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解购物中心出入口要领

 赤脚书生茶客 2021-08-10

图片

出入口,作为连接购物中心内外空间的通道,作为顾客对购物中心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出入口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呢?

出入口设计要点

要点一:出入口位置选择要方便顾客出行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城市向立体化扩展,交通也走向立体化和整体性协调发展。于是在商业项目场地规划设计中,能将城市交通设施与商业项目结合考虑,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方便出行的设计

符合人的活动规律:研究拟建地段的人群活动规律与特性,并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

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设计研究应结合城市交通设施,运用一体化设计理论,将城市交通路线纳入到购物中心交通体系中是项目获得大量持续人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与交通节点接轨: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商业中心的出入口也要力求与地铁口、城市公交站点等其它城市交通换乘设施保持彼此间的通畅与便捷,使访客能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到达商业目的地。

香港很多购物中心就是与城市地铁口结合打造的,比如太古广场,时代广场,沙田购物中心等,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满足消费者出行方便的需求。此外,也可以将换乘设施以枝干状的方式深入商业区域内部,与商业活动路线自然交汇,达到吸纳人气的目的。比如香港朗豪坊,虽然不和旺角地铁站接口,但出了地铁口多条道路可供选择,每条步行十多分钟便到达。

(2)明确流线方向的设计

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应该结合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划设计对城市人流加以人性化的导向设计,使之沿着清晰明确的路线较快到达购物中心。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复合型的人流导向体系。

例如:在各楼层分别设置人流导入口,或者分地面和地下进行立体人流导入,从而实现商场各楼层人流的均衡性以及避免单一楼层导入人流的拥挤性。比如香港九龙站,就是充分设计引导系统,分层分口,将人流按照不同目的地分流引导,交通和购物的商业效益相互促进。

要点二:入口设计要多角度考虑

(1)入口与周围环境协调

入口的设计应该适应周围环境。入口布局的位置是购物中心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基地周围环境对建筑总体布局的综合影响结果。

①入口位置: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标志性、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周边己有的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制约条件、日照间距和制约条件,入口的设计需根据周边的建筑空间环境因地制宜。

②入口模式:选择合适的入口模式必须根据建筑空间环境而定,周边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对于入口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开阔的城市空间可以允许入口的设置比较松,而密度较高的城市空间对入口的设置具有严格的要求。

(2)入口朝向要为消防考虑

在对购物中心的入口选择时,要符合顾客心理并且要结合消防设计,入口是补风的进风口,最好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方向,而且要结合购物中心周边的广场设置,以便于人们在火灾等事故发生时,可以很快疏散。

(3)入口设计要体现的特性

①标示性:购物中心出入口是商业建筑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以及购物的整体印象。通过入口的成功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流,带来更多的商机,也留给消费者一个良好购物体验印象。

②识别性:购物中心出入口大多数形象鲜明显目,易于识别,人们视觉上的反应与认同,并依赖于某种符号而存在,购物中心入口的周围或入口的适当部位设置提示物和媒体,如雕塑、广告等符号,往往能激发人们的认识与联想,会更有效地发挥其标志作用。

③人性化:不仅符合正常消费者的安全、舒适的使用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要求,做好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行动不便者的各种障碍。

④艺术性:有些购物中心用一些雕塑、喷泉或者一些艺术绘画装饰作入口,富有艺术气息,以此吸引顾客,增加了购物体验。


出入口与道路的关系处理

1、出入口频临城市干道

图片


2、
出入口频临城市道路

图片

3、出入口频临城市高架桥或快速干道

图片

4、出入口频临道路交叉口

图片

5、出入口频临绿化带

图片

6、出入口频临河流

图片

主出入口数量和位置


1、一个主入口,主入口位于地块边上

图片

2、两个主入口均位于地块边上

图片

3、两个主入口均位于地块交角

图片

4、两个主入口,一个位于地块边上,一个位于地块交角

图片

5、三个主入口均位于地块交角

图片

6、三个主入口,一个位于地块边上,两个位于地块交角,三个主入口相邻

图片

7、三个主入口,一个位于地块边上,两个位于地块交角,三个主入口不相邻

图片

出入口人流、车流处理


1、出入口单独人行

图片

2、出入口人车混行

图片

出入口形态


1、出入口平行接入

(1)主入口放大(入口广场):入口广场形态为半圆或半椭圆形

图片

(2)主入口放大(入口广场):入口广场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图片

(3)主入口放大(入口广场):入口广场形态为扇形或不规则形

图片

(4)主入口纵深引入

(5)主入口引入建筑内广场

图片

(6)次入口街道进入

图片

(7)次入口直接进入建筑

图片

2、出入口立体接入

(1)地铁轨道地下出入口

图片

(2)地铁轨道地面多层出入口

图片

(3)非同层地面出入口

图片

地下商业与地铁衔接的入口设计

地铁出入口作为地面进入地下的必经之路,主要作用是交通、防火疏散。它是地面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会影响到地下内部环境的效果。无论在空间过渡,还是视线导向以及可识别性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地下商业入口空间的功能特征

1.交通枢纽功能

地下出入口是人流集散、方向转换及空间过渡的交通枢纽。是交通空间序列的第一要素。是实现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渡这一正向序列的开端,也是实现由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过渡这一逆向序列的结尾,具有强烈的组织空间能力。

2.安全疏散功能

封闭的地下空间在消防上具有疏散困难、救援困难、排烟困难和从外部灭火困难等特点。地下商业建筑的人流较为集中,合理设置出入口十分重要。安全出口的宽度应与所服务的面积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适应,以保证人流在安全允许的时间内全部疏散。

3.诱导功能

商业广场的主要目标示吸引顾客消费,因此要求地下商场入口设计处理不仅要具有醒目的识别性,还应具有激发诱导购物心理行为的竞争能力。视线诱导主要通过在地上的醒目的标志或装修,吸引人的视线,使人对地下建筑的性质和内容有所感知。向顾客或游人展示地下商业建筑的特性,建立起更早的视觉反应和认知信息。

诱导空间主要指地下建筑的前沿诱导空间。地下建筑的入口适当扩大,与地面景观形成垂直方向有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通过绿化、喷泉、迭水等手段的美化,创造出供人流集散、顾客驻足、停留、观览、休息等多功能使用的亲切、舒适的下沉空间,既提高了地下建筑本身的档次,又调节了城市环境。这种形式的下沉广场是达到地上、地下空间自然过渡的十分有效的诱导空间。

|| 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类型


1.常规垂直型出入口

入口直接利用标准的地铁出入口,适合狭小城市空间类型,节省地面用地空间。通过电梯通道直接进入地下。进入者有心理上的突兀感,出入口通道内的水平与垂直交通组织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顾客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2.下沉式出入口

进入地下商业建筑的垂直交通空间位于室外,通过室外的楼梯或电梯到达地下商业建筑入口,水平进入商场的营业层。可以说是一种空间扩大化的入口形式。利用下沉广场作为室内与室外、地面与地下的转换,消除人进入地下的感觉,模糊了人进入地下的心理。这种灰空间的处理手法既延长了人们进入地下空间的适应期,又有效地打破了地下空间的封闭环境,使地下与地面空间连通起来。因此,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进入地下空间的心理不适感。

按其同地面建筑关系分类还可以分为:

1)独立式入口:与地面建筑完全分离,可以根据场地的需求通过调整地下通道的长度自由设置。

2)嵌入式入口:这种入口依附于地面建筑,使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在其交汇处融为一体,通过整体的处理手法,形体的穿插或景观的设计,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走入地下建筑空间中。

入口的位置会对地下商业建筑布局起到重要影响,基地周围环境因素在此次设计中起主要制约作用,如城市干道的位置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地铁站位的选择、周边秀场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制约条件等等。

广场是人员集散疏散的必经之道,地铁站机房大量排风排气和补风的风口整合在广场侧壁。因此必须避开排风对广场人流的影响,在排风风向的方向做到了30米的宽度,满足了排风10米的出风距离要求并留出了足够的人行空间。

下沉广场内部通向地面的楼梯设置位置充分考虑,研究了人群活动规律与特性,并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地下商业建筑的入口位置更应该顺从行人的活动规律,才能使更多的顾客顺其自然地进入,提高商场经济效益。

小结

无论商业还是建筑,出入口的核心都是从人出发。出入口空间虽然只是整个商业建筑的一小部分,却是整个空间的序曲。对出入口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感等方面的认知,是人们在穿过入口时短时间内快速生成的印象,而高频率的使用,则会让这种印象不断加深。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人在潜意识中基本上都存在“懒惰”的心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觅路方式中人们喜欢“抄近路”,当主导人流面对直接通向地面的楼梯或扶梯时,常常会采用最接近最方便的疏散方式,以至于失去找寻商业入口的“耐心”。所以出地面的通道或楼梯需要采取迂回隐蔽的方式,避开主导人流。

此外,很多设计师往往会走进“纸上谈兵”的误区,因此基于实地考察的设计更为重要,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者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其充分融入到整个城市建筑的环境中去,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可识别性,同时体现人性化,将有助于消解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的抵触心理,促进地下商业的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