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建林《西方近代美学思潮》

 FTiger 2021-08-11


  主讲人介绍:

  邹建林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略论文在书法中的意义》,《书法导报》,2000年7月19日《中国化的大众化历程--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中国画》(合写),《东方之韵--2003年中国水墨》论文集,中国画研究院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肉身化的视觉--尼采与传统视觉理论以及19世纪生理学视觉理论关系》,《美苑》,2004年第5期。编译著作:《现代艺术大师学民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参与编译)《新艺术哲学--关于波依斯:当代艺术遗产的清理》,现代艺术杂志社,2002年。(参与编译)《中国历代名派名家山水画技法》,河南出版社,2002年。(参与编译)《齐白石》(现代大师名作与艺术人生画册之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参与编辑)

  导语:

  雅昌艺术网很荣幸邀请到邹健林老师为各位广大网友主讲公开课,本期主讲内容主要涉及“启蒙运动及反对者”、“德国古典美学”和“近代美学”。人物涉及到维柯、康德、赫尔德、歌德、席勒、谢林、叔本华和尼采。本节主讲的内容是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

课程主题:《西方近代美学思潮》

第8集: 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

  邹建林:今天讲德国浪漫派,先看看他的几位代表人物,然后我们着重讲三个问题。就是艺术的整体性、新神话和反讽。

  德国浪漫派是和谢林同时的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一种文艺现象,浪漫主义就是和浪漫派这个词就是在英文和德文里边都是一样的,都是romanticism,但是浪漫主义是一种影响非常广泛的文艺现象,它可能产生于德国,但是后来也影响到法国、英国以及其他的各个地区,那么我们这里讲的德国浪漫派特指的是一群诗人和理论家,他们在大概是1790年代左右活跃在德国的这么一个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就是哥哥威廉·施莱格尔,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以及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另外还有诺瓦利斯、蒂克或者有的时候翻译成梯克,还有,苏尔格,索尔格要稍微晚一点,一般认为是晚期的就是浪漫派的,德国浪漫派的晚期的人物,因为他1780年才出生,比前面的那些人要小点儿,小几岁,十来岁。

  还有一个人是荷尔德林,这个荷尔德林呢,我看很多学者都不把他归入德国浪漫派,但是显然他应该也是跟这个流派或多或少有一些关联,实际上这个里面呢,谢林也是浪漫派里面的一员,他是属于这个小圈子的,所以主要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物。那么这里,我们这节课主要分析的对象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理论最为典型,蒂克也写诗,索尔格相对来说他在哲学上要比较深入一点,但是就是稍微晚一点,晚一点的话,那么这个特征可能就没有早期那么明显。

  我们先从诺瓦利斯这里切入,大体地说一下德国浪漫派他们早期尤其是早期浪漫派他们主要的一些活动。

  早期浪漫派的活动

  诺瓦利斯本名哈登贝格,这个是他们家里是应该是一个贵族的后裔,到他这里可能这个贵族的家庭有一些没落,哈尔登贝格是一个贵族的原来是一个贵族的姓,后来他在雅典娜神殿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就是用的诺瓦利斯这个笔名。他是1790年在耶拿大学法学院读书,那个时期刚好席勒等人在那儿讲课,所以对他有一些影响,德国实际上比较小,尤其是现代的统一,就是现代的这个德国它这个范围其实也还是很小,不过相对来说当时的就是18、19世纪的,18、19世纪的德国,18世纪的德国它的范围要大一点,但是当时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是一些林立的小国。

诺瓦利斯

  1792年他在莱比锡上学的时候认识了施莱格尔,然后诺瓦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的爱情,1794年他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说是仅仅看了15秒钟就爱上她了,当时这个小女孩只有12岁半,而诺瓦利斯好像是23岁的样子。然后呢,后来他们好像也还是非正式的订了婚,搞不清楚当时十几岁的小孩怎么回事就跟人订婚了,但是后来索菲上喜欢上了,就得了病,生病了,好像是肺结核吗还是什么样的病,然后1795年这个小女孩就去世了,诺瓦利斯就非常的伤心,他说我一生的哲学就跟索菲分不开,她就是我的生命。因为我们知道西方语言里面的哲学这个词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你把它稍微偏一点后边这个智慧的发音就是Sophie索菲,就是这个小女孩的名字,所以诺瓦利斯他这个话的意思就是爱智慧搞哲学,他是爱Sophie索菲,所以他爱Sophie索菲就是在搞哲学。他搞哲学也就是说爱Sophie索菲,所以因为这个对诺瓦利斯打击很大,他后来完成的1800年写成的《夜颂》,写给夜的送歌,就是以Sophie索菲为主题的。这个人很年轻,他就去世了,我们可以看一下他是1772年到1801年去世,那就是只有29岁,29岁,但是一个天才。

  这个施莱格尔他们兄弟是来自于汉诺威,我这里主要是讲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弗里德里希他的著作里面浪漫派的特点更明显,1796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到耶拿去,哥哥和嫂子在那儿,等于是去投奔哥哥和嫂嫂,然后一年以后他就到了柏林,就跟诺瓦利斯,施莱尔 马赫、蒂克、瓦肯罗德这些人交往,这个施莱尔马赫后来是解释学的大师,讲解释学的时候会讲到他,他同时也是一个神学家,他的解释学是从神学里面发展过来的。施莱格尔当时在柏林的时候跟施莱尔·马赫就住在同一间房子里面,两个人是要打算要翻译好像是柏拉图的著作,就是希腊古典著作,后来施莱格尔没弄成,施莱尔·马赫就把那些著作翻译过来了。

  瓦肯罗德这个人,他和这个圈子也有一些关系,因为他和蒂克关系很好。蒂克也是早期浪漫派他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蒂克的影响下,瓦肯罗德曾经写过一本书,匿名写过一本书叫做《一个热爱艺术的修道士的内心告白》,这本书就是把艺术跟宗教联系起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就是可能是属于第一份文献,有的人很明确地说德国浪漫主义产生于1796年,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就是从这本书算起的。但是瓦肯罗德和施莱格尔他们后来耶拿这个小圈子可能并没有太多的交集,没有太大的关系。

  然后这个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就在耶拿办了一份杂志叫《雅典娜神殿》,就是他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这些人,《雅典娜神殿》共出了六期,就是1798年出,然后到1800年就停刊了,但是这个就是德国浪漫派就是早期浪漫派他的很重要的一个阵地,就是他的文献就成了我们研究早期浪漫派的一个基础,好这个杂志是1798年办的,1799年施莱格尔又从柏林去了耶拿,他在耶拿大学讲“先验哲学”,这个先验哲学可能就是实际上就是接着费希特和谢林讲的,但是呢有些材料说施莱格尔可能讲课效果也不是很好,然后呢,他去了以后因为我们认为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在他们兄弟俩的周围再加上其他人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被称为“耶拿浪漫派”,或者叫“早期浪漫派”,好,这个其中也包括诺瓦利斯。所以这些人我估计有一些人像诺瓦利斯,诺瓦利斯应该是可能去了耶拿,施莱尔马赫可能就是在柏林,谢林也是这个小圈子的,费希特可能也参与过。

  1801年诺瓦利斯去世,施莱格尔离开了耶拿,所以这个小圈子就宣告解体。所以它的存在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的短,我们就是把它称为一个小圈子是便于把这拨人糅在一起,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后来的兴趣是转向了艺术史和梵文,他研究过印度的神话,他在这个领域也是很受重视的。他的一生还有一件事情很奇怪的是1808年他和妻子皈依了天主教,这个就成了一个事件,大家都不明白了,他本来是新教的,后来就皈依了天主教,这个皈依汉斯·贝尔廷有一个解释说是什么呢?他说是因为当时施莱格尔看到拉斐尔的那一幅《西斯廷圣母》,因为那幅画是天主教的画,这个导致他从新教转到天主教,那一幅画实际上和德国浪漫派有不小的关系,因为前面的这个瓦肯罗德写的《热爱艺术的修道士的告白》里边就提到拉斐尔画的《西斯廷圣母》他们就把这幅画描述为说拉斐尔苦思冥想画不出来,然后慢慢他就产生了幻觉,他在做梦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圣母长得非常的漂亮,就出现在他面前,然后他就把他的梦里面的圣母画在画布上就形成了一种天才和神秘的幻觉这样的一些观念,这个都是可以算作浪漫主义的头上。

  1809年以后施莱格尔就一直住在维也纳,他后来去了一趟法国,后期一直在维也纳,在法国研究过艺术史在卢浮宫,所以他的艺术史的研究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现在也接触不到这个文献,不大清楚,可能影响没有他的浪漫主义那种文艺理论思想那么大。

  施莱格尔的主要作品就是大概有这么一些,他早年主要是研究古希腊的,研究希腊、古希腊的诗,所以他写过两本关于古希腊的文学的著作,一个是关于古希腊诗的研究,一个是希腊罗马诗史,那么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看,他早年研究的古希腊,这个是跟魏玛古典主义,就是跟歌德、席勒他们趣味上是比较接近的。当时也主要是在这个方面,文学创作,以及文艺理论研究方面慢慢有一些理解,后来他们就从魏玛古典主义转向了浪漫主义,转向了浪漫派,所以这方面的著作是《批评片断》,《雅典娜神殿片断》,这些片断就是一些格言警句,没有系统的,一句话一句话是独立的,所以后来的人就是给它排的时候,我后面引用的不是一个编号,这一条材料多少号,所以它不是系统地,在施莱格尔这里他是比较明确地反对这个体系,就是浪漫派一般都反对体系,因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体系有一点做作,我们的思想是随时随地都很活跃的,什么时候有一个想法把它记下来就完了,这个是孤立的,一个体系你把它弄成一个整体就会歪曲思想的状况。所以他们反对体系,所以就写格言警句,这个对于后来的尼采乃至于阿多诺都有影响。尼采也是一个片断或者是警句作家,好像还有一个著作是他的《卢琴德》是一本小说,在当时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就是写的是年轻人那种颓废的生活,据说是以施莱格尔本人和他的妻子那种这种事情为原型的,所以这个也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小说,有些人把这个小说作为它的体现了他的艺术理论思想。

  这是我们讲德国浪漫派它的大概的一个情况。他们在耶拿围绕着《雅典娜神殿》这个杂志形成了一个小集体,我们因为他们的作品,就没有什么系统的推理,都是一些片断,所以我们就只有根据这些片断来猜测他大概的意思,把他捻拢来,看看他们到底要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在我看来就是他们强调艺术的整体性,或者叫总体性;这个词并不是说一件作品要完整,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看一个片断就是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片断第116条,他说浪漫的诗是渐进的总汇诗,渐进就是也有进步的含义,progressive。逐渐的往前进的总汇诗,总汇诗就是包罗万象了,这就是我说的艺术的整体性,它的使命不仅在于重新统一诗的分离的种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诗分成抒情诗,史诗,这个什么讽刺诗、教化诗这一类。

        那么这个浪漫的诗就是把所有这些分离开的种类他要统一起来它就是诗,里面不分种类。好,首先把诗歌整个统一起来,就是还在把诗与哲学和雄辩术沟通,雄辩术实际上我看了一下原文它就是修辞,诗、哲学、修辞也是一体的,这三个东西也要统一起来,他力求而且也应该把诗和散文,就是诗和散文也应该统一起来,天才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时而混合起来,时而融汇于一体,把诗变成生活和社会,把生活和社会变成诗,看见没有,不但要把诗和散文和哲学和批评和自然现象,还要把诗和社会统一起来变成诗,所以整个社会都要变成一首诗,所以这个就是我说的艺术的总体性。就是无所不包,所有的东西都是诗。明白了没有?这个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理解的话这就是我们最前卫的观念,他甚至你可以用它来解释杜尚的现成品和我们现在的行为艺术,因为行为艺术就是把它的生活,把那个变成诗,把艺术家的行为变成诗。把机智加以诗化,用各种各样纯净的文化教养的材料作为艺术形式的内容充实艺术,并通过幽默的震颤给艺术形式贯注灵魂,后面这个要稍微费解一点,我们现在只要理解前面就是他们施莱格尔所说的浪漫诗是囊括一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诗。

施勒格尔(左)和诺瓦利斯(右)德国早期浪漫派诗人

  那么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浪漫,就是早期浪漫派他的诗学的基础。我觉得有两个,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费希特的自我概念,就是费希特他的《知识学》里面认为知识的最高的原理,基点就是先验自我,先验自我可以设定一切,费希特本来是用这样的一个命题来克服康德哲学理念认知和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这个“自我”它就导致了唯心主义蓬勃地发展,大家就觉得,这个自我所有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是由自我的,由我自己来设定的,我这个主体就到了一个。最高的一个位置,他几乎就跟上帝是一样的了。就是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然后我也是把这个世界设定出来,如果没有我的设定,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另外一个出发点是谢林的绝对的观点。因为谢林批评费希特说这个自我还不是最高点,哲学的最高点应该是绝对,就是自我和非我还没有分离开的那个统一的状态,他也同样可以克服康德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克服精神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因为谢林那里,谢林自然,专门写过自然哲学,我们现在在哲学上面对于自然哲学这种东西,就是大家都看不上,觉得是很幼稚的一种观点,就是拿当时的科学观念去套自然,但是实际上谢林的自然哲学理念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后来也传入了黑格尔,是什么呢?就是谢林认为自然和精神就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有理性,是具有同一性的。

        具有同一性的意思就是自然本身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他能够透露给我们好像是他有精神的,所以这个几乎就有一点点万物,就是有灵论的观念,万物有灵论的意思,就是自然不是僵死的、刻板的、遵守自然规律它自己运行的那么一个机械的东西,它是有机的,它是有它的生命,有它的活力的,所以这个是谢林他对于自然观念的一个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洞见的地方,或者说比较有意思的,可以继续发挥的一个东西。但是谢林的这个绝对,他对于浪漫主义造成的影响就是艺术的任务或者目标,就是把这个最高的绝对的东西表达出来,因为艺术本身就可以达到绝对,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艺术作品它的含义是不可穷尽的,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一件艺术作品。因为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非常有限制的,你可以用无数的语言去描述一件艺术作品,都不可能穷尽它,所以艺术作品它本身里边包含着无限性和绝对性,这个就给了也是给了浪漫派的理论家他们很大的鼓舞,何况谢林还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他就认为艺术是抵达绝对的一个途径。

  德国浪漫派关于艺术的两个特点

  那么从费希特和谢林我们可以得出就是在德国浪漫派那里也可以得出关于艺术的两个特点:

  第一点就是反思性,这个关于反思对于德国浪漫派的他们的文艺理论,他们的美学的基础性的作用,我主要是以参考了本雅明的《德国浪漫派的批评概念》,这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他就把反思作为德国浪漫派他们美学的起点,这个反思是来自于费希特,当然更早的话是来自于康德。因为康德那里包括这个知识的起点就是自我反思,这一点应该说是费希特他那里表现的最明显,因为什么呢?费希特说我们的知识怎么来的,一开始必定是先有一个自我,把自我设定出来,这就是自我意识,所以所有的知识的起源的源头就都来自于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实际上就是反思,就是我把我自己看作是一个认识的对象,然后看到这里他就出现了按照本雅明的分析,他又会从这个反思,我首先可以对于自我进行反思,然后我对于先前的反思还可以进行反思,那么我对于先前的反思的反思我还可以进行反思,这样就是无穷的后退。

        我们看存在着第一思维就是本雅明说的第一思维,就是一种主体它意识到自我,在费希特的意义上就是主体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就是通过反思形成的,对自己的反思产生了一个自我,然后对于,那么对于我正在思考的那个我,我可以进行反思,这个层次的反思就属于第二思维,本雅明没有给出一个名字,我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把它姑且称为先验自我,有一个往后退了一步,我对于思维的思维,这个就是原本意义上的反思,就是反思的本来的含义,比如说你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解开了一道几何题,然后你发现你做错了,你在验证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你是怎么做错的,这个你对于你的思考,就是反思,我要反思一下我当时为什么做错,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个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意义上的,本来意义上的反思。

  这个反思还可以再上升,我昨天为什么会对于我做错了一道几何题要去进行反思呢?我当时是怎么反思的呢?这个就进行了对于思维的思维进行反思,不断地后退,这是我对本雅明的一个理解,因为这里面我们就实际上隔了好多手了,本雅明对于费希特的,就是说本雅明理解的德国浪漫派,德国浪漫派他是不是这样理解的或者说这个归纳跟费希特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也没有把握,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费希特,好,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在反思这个问题上浪漫派和费希特之间同时又有了差异。费希特认为你这么无穷的后退没有意义,永远都达不到绝对,所以费希特说这种无穷后退是不好的,它必须要让位于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实际上费希特那里他已经出现了对于谢林的因素,就是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费希特

        如果按照费希特的推论,既然哲学的内容它就是对于知识进行反思,这就是所谓先验哲学,那么他的任务实际上是达到自我认识,最后我搞不清楚,因为哲学它不涉及到我们对于自然的比如说它不同于物理学、化学,因为他不研究自然,他只研究人的思维,所以这样的话,最高的哲学的,他最高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认识到我们的思维是怎么回事,就是达到对我们自己的认识。这种最高的自我,最后哲学最后要达到的东西在费希特那里可能就是叫绝对自我,在谢林那里就叫做绝对。这里的问题就是我到底怎么才能够达到对于这个最高的东西不管是绝对自我也好、绝对也好,对它的认识,费希特说你这么无穷后退,你对以前的反思进行反思,你反思的再多它也是空洞的,也是空洞的,没有实质意义,所以就必须要停止,就是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达到对于最高的东西的认识呢?那就是理智直观,就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去把握,等于是不要反思了。

        而这个浪漫派就认为这个反思里面有充实的内容,它可以无穷地后退,必须不断地进行,但是这也是本雅明的一个理解,我们姑且这么认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把握绝对,这个问题上费希特、谢林和浪漫派之间他们是有很大的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而言浪漫派是坚决主张就是你不能够通过,最高的绝对的东西,最高存在是不能够被认识的,只能被显示出来。而谢林的观念比较摇摆,一开始他也认为在他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里边他也认为通过哲学、通过概念不可以把握最高的东西,因为你一把它弄成概念就变成有限了,你就把它限定了,就不纯粹了,但是他认为艺术可以达到这个绝对。费希特也认为通过理智直观,通过理智直观,但是不一通过艺术,可以达到对最高的存在的认识。后来黑格尔就是说实际上就是认为达到最高的存在不需要艺术,艺术是比较低级的一个阶段,所以在能不能够就是把握最高存在,把握绝对,这个把握需不需要通过艺术,这个问题上面,当时这个看法是大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讲的从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那里总结出来的艺术的第一个特点和反思,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艺术,后面再讲,我们先把这两个,把两个点,点出来,两个特征,艺术的两个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