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子”李书福要上天

 霞光社 2021-08-10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

当天早上,吉利集团发布公告,披露了其航天卫星项目的最新进展:双星计划将于今年6月进行星箭合体试验,预计年底前完成发射,发射地点在甘肃酒泉。

时间、地点俱全,推进节奏明确。看来李书福是真的打算“上天”了。

如果说此前吉利宣布发射卫星时,大家可能还以为这只不过是李书福的狂想,到真正实践起来还要好几年时间。毕竟,脱离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造访浩瀚宇宙这件事对身为普通个体的我们来说,还是太过遥远。

但现在,伴随着更多吉利卫星发射信息的披露,李书福“天地一体化”的理念竟然真的逐渐落地。

虽然,私人造卫星这个想法听起来依旧还是很疯狂。但转念一想,这就是李书福会做的事。虽是农民出身,但从造冰箱、造摩托车到造汽车,没有他不敢尝试的。

李书福这种“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行为,以及带有堂吉诃德式幻想的未来规划,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马斯克。

一个是中国的农民企业家,一个美国硅谷的创业明星,他们原本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但当两人都望向宇宙并为之不断努力的那些瞬间,他们的身影微微重合了。

这时,两人有了共同的名字,“划时代的创业者们”。

 01   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诞生:从放牛娃到吉利集团董事长

就像现在80、90后熟悉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大佬的事迹,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记忆里一定也少不了李书福的故事。因为在那个激荡的岁月里,他是出了名的弄潮儿。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后来的自述里,他说自己从小是个放牛娃。小学放暑假,他给生产队放牛,每天一毛五,一个暑假能赚6-10块钱。那时候书本费大概1块2,有了这笔钱,他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可以说,李书福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赚钱的意识,这个平平无奇的赚钱小天才也早就显露出了天赋。

1978,李书福上初中一年级。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上下喜迎改革开放的春风。李书福更坐不住了,无心上学的他开始研究当时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心里也开始盘算着各种能赚钱的法子。

李书福学习成绩很好,初中毕业时,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这所学校现在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后,李书福向父亲要了几百块钱买了台小相机,开始了创业实践。当时是1982年李书福才19岁,但这并不影响他把生意做得火热。骑个破自行车走街串巷给人照相一段时间后,李书福不仅把相机钱赚了回来,还开起了照相馆。

每天洗照片的过程中,脑子灵活的李书福发现通过特殊溶液,废弃物里也提取出金银铜。他就买下了老家台州所有能买到的冲洗液,通过收购废旧电器零件,提炼金属贩卖。

“炼金”让李书福赚了一笔,但这活技术门槛不高,很快就有人学会。从事这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激烈起来。不过,李书福不是很担心,他很快又找到了新方向。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当时生活水平提高的中国人来说,电冰箱也不是稀罕物件了,有条件的家庭都要置办上一台。毕竟电话、彩电、冰箱是那时衡量家庭条件的“新三件”。

看到市场需求的李书福开始研究着如何生产电冰箱配件。动手自制设备对李书福来说从来不是难事,开照相馆的时候,店里大型座机、道具等设备几乎都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

李书福早期的冰箱配件厂房。为研究零件生产,他折腾了400个日夜,失败无数次后才获得成功,他自己的手掌都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好的皮肤。

1986年,李书福成立了黄岩县制冷元件厂,也就是中国最早的民营汽车生产企业吉利控股集团的前身。不过那时的制冷元件厂主要生产的是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这些配件,后来才逐渐扩大品类,并开始尝试生产电冰箱。

李书福的厂子越开越大,甚至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当时就连号称“中国冰箱柜大王”的青岛奥柯玛的电冰柜,也是由李书福的厂子贴牌生产。其后,工厂还生产了自主品牌北极花电冰箱。

1989李书福工厂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在那个年代,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厂”,成为千万富翁的李书福厂长也算是远近闻名的人物。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李书福一度关闭工厂到深圳学经济管理去了。但在那个“遍地是黄金”的年代,李书福怎会眼睁睁看着赚钱机会从眼前溜走,1992年,他的工厂开始生产装潢材料,并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

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国产装潢材料,李书福的工厂以更低的价格快速打开了市场。这为李书福带来了每年近亿元的利润。但随后,因在海南投资地产的失败,李书福一年就损失了五六千万。

尝到失利滋味的他开始重现思考自己接下来的道路。还是要干实体。

在一次参观摩托车厂的过程中,李书福发现造摩托车好像也不难,自己也能搞。1992年,李书福成立浙江吉利摩托车厂,后来的吉利控股集团终于在这时有了正式的名字。

而他本人也用了二十多年,从放牛娃一路成为了吉利的掌门人。

吉利摩托的早期生产线,当时,吉利是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
 02  “汽车狂人”李书福

通过和当时摩托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嘉陵公司合作,吉利生产出了一款嘉吉牌踏板摩托车,并直接把踏板式摩托车价格从每辆3万元降到3千元,还保证了质量。

这款摩托车很快流行起来。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东西好用还便宜,就不愁卖。

1998年,吉利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占领了国内市场之外,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产值达15亿元,吉利集团也被外界称为“踏板摩托车王国”。

这样的成绩和美誉可没让李书福满足,他早就卯足了力气要干个大事——造汽车。

1997年的时候,李书福宣布要投资5个亿生产汽车。消息一出,大家都觉得他“疯了”,这就是放着好好的摩托车生意不做瞎折腾,简直是“自寻死路”。这是因为当时政策上对私人造车有限制,而且造车核心技术、人才都掌握在外国车企手里。

除了一点启动资金,几乎什么都没有的李书福还想造汽车?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后来,李书福为了力证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时,还说出了“汽车不过沙发加四个轮子”的著名言论。这更是坐实了外界对他“狂人”的评价。 

但造车可不是李书福的临时起意,这个想法早在他心中酝酿多年。

据说这里还有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李书福有次从台州到上海去送货,开的是一辆波兰汽车,路上因为犯困出了场车祸,人和车直接撞树上了。出事的地方在荒山野岭,那种叫天天不应的绝望境地给李书福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造更安全的汽车。”这个冲动在他心中从未这样强烈过。

而为了造出汽车,李书福硬生生从拆市面上现有汽车的过程中找到了制作办法。甚至为了培养、储备造车人才,李书福还先后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内设汽车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学校。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车“豪情”下线,这证明吉利拥有了造车能力。2003年1月28日,吉利美人豹在台州下线,这是第一辆国产跑车,打破了中国没有国产跑车的历史。

第一辆豪情下线。那时,为了研究造汽车,李书福拆了自己买的奔驰,甚至还凭借自己的好手艺,一手敲打出了和奔驰类似的汽车外壳。

吉利也陆续拥有了多品类的汽车生产线,覆盖高中端品类。其中,吉利最早推出的一批汽车,通过成本控制将销售价格降至3万左右,是当时外国同类型汽车售价的1/3。

“要向卖西瓜一样卖汽车”的李书福真的做出了“老百姓能买得起的汽车”。到了2009年,吉利汽车完成销量33万辆,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去年,吉利汽车年销售量为1374776,市场占有率为6.64%,在一众车企中名列前茅。

伴随着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的一路突围,李书福也成为了中国私人造车“第一人”,更是全国出了名的“汽车狂人”,这个名号的热度不亚于现在的“小马哥Pony”、“马云爸爸”。

李书福更“狂”的事还在后面。

2009年,吉利从福特手中收购了全球五大高档汽车品牌之一——瑞典沃尔沃汽车业务。

2018年,李书福购得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吉利成为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且拥有表决权。

李书福可能并不关心这些消息是否狠狠打向了当年嘲笑他是“疯子”那些人的脸。这个中国农村出来的企业家正一步步推动着吉利集团的国际化。

现在,李书福还想让吉利走向宇宙。等等,这“一边造车,一边上天”的故事好像有些熟悉,马斯克不就在干这件事吗?

这同样是一位早年备受争议的人物,就像李书福一样。

不过,习惯关注全球最近科技动态的年轻人们可能不太了解李书福,但马斯克的名字他们一定是熟悉的。

 03  另一位天才和疯子——马斯克

作为硅谷偶像、“现实版钢铁侠”,马斯克一直都拥有极强存在感。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创业故事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据说,电影《钢铁侠》就是以马斯克为原型,他甚至还在该电影中进行了客串演出。

马斯克出生在南非,或许是从父亲(南非最年轻的专业工程师资格的获得者)那里继承来的天赋,他从小就对计算机有不一样的感觉。

十岁时,马斯克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并学会了编程;十二岁时,马斯克拿下了本地电脑游戏开发者竞赛第一名,并卖掉了他创作的电脑游戏“Blaster”。

上学的时候,因为在班里年纪小,个子也小,马斯克曾经遭受过极严重的校园霸凌。于是他苦练空手道、柔道和摔跤,在16岁那年一拳击败了欺负他的恶棍们。

17岁时,马斯克离开南非前往加拿大的女王大学读书,随后转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攻读经济学。在本科毕业拿到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他留校一年,又拿到了物理学学士的学位。

上大学的时候,马斯克最初想选的是滑铁卢大学的物理和工程专业,但去学校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女王大学女生更多,他就改变了主意。

原本,马斯克已经进入斯坦福大学,准备攻读硕士。但就在入校的两天后,他退学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创办的软件公司zip2被收购后,马斯克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2100万美元。之后他又创办了电子支付公司PayPal(后来被eBay以15亿美元价格收购)、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公司,并投资了特斯拉,出任该集团董事长。

外界对马斯克的评价一直都是两极化的,有的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马斯克几乎引领了新能源汽车开发的风潮,并试图实现星际移民。

现在,一路被质疑、抨击的马斯克正凭借行动和成绩向外界证明自己。4月30日,根据特斯拉最新发布的财报,这个曾被华尔街评为最不可能盈利的企业,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2020年前三个月,特斯拉利润为1600万美元,高于市场预期。近一个月内,特斯拉股票大涨129%,市值最高曾达1480亿美元。

与此同时,马斯克的星链计划(通过发射万颗卫星,完成无线网络部署)正顺利推进,4月22日,马斯克一次性成功发射了60颗卫星。按照他的计划,今年将会有1000多颗卫星完成发射。 

 04  李书福和马斯克:不同人生轨迹,相同的闪光点

都在“一手造车、一手造星”式地推进业务,这让李书福和马斯克两个人有了一丝微弱的关联。

尽管他们一个是中国企业家、一个是美国硅谷明星,所处的时代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在“上天”这件事上,自造火箭的马斯克为的是完成太空通信网络部署,李书福只造卫星,为的是导航

吉利“天地一体化”的效果图,此次发射的卫星是低轨导航增强卫星

但在两人身上我们能看到相似的划时代创业者精神:

首先,信奉“生命不息,折腾不止”。马斯克多次创业,并且从事主业从电子支付到汽车制造、新能源,覆盖领域极广。

从生产装潢材料到造摩托、汽车、卫星,李书福也是跨多个领域折腾。如今,已经57的他还要跟随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继续“变”,上天就是其中一步。

实际上,两人在人生的30岁甚至20之前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完全可以躺过接下来的人生,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还要去完成更宏大的、关于社会和人类未来的梦想。

其次,不断挑战不可能。李书福高中毕业开始创业时,国内政策还没有放开,到处都是条条框框,例如开照相馆的时候没营业执照,各种被教育和罚款;造冰箱时没厂房,四处找地方;造汽车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是“黑户”,没有受认可的资质等等。

但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书福还是通过各种寻找办法将问题解决,让外人看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以商人身份进行航空航天事业探索的马斯克更是一路为自己的太空梦扫除障碍。例如,从俄罗斯购买火箭失败后,马斯克直接自己摸索着开始造猎鹰火箭。

最后,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心态——直面失败。马斯克开发猎鹰火箭的这些年,失败了无数次,业内也一直在看他的笑话。最落寞的时候,马斯克的两个公司濒临倒闭,团队出走至个位数。

2018年,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马斯克一度情绪崩溃,数次落泪。那是他职业生涯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整日整夜,没有孩子,没有朋友,除了工作,一无所有。”

但马斯克撑下来了,不仅把卫星发射成功了,还把卫星发射的成本降至了每公斤5000美元——是现阶段全世界最低的。


李书福也经历过海南地产投资失败、进军足球业务失败,但他很快振作并重新调整方向,再次出发。

这一次,李书福的双星计划实施期间势必还会有许多波折,而在实现他的“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的过程中可能也有更多失败。

不过,几经沉浮的他想必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