的生平,也把法布尔比作了一直蝉。一点点音乐和着蝉的鸣唱让课堂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转头一看,桑鹏老师潸然泪下。我想法布尔的人生品格或许也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即将萌发的种子吧。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我认为三位语文老师的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感谢三位老师,让我再一次领略了文学的美好。她如此关照我们的内心及人生命运,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个文艺青年。

魏铭老师的《背影》设计感很强,以导演画面贯穿全篇应该是此课最大的亮点。个人认为,赛课选这种名篇有点吃亏,不容易讲出评委和听众心中不同的哈姆雷特。总感觉这个《背影》和学生有距离,此外语文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还可以做得更好。    

孟渝老师的《渔家傲》学生活动充分,有基础,有思维,有内化,展示了扎实的专业潜力。我觉得对于这首词的背景还可以多讲一点,靖康之变耻辱之沉重:两位皇帝被掳走,宫廷宝藏被劫掠,大量平民被杀戮,惊惶的难民如丧家之犬纷纷南渡。国破家亡的惨痛之铺垫或许更能让初中生领悟李清照家与国,国与家情感的凝结与汹涌。我也在想李清照这么多词,教材为什么选这首,其他词作的艺术成就会不会比这首更高。能不能做个对比,让学生能鉴赏词作的高下?反正,我作为看热闹的,并不十分欣赏这首作品。

详旎老师的《秋歌》最大亮点在于去掉关于“暖暖”相关诗句来体悟这首诗的妙处,这是很成功的。但是个人认为整堂课显得淡薄了些,浅了一些。有两个建议和您商量:第一,暖暖到底是谁?我认为是这首诗最有意思的一点,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维度,是否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及创造里或许更加多元开放。最后再深化到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这个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用彼此的体温取暖。”这种人文主义的光辉才有可能浸润更多的学生,这样深度也更好。第二,台湾有很多诗人都擅长写作带有古典风格的现代诗,无论是郑愁予还是纪弦,可不可以引用一二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种风格作品之意境、音韵和情怀。第三,如果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可否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培养,我们的爱情教育太欠缺了。我就是受害者之一嘛,读大学时,就只能写出这样蹩脚的诗句:“那位女生从寝室下凡时,我就去指着月亮给她发誓。她冰冷的窗外,堆满了我滚烫的情书。”

两位政治老师的课分格很相似,你们的哲学课让我想到了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让我对哲学,对伟大的科学家的崇拜之情再次奔腾。汪红梅老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热点话题《千里江山图》入手,徐徐展开,从这幅画的多个层面深度解剖这二者的关系。俞芙蓉老师从雾霾的多个维度让学生深入体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看似浅显而又重大的哲学命题。个人认为,成也萧何败萧何,卿校长经常教导我们:哲学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我非常赞同。仅从《千里江山图》这一部分,去认识自然世界,人类世界,乃至宇宙世界这一整体是很不够的。仅从雾霾这一个方面去体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视角显得过于单一,不够普遍。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应该通过哲学课得到更强大的发展。甚至,我一度认为是在上美术课或者环境保护课。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英语课,会前,我也准备了发言,但为了让更合适的人来点评。我只说一个听课后,我的一个做法。我组织了一次全英文的班会。且,我用只有外星人才能听得懂的英语发音,把事先某同学帮我写的发言稿进行总结。念完后,在大冷天,竟然额头上汗珠直冒。这个一点都没有夸张。我只想用我的实际行动告诉我班上的孩子们该学好英语。感谢四位英语老师精彩的演绎。让我这个老土的历史老师再一次感受了什么叫国际视野。深刻明白了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不能只面向历史。

《格尔尼卡》这一课,潘月老师娴熟地利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分解、整合、解析这幅巨作,并上升到绘画创作的立体主义的理论高度。正好,我们历史课也要讲这幅名画。你的课让我明白了艺术贵在创新,毕加索等大师的杰出贡献。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应该更加深入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或许学生更能明了画家非凡的创造力和对法西斯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理念的不懈追求。

敖新老师的《沂蒙山小调》让我受到了强烈的艺术熏陶。我忘记了自己是个评委,沉浸在你优美的歌声里,陶醉你在富有感染力的演奏里。在最后,还有很时尚的RAP改编版,为了吸引学生,破费思量。不过今天的学生多喜欢通俗歌曲,且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唱难免羞涩。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身、心都能欣赏这么美丽的民歌,确实很棘手。但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想你的课就是播种机吧。

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们的专业发展

先说我们的专业功底。卿校长有次讲话说,我们不仅应该知道这个课初中怎么上,还应该知道高中怎么上。国内怎么上,国外怎么上,可谓高屋建瓴。于是我给全备课组买了一套高中的历史教材,还购买了国外的关于历史课的书。其实,我们的新老师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我们组的韦瑕和谭冰瑶就有很强的专业功底,韦瑕在去年就代表我们学校参加重庆市赛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但是无论你功底怎么样,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再说,无论再忙都要备好课,备课没有止境。有校领导曾今给我说,我看在不在哈。哦。不在,我就说:你们那个历史课有什么好讲的,课文的字都认识,一读都懂。我老婆见我备课如此辛苦,批评我,你教的这个历史几千年都没有变过。你都教了十几年了,随便看看,都应该可以讲嘛。对此,我想问:课文一看都懂,为什么国家要培养历史老师?历史是千年不变的吗?真的随便看看,就能上好历史课吗?历史确实没有变,但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途径、价值观在变。社会在变,学生更在变。我讲孔子,曾经设计了这样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可能,你愿意成为孔子那样的人吗?”好些学生慷慨陈词,他们愿意。讲张自忠,全场雅雀无声,讲邓世昌,学生会落泪,听课的老师都会掉眼泪。这就是作为老师的最大幸福。 

最后说,我们要做研究型教师。田川。论文。好佩服。王亚岚老师,张敏老师等,张泽勇校长,名师,专家,每次听他讲话就是一次教育。八中是名校,是因为有一大批像他们一样的名师。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教学名师。很遗憾,由于班主任等等工作任务,对我们的精力提出了极大挑战。最后,似乎用不当班主任来作为今天发言的结束好像不够正能量。那么,就送给各位新老师一句诗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南萍

由于我们学科教研组长靳老师今年在高三,所以学校指定我担任本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文科组评委。我听完了文科组6个学科一共14节课,整体感觉我校文科青年教师的素质非常不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们就是死在沙滩上的那类人。后生可畏,学校将来的发展会更好,因为现在学校青年教师的潜能无限。下面我从本次赛课评分的课堂评价表来谈谈我对本次我校青年教师赛课的看法。

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价表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动起来”,分值占40分。1.内动:学科本质的“动”。指学生的学科语言、思维、情感处于活跃状态。2外显:是内动的显化。指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活跃,能通过表达或其他可察的学科行为显现出来。3.议课:学习有思维碰撞;有思想交流,有方法互启。我觉得青年教师在这部分普遍做得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课的提问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的展示活动,都在努力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两节得一等奖的英语课,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急切地想表达想表演。李勇老师的《爱在家人间》学生急于吐槽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多唠叨,唠叨的经典语言有哪些。熬新老师的《沂蒙山小调》不仅调动了场上的学生,连听课的我们都忍不住和学生一切挥拍,进行挥拍体验。本次赛课的我校文科组青年教师在内动和外显方面尤其注意,发挥较好,可能在议课,也就是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部分是教师“活起来”。1.预设科学:指教学预设与学科特质、与教学对象、与学科课程资源相契合,符合学科规律。2.内容选择:教材挖掘准确深入,教学内容符合学段要求,教学内容体现目标。3.调控机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及时逮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点拨有力,教学评价或引导有启发性,对学生的现状有“提升价值”。

在这个部分,预设科学上面历史组谭冰瑶老师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探寻崇洋逐新》这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由交通之变、礼俗之变、时尚之变系列活动得出崇洋逐新之象,再启发学生思考上海如此,全中国都是如此吗?通过史料的呈现,让学生发现变化,寻找对比面,地区差距大、城乡差距大,发展其实是不平衡的。紧接着进行小组讨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感谢西方的入侵吗?让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何看待崇洋逐新?最后得出感悟我们应“鉴洋创新”。从历史到现实,从内到外,从近代到现代,这堂课的设计非常科学,很有思维含量。

内容选择方面,有的老师做得很好,有的老师还有待加强。《Body languaage》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适合树人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好,抓住了他们在表演方面能力突出,喜欢表演愿意表演的特点,使老师的教学内容很好地达成了目标。但是另一节英语课《Theme Park》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较深较广,一共有三个主题公园,没有讲清讲透,没有充分考虑到树人学生的实际,导致课堂气氛稍显沉闷。我觉得老师们在教材的挖掘方面有待加强,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将教材丢在了一边,没有好好挖掘教材中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哲学课《把握整体和部分和统一》教材中有个例子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我当时在上这个内容时,讲了以下这个故事。“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大家猜太子丹是怎么做的?学生陷入了沉思。我接着讲述“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斩断之手,还是好手吗?”学生当时就震惊了,既为太子丹的残忍,又为太子丹的愚蠢,同时深深懂得了哲理:作为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老师们上课时事例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而不要一味追求深度、高冷,距离生活远了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两节哲学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选择了生活中的雾霾和《千里江山图》一个例子贯穿到底,就使得课堂单调,挑战性不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调控机智方面,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及时逮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强,很够及时回应学生,有的的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一带而过,没有及时回应学生,显得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

第三部分是教学效果“实起来”。1.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科品质、认知态度。2.学习硬度:当堂课的“学科内容”或“学科过程”,使学生有较好的记忆长度或体验厚度,能生成甚至能让学生震撼难忘。3.当堂内化。指达标成效好。通过“细化”而非“泛化”的教学,学生当堂过手,形成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

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青年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我在听三节语文课时被语文学科的美所折服,觉得听课真是种享受,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去思考、去理解、品鉴语文的美。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被几位语文老师育于无形之中。熬新老师的那节音乐课除了让我们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充分享受到音乐带个每个人不同的音乐感受,而且我们学到了一些音乐知识“起承转合”、“鱼咬尾”,进一步体会理解了这首音乐的内涵。在听两节历史课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些历史学科的素养被两位年青教师不知不觉地运用和渗透。

在学习硬度和当堂内化方面,青年教师毕竟还比较年青,在让学生生成让学生震撼难忘的知识,当堂过手形成学科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个地方给青年教师提个建议,希望大家提升自己文史哲的修养,“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需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而且还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挑战,勇于走出“应试教育”误区,从根本上铲除旧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要时刻记住你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这样你才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对你的教育的接受程度,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使他接受。同时,你会思考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要培养他们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否则,离开这种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很可能时常陷入麻木的、机械的教学泥潭。

同时青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尤其要精通文化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学理论等。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完善的思维方法,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

祝福各位青年教师在重庆八中这个舞台上提升自我,绽放自我,收获自己作为教师的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五、赵耀

今年的青年教师,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不仅站稳了讲台,培养出了自己的授课风格,还掌握了当下的教育理念,实属不易。同时,也体现了指导教师的深厚功底以及教研团队的整体面貌。当然,优秀的平台资源必不可少,功不可没。

八中是个优秀的平台,大家都争着进来。但是优秀的平台也是双刃剑,需要你更优秀才能驾驭。八中培养出的老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会教书的匠人,而应该是有思想、会思考、愿意与时俱进的人,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会思维的学生,与时俱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与未来接轨的学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人工智能3.0》的书,里面有个章节提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趋势。“在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批量取代,而人工智能唯一不能取代的是人文相关的行业,处理人和人关系的、人和社会关系的职业......”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始了,如果我们还固守陈规,不更新教育的理念,不改变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今天拼命培养出来的孩子,真的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吗?会不会赢在当下,输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类突出他的人类优势,就是人类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作为老师,在学校在课堂,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怎么深度思考、如何自我学习、怎样有效沟通。。。。。。

结合本次赛课的情况,我有如下建议:

1、根据学情,设计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控制课堂总量

每一堂优质课背后,都是授课老师和指导团队对课堂的深度挖掘。有时候资料挖掘的太多,就会面临一个取舍的问题。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取舍,现场授课,也要学会取舍。根据现场学生的能力和反应,合理控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尊重学生,允许不一样的声音。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发言,允许课堂上的辩论。通过争辩,学生不仅能加深记忆,还拓展了思维,也学习了有效沟通。

3、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怕冷场

当课堂上出现冷场,教师要做的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不能回答,怎样让学生自己答出来。教师可以重复一遍问题,或者选择降低问题难度,缩小问题范围,一步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4、赛后思考总结

总结得失,才能让提高更高效。

 

六、陈媛

立足本学科特色,深化优化课堂 

又是一年青教赛,对于担当评委的我又是一轮跨学科学习的盛宴。先是跟着历史老师穿越时空探究了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和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后又在语文老师的感召下重忆起父亲的背影和李清照《渔家傲》里奇妙的梦境……时而跟着音乐老师咿呀学唱《沂蒙山小调》,体会中国民歌的趣味,时而又被英语课堂上欢乐的气氛感染,激动得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既敬佩历史老师的博学多识,又佩服语文老师的妙语连珠,更感慨英语老师们为激发学生兴趣而使出的浑身解数!……每一节课都用心设计,精心准备,从板书展示到学生活动,从微课录制到场景搭建,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展现出优秀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尤其是语文组的李孟渝老师,音乐组的敖新老师,英语组的何采莲和张国奇老师,正是由于他们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深刻钻研,从而展现出了具有强大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专业魅力,他们纯粹而专注的课堂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有的老师因为太追求跨学科的融合与广博,而丢弃了本学科本专业的深刻与独特,让我们所有的课堂观摩者在懵懂模糊中渐渐被抽离……这也算是本次青教赛的一些小小遗憾吧,但却也给我们每个人大大的触动和警醒!唯有坚守住了学科特色的课堂才是深刻、生成和有趣的课堂!

 

七、卿知人(提炼)

一堂好课的标准-----“高、广、深”

“高”:学科教学立意要高、站位要高,需要有学科的纵深视野和建构,甚至是对教材的质疑。

“广”:课堂教学容量要大、思维量要大,文科教学要力图突破文史哲的界线。

“深”:促进教学从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往思维中心、学科素养转变。

 

八、张泽勇(提炼)

课堂教学应有六“度”

1.准确理解标准,教学目标有高度

2.智慧解读教材,教学内容有深度

3.充分尊重学生,教学定全有精度

4.有效组织资源,教学内涵有广度

5.精巧规划结构,学习方法有温度

6.灵活推进教学,教学结果有效度

 

 

理科

一、 傅晓健

第一次跨学科听课,带给我的感触很深。感受到我们八中青年才俊的实力与魅力,同时也有一种被年轻教师们优秀的教师素质和出色教学能力所震撼,让我有一种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感觉。

回想三周来老师们的课,给我留下了诸多美好印象:体育老师自己在课堂做动作示范时,或展现出弯道跑的力量与技巧,或手持篮球的娴熟动作,或跳跃时有如梅花鹿般轻盈的美感,或在健美操示范时身体展现出的力量和韵律,都让我很有视觉享受。某些老师课堂语言的轻松幽默,小有东北段子手的风采,这些都是老师个人素质和特色,很棒。

当然,我会更看重教学设计和体现的教育理念。

我欣赏的设计有这样的:

张璇老师用如何测定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这一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达到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情境式的学习方法很好,我觉得对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指导作用,学生的学科能力能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应该是教学所期望的,也是学科能力培养的体现,这种教育教学理念我很欣赏,也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要去学习和尝试的。

刘珂弟老师以新安江发生苯酚泄漏这一事件引课,也是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一视角的体现。

体育老师的课都让我很佩服,在他们的课堂上基本都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学,且每个学生基本学会,还学得很快乐”的境界。体育老师个个都擅长使用教具,一个篮球或一个塑料圈,就是这节课的基本用具,用这一用品贯穿整节课:课前热身、课中技能训练和结课时的素质训练;且老师们都善于设计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竞技的方式实现课堂目标,老师们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而且老师们对课堂音乐的选择,或舒缓或激越,让学生在愉悦或紧张兴奋的参与体验中度过。每节体育课都是练、赛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技能和兴趣均得到发展,可谓目标明晰,达成有效。每堂体育课感觉都是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真心体现了老师们精巧的课堂设计。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我能将自己的化学课上得像这几节体育课一样:人人参与、人人兴奋、人人学科素养得到提升,我该多么欣喜和幸福!

与之类似的还有刘勇老师的计算机课,整节课贯穿“穿越迷宫”这一目标来实现学生对左手定则的掌握,有编程思想的体现,有逻辑思维的培养,还将课堂学习的原理在无人驾驶等方面的运用展现,让学生学得有趣和有价值感,最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创新设计----用“飞过去”这一老师预设之外的方式实现了目标,有课堂生存,更有学生的价值体现,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数、理、化、生这些高考、中考学科要做到趣味性就难些,但这些学科内涵之美在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呈现。数学老师们的板书呈现很棒,特别是熊金鑫老师的板书,看得出功底很深;还有高中数学课上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和严谨,初中数学内容的广博、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些都是老师通过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来实现的。初中物理老师的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是亮点,能将物理学知识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真的有用、有趣。我觉得这就是在展现科学的真正魅力,也就是在体现学科价值。高中物理老师在课堂借助一个定理在历史上的得来过程,推演这一定理的证实和证伪过程,既有思维逻辑性的体现,还有思维严密性的体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套仪器通过不同方式的应用推演出各种实验现象和结论,最后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老师对学生能力培养得到了充分展现。

16节课带给我的总体感受:课堂结构清晰流畅,课堂有学生体验、参与和分享,很多结论达成来自学生活动和体验,基本都是体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充分展现。可以说都是堪称精品课的课,很让我大开眼界,是很值得我学习的课,也带给我很多触动和反思!当然,这些课也有一个共同性的不足,就是课堂预设很好,但课堂生成不足。我相信,随着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随着他们自身教学实践智慧的增长,一定会在充分课堂预设的基础上还有更多课堂生成,产生更多更丰富、更生动、更灵动的课堂!

                                 

 

 

 

二、 鄢斌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一共学习了16位青年才俊带来的16节精彩的理科课堂。课堂设计精巧,思维灵动,代入感很强。虽然比赛已经过去两周有余,但是上课过程中的很多精彩瞬间还历历在目。整个听课过程,我觉得可以由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震撼”!

震撼之一:作为同样也是年青老师的我,有很多需要学习。本次赛课,我有幸走进了不同学科的课堂,让我见识了化学课堂之外的丰富多彩,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比如,体育课堂上我们惊叹于'原来体育课还可以这样上’,知道如何摆臂和控制肌肉才能够让自己跑的更快,锻炼的更有效;信息课堂上,我了解了简单的编程;物理课堂让我简单的了解了家庭电路、交感与互感……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觉得吸纳更多的知识对老师来讲,终究是好的。曾经听一个理科老教师讲过,当他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到重师、重大旁听文学课。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不能拘泥于本学科的知识,一定要博闻强识。教师有多少知识就能给学生多少知识;教师有多少智慧,就能给学生多少智慧;教师有多少素养,就能给学生多少素养。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年教师能让一个其他学科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他们极具实力与魅力,有优秀的教师素质和出色教学能力,循循善诱,课堂目标达成度很高。这种成稳老练,说明青年教师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学习已经基本站稳讲台,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

震撼之二:学生的表现是本次赛课的另一大亮点。1、孩子们的求知欲很强,参与度很高。记得信息课,坐在我旁边的女生试验老师教的编程方法,很多次失败过后,她设计的小车终于穿过了障碍,激动得情不自禁的为自己鼓掌。2、孩子们表现得积极而有序。尤其是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以及其他课堂的实验环节。3、孩子们谈吐优雅自然,回答问题逻辑思维清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实际上是离不开青年老师们长期的引导和习惯养成教育。当然,也提示着我们:备课的时候要多备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相信学生,敢于把时间多还给课堂的主角——学生。

还有很多感触不能一一列举。触景生感,本次课堂大赛也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赛课的过程很辛苦,打磨这一堂课,我们首先要定位一个准确的三维目标,然后创

设与课例符合的情境,接下来去设置实现目标的引入环节、探究环节、思维框架构建环节及价值观升华环节,最后我们还得思考每一个环节的创新点。过程却是磨人,但这样的经历它提示了我:一堂优秀的课应该做到:1)、尽量设置与教学内容紧扣又能提供思维空间的极具代入感的情境设置;2)、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积极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意识;3)、依据知识的本质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4)、注重塑造学生的学科情感及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实际上这些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但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物化下来。把这种“模特的衣服”代表的一些教学理念应用到常态课当中去。教师的严谨带来学生的严谨,教师的卓越推动学生的优秀!我们不敢保证把每一堂课都上成优质课,但我们要有争取让每堂课接近优质课的追求,这是我们年青教师的课堂,从随意到严谨,从散乱到紧凑,从单一目标达成到多维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

回想自己刚开始工作之初,我们的课堂往往只关注了“形”,而没有去关注课堂的“神”,这可能也是很多年青老师当前课堂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具有“神”,我以为做基本的操作就是:当我们备课时,不能只想'教什么知识’,而是要更多地思考'为什么教知识’、'怎们教知识’,只有理清了这些东西,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灵魂。否则,教学即使创设了好的情境,进行了探究实验,开展了丰富的小组合作等,课堂依旧没有学科味道。另外就是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一节课一节课的设计中跳出来,多进行基于模块、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多关注知识的横向关联和纵向深入。

最后,分享一位特级教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有五重境界,第一重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老师、第二重是教出学科味道的老师、第三重是教出学科品味的老师、第四重是教出学科境界的老师、第五重是教出人文精神的老师。我们年青老师,可能3-5年就能搞清楚我们所要教的知识,教育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优化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学生和学校对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句话我们年轻人一起共勉,共同砥砺,以此为教育人生的地图,努力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进阶!

 

三、 翟建平

《夯实基础提升思维 注重内化》

重庆八中一年一度的青年老师赛课,是我们八中的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赛课活动,整体的感受,八中的教师群体真的非常优秀,单纯从课堂教学看,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群才走上讲台一年的年轻教师,只能从他们年轻的面容和教学的激情,才能看出他们的朝气与活力。

教育必须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初心。今天,回顾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教育目标从双基落实到三维目标的达成,乃至今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是一条教育回归初心的健康之路。下面我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资源的创新三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与收获。

  1. 创意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载体,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的设置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充分挖掘潜在的文本内存信息,并根据课程要求,以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源泉,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数学组伍芋洁老师的课题《随机抽样》,化学组刘珂第老师的课题《苯酚》,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资源整合。

  2. 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1)突显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分享性,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人的品质和素养。本次赛课,几乎所有的课堂学生们都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体育组陈柏松老师的课题《蹲踞式跳远》、谭箭老师的课题《弯道跑》、黄美娇老师的课题《健美操——高冲击步伐》中,学生分成小组,发挥小组团队精神,现场编制自编操。

2)注重发现学习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掌握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帮助他们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前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如生物组李榛老师的课题《动物的运动》,李老师把鸡腿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信息组老师刘勇老师的课题《左手法则》,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在学习中,甚至学生在编程中还提出了不同的编程方案,我不懂编程,但我在听课过程中都在思考,那右手法则行吗?这些都是注重“发现学习”的体现。

3)强化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我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本次赛课中有多位老师通过选择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如体育组邓真鸿老师课题《篮球——交叉步突破》、数学组伍芋洁老师课题《随机抽样》还设计了一个抽奖环节,周校长都参与到其中,在体验中学习。

3.扎实、娴熟的教学基本功

在本次赛课活动中,有几位老师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化学组张璇老师的课题《铁的重要化合物》、物理组吴俊飞老师的《牛顿第一定律》、数学组熊金鑫老师的《导数及其应用》等。

4.严谨的教学设计

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拥有严谨的思维线索。因为我们讲授的是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逻辑性是科学的根本属性,本次评比活动中,教学设计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的体现,如物理组张宇老师的课题《互感与自感》,从信号的无线传播到电磁感应的本质,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严谨的特点。

5.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在本次赛课活动中,物理组杨凯超老师的课题《家庭电路》、生物组李榛老师的课题《动物的运动》、数学组苟述珍老师《一次函数与不等式应用》、李琳老师《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6.创生课程资源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和相关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变革与创新,以期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创生,开发与创生中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提升素质。

成长的过程是快乐并痛苦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的试讲,又多少次的接受他人的建议,多少次的改进,当一切都结束时,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又成熟了许多!正是经历了一次次这样的磨练,才能铸就一位位优秀的教师。所以,本次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指出。

 1.教学设计脉络不清,教学环节过渡突兀

准备一节课。老师们会收集大量的资料,但如何巧妙合理地应用这些资料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若不仔细斟酌,懂得取舍,在教学设计中就会出现设问很多,学生活动很多,无形中使教学设计线索不清晰,旁枝末叶太多,不见主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之间没有很好的过渡,易使学生认知产生断层,于是造成整堂课的知识点分布是凌乱的,知识点之间衔接逻辑关系模糊,彼此没有关联,不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的系统性。通常我们说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化解。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话虽如此,但如何才能做到?首先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学材料,深刻领悟相关内容,理解本节课相关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接着进行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学习活动。问题、活动的设置一定要明确其教学功能,它们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然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学习活动的开展,直逼近本学科的重点,或有效化解本节课的难点。有些问题、活动与本节课关联不大,应大胆舍去。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其基本思路是基于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设问的精准性不够

目前的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的居多,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易出现以下一些情况: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来;问题太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明知故问的嫌疑);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设问而设问等等这些情况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设问不够精确所致。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设问的处理上。如何设问?首先要明确你为什么要问,通过问题的解决会对教学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接着明确关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层面在哪?有可能会产生哪些困惑?再者问的范围应尽可能缩小,问题应尽量具体化。避免过于笼统或陈述不清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指向。如老师经常问学生,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也许这个问题中涵盖了许多的关系,学生竟不知老师想问的是哪一个。这时你若问:你对这个问题中某某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想法,他就会很明确的回答了。因此很多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出现尴尬是因为我们老师自己造成的,不能责怪学生,当然此刻你应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 吕敏

本次赛课整体感受:

1、我校各个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很高,经过教研组精心的打磨,呈现出很多堂较精彩的课,很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2、我们入职刚刚一年的年轻老师们具有极强的基本素养。

3、我们的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强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善于思考,踊跃表达。

接下来的发言思路来源于北大教授在一次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在教授的发言中提到: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统计,在1500年以前的中国,在改变世界的创新贡献中我们中华民族贡献了约20%,但在1500年之后的500年内,偌大的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创新贡献几乎为零。我们的创新乏力的原因,教授归为思想的不够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课堂,这次担任赛课评委工作,听了16节年轻老师的课,很遗憾没有在课堂上看到太多营造出让孩子自由思考的氛围,没有太多激励孩子们思想真正碰撞的活动,那培养我们孩子的创新意思,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那我们培养杰出人才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同时很遗憾我们的课堂的氛围不够轻松幽默,这也不利于孩子们开放、自由及创新的思想的培养。

这丝毫没有批评各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人的意思,因为你们已经很优秀,而我作为一位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的不够好,只是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建议我们的年轻老师在把教育教学做得实在的同时能更大气一点,逐步大胆一些,课堂更开放更自由一些,在课堂上给与孩子思想上更多自由思考碰撞的机会,那我们的学校收获得将不仅仅是优异的中、高考成绩,假以时日,还一定在世界各地会涌现一大批杰出的八中学子,在各行各业出现真正的大家。以上希望与所有青年教师共勉!

 

 

五、 罗毅

跨学科的评课更多关注的是思维及思维活动的外显,关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形成学科思维、能力和素养的行为,而不能评价这种引导是否到位。即对学科的内蕴是不容易作出评价的。

好的课堂的评价指标与维度是不唯一的,但有共性,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组织,使师生都能产生获得感的课堂,往往就是好的课堂。它包括四个层次:知识的习得,能力的生成,素养的养成,情感的满足。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上课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道术,然后才是艺术。技术就是方法,青年教师要先学会上课的基本方法,包括课堂的基本流程,语言与板书等,教无定法但有常法。道术就是方法论,艺术则是教育学与教育哲学。课堂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站位的高度,这是基于教师的学科素养,包括作为对学科认识的学科素养和作为对课程认识的学科素养。课堂生成性弱的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是教师不敢放开,根源是自身的学科素养不够,怕出现自己控制不住的问题。所以青年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六、 卢云

《注入活力,提升内涵,培养能力》

    主题为“夯实基础,提升思维,注重内化”的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虽已落下帷幕多日,但16位青年教师激情飞扬,妙语连珠,循循善诱,16节理科课堂设计精巧,思维灵动,精彩纷呈的画面依然似在眼前,我震惊、感慨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跨学科听课收获良多,同时也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总体感受与赛课亮点:

仔细回顾这16节课,我认为,这些课堂之所以生动精彩,而且学生收获满满,根本原因是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手段与形式,青年教师们都能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发展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教学,并充分展现了“三力”——活力、实力、张力:

1.“活力”。青年教师的“活力”引领了课堂的“活力”,提升了课堂“吸引力”。在充满活力,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互学成为常态,知识与能力的传递与获得随之变得开心,变得更有趣味,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更自主、主动,知识更易吸收与消化。

2.“实力”。青年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等诸多“实力”成就了课堂“教学力”。在具有实力,体现教学力的课堂上,课堂节奏是紧凑的,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延伸是顺理成章的,高质量的课堂效果与高品质的思维培养也就充分的得以体现。长此以往,学生的成长必会更具实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必会更具品质。

3.“张力”。青年教师钻研、思维、课堂把握的“张力”,蕴含着教师未来的“发展力”,引领着学生成长的“发展力”。在具有张力的课堂上,学生能更有弹性的发展,能更主动,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实力”与“张力”让课堂精彩而又充实是关键,而他们自身良好的教学观和成才观亦功不可没。

    1.教学观:赛课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在很多课堂中都别具一格,新颖又不失实用;例习题的讲解教学很多时候虽传统却讲解精妙。究其根本,那是因为教师们有很好的教材观、教学观。比如,体育课“三步上篮”中的“自主加油站”环节,如果不是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并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设计;化学课堂中“苯酚”教学中的新闻引入、讨论、思考等系列教学方式,一定是源自于教师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再如,数学课堂“抽样合理性”教学时的游戏环节,也是基于教师想以怎样的方式将知识与能力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观念,等等。

    2.成才观:赛课中,不论是数理化生还是体育课,学生们无处不在的讨论、合作实验、互相纠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充分注重了学生未来发展中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如物理电路的设计、改装,数学生活情景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体育课弯道跑的策略与实践,等等)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思维,学科内涵,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问题与相关建议

1.设计与生成的关系:青年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还显得不够协调与自然,建议增加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精准性,用问题驱动课堂,用问题串指向课堂往纵深发展。同时,赛课中教师们过份依赖课前的设计,从而使得课堂过于风平浪静,没有通过课堂很好地暴露学生的问题。其实,充分暴露学生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往往又能成为教学的资源,更好地服务课堂。因此,建议青年教师们多在平时听课中琢磨课堂设计(包括问题设计)的精妙,多在教材教法的研究上下功夫,紧扣知识与方法的本质,将赛课中的亮点(比如有“活力”有“吸引力”)体现为平时课堂的“常态化”。

2.容量与高度的关系:本次赛课的课堂容量总体是合适的,但是在思维容量上还有待提高。同时,因为知识容量较大导致有时课堂比较“赶”,也就显得教师总结的高度不够,揭示知识本质乃至学科思维本质的力度不足。因此,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要在有知识、思维容量的同时,也要尽力知识与思维的高度。

3.连贯与等待的关系:为了保证课堂的连贯,不少教师回避了学生的问题,或者牺牲了练习的充分性。虽然最后教学目标达成了,但是,学生掌握情况却有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有老师为了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讲解或等待时间过多,使得课堂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甚至影响了重难点的突破。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在关键问题或非关键问题上“连贯”与“等待”尺度的拿捏与取舍,提升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

 

七、 韩莉

本学年度的青年教师赛课历时三周,圆满结束。首先祝贺每位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完成了任务。课堂展示的结果本身不用过于在意,重要的是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研组其他老师碰撞后都有升华,教学技能技巧也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和观摩中得以进阶,每位青年教师都已经走在通向优秀教师的道路上。其次,本次赛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青年教师们展示出了极高的个人素养,很多课堂片段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因为是跨学科听课,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在听课学习,下面就主要就把我的个人感受与大家分享:

我喜欢化学,可我很遗憾在我的中学阶段没能听过这么有趣又有逻辑的化学课。我上学时,化学反应能否进行是用背的原则去推,学习化学只是用于考试,与社会于生活无联系。可张璇老师和刘珂第老师都在化学课堂伊始便传递了化学赋予生活的美和化学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像过去单一强调规律的演绎的过程,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上展现了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清楚的展示出化学是以实验、变化现象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接下来我就要谈谈我最怕的物理,吴俊飞老师整节课都使用同一教具,改变实验条件,步步深入,条理清楚地展示了力学的多变与趣味;张宇老师用设计精巧的实验展示了电磁的自感与互感,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慢慢形成更抽象的概念。在李榛老师的生物课上,课堂容量大,学生在观察鸡翅的实验中讨论、总结到运动系统的组成;通过改变条件,体验运动中肌肉的不同状态,形成更高阶的系统观,李老师简练准确的语言也让我印象深刻。同时这些学科在课堂设计中都重现了知识形成过程,都在“授生予渔”,为学生未来的自我提升提供了方法的模板,都展现了理科的特点:推理、研究和严密的逻辑。

而在教学组织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谭箭老师的体育课,学生上课围成圆圈,每位学生在任何位置上都能体验到教学内容“弯道跑”,课堂参与度达到了最大化,更不要说老师在教学环节和细节的精准调控,对学生的激励策略不断优化。

体育课、数学课和信息科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学习与进步过程。同学们大胆自信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同学们为小组的胜利发出欢呼、因发现规律而欢笑,用掌声表达对同伴的钦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等非智力因素也被大量用于促进课堂学习,这些体验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学生有内驱力时,才有兴趣去学习,学得才最有劲。

我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最大的困难是对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取舍。不同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挖掘程度等方面会有较大分歧,青年教师从教时间有限、对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等因素了解不够深入,更难作出最优化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我想教材能给出最好的答案,每本教材都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希望老师们在课堂能更充分地使用教材,并带领学生一起认识教材的重要性,备课源于教材,教学不忘回到教材这个原点。

最后感谢领导们给我机会参与这次青年教师赛课,听完课后,我真心觉得新教师们太优秀了,我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我的同事们一起进步,今年青年教师赛课水平高、影响力很大,组内不少老师要求早点通过录像进行学习、研讨,提升教学业务能力;青年教师赛课让老师聚在一起,让不同的想法有机会碰撞,这个过程会让每位从教人员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永远在路上。

 

八、 朱艳

《好课的标准:设计精妙、备课充分》

                         

历时三周的2018年重庆八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或许对很多亲身经历这次活动的年轻老师来说,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准备参赛这个过程中数十次地修改教案、翻来覆去地磨课、精益求精地打磨细节……让新老师们逐渐脱“新”了。

在本次赛课活动中,我总体有两点感受:

第一,好的课应该有好的设计

我们作教学设计就应该像大师级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一样,普通设计师设计的服装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功能和符合大众的审美;而大师的设计除了功能和美观,他们的设计应该是能引领时尚、并指向未来的流行趋势。作为名校老师的咱们在作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像大师一样,既基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以体育学科为例,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三者中运动能力是最容易达成的——它只是解决“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问题,而培养体育品德和指导健康行为确实持续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所以,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这样的课才配得上“设计”二字。

而我们理科组的课堂里评委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个人素质的展示,而真正有含金量的教学设计并不多见。但计算机组的刘勇的课堂却让我们欣喜的发现,经过老师精妙地构思和独特的设计麻将冷冰冰的编程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隐藏在“迷宫”游戏中,并将此游戏不断升级加码,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左手法则并加以应用。着实让在场的评委打开眼界,好多评委都忍不住亲自上机去尝试了一番。

第二,备课要充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名校,老师上好课不仅仅在于要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学生才是主体,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那是无的放矢。教师们备课前应该对学的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他们已经掌握的只是技能,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预判。在本次赛课活动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借班上课,明显感觉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掌握不准确,特别是我们体育学科更是突出。由于所教学生校区甚至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对学生的能力预估得过高或过低,造成了教学中部分环节不够流畅。

我想,一堂精心设计的好课一定是切入主题要快的课,一堂“形散而神不散”的课,一堂有密度有容量的课。总之,上好课不容易,希望我们年轻的同事们和前辈们一起,多学、多听、多想、多尝试,争取早日成为大师级的教育家。

 

九、 唐晓娥(提炼)

本次赛课,体现了“实”。

一是教研组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实”,年轻教师的内驱力调动好,本次活动已展现出年轻教师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是课堂教学的“实”。

教法“实”--即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方法具有实效性,教学的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便于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与技能。

效果“实”---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学习方式实,多媒体、教辅器材等运用实,尤其是体育课对体能的提高实,能把体能练习与所学运动技能紧密衔接,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的练习内容具有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

 

 

十、 付英

  2018年青年教师赛课及总结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对青年教师们的表现深感欣喜,对评委们的可圈可点的、有自己思想的总结点评更是充满惊喜,这些评委们就是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充满期待。

总体来讲,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准备充分,教学设计规范,课件制作精当,备课组齐心协力,反复研磨,展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了新进的教学手段,师生良性互动,亮点不断闪现,展示了八中青年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风范,也展示了八中人应有的教学水平和实力。

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1.学科本质性的东西感觉有时没讲透。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师应潜心钻研,持续学习,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广泛深刻的理解,熟悉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才能驾轻就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数学为例,要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把数学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教给学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希望课堂上师生能发现真问题,真实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既要老师提出的问题真实有效,能真正激发学生真正去思考,又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基于问题导向推动课堂,让课堂真实有效;

3.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间,调动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的思维碰撞的火花,能利用教学智慧和机智,不断推动课堂,让课堂具有生成性,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既要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言,有文化含量,专业素养。

三点:(1)训练自己思维的条理化、清晰化;

     2)加强阅读,增加知识营养,丰富词汇量;

     3)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

5.教育的本质: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善教者,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杜威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的上什么教学?课堂里有学生,但脑子里没有他们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们的实际,岂不和没有学生一样!

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产生好的课堂。

6.教师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就会“身处繁华闹市,心中田野芬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教师要自觉追求心灵的纯洁高尚,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要厚积薄发,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亮度在于个人的修炼。潜下心来做研究,静下心来当老师,一个能保持专业修养,主动自觉学习,坚持钻研的教师,一定能保持自己“那盏灯”的亮度,为自己和学生照亮前方的路。

教师的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三尺讲台,联系着学生的生命,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现在的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所以请敬畏课堂,珍惜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十一、 周迎春(提炼)

1.赛课“三个方面”

站位:理念新、立意新、设计新;

主体:学生活力、教师实力、课堂张力;

过程:过程真实、内容详实、目标落实。

2.做到“三个充分”

备充分:学科知识、学科本质、学生认知;

教充分:知识本身、学科思维、学科素养;

落实充分:学科基础、学科技巧、学科方法。

3.满足“三个要求”

扎实基础、加强落实以追求精细;

挖掘本质、突破思维以提升能力;

激起主动、浸润素养以增大容量。

4.审问“四个问题”

教学内容的解读与挖掘是否全面深刻?

学习问题的提炼与设计是否准确精巧?

教学策略的运用与掌控是否科学透彻?

课堂学生的表现与反应是否紧张灵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