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文化•“衣”与“袖”3

 钟家台 2021-08-11

“衣”现在还作为部首使用。以“衣”为部首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比如“初”的字形是用刀裁衣服,因以“裁衣之始”表示起始、开端之义;“裕”则以衣物很多来表示富足之义;“衰”最初是指用草编织的雨衣;等等。

衣着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衣”这种最初缘于保护身体的物品,其功用早已不再止于避寒防晒、蔽体遮羞。孔子说:“(君子)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是将仪容、仪表与礼仪修养联系在一起。屈原则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更是将个性化的服饰视为人格与情怀的象征。

 “袖”中大有文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的读音。《释名》认为,“由”兼表“手所由出入”之义,聊备一说。今天,“袖”作为规范字形,当是由“褏”演变而来。

“袖”字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褎,衣袂。”又有“袂,袖也”。可见,“袖”“袂”同义,皆指衣袖。《诗经·唐风·羔裘》:“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描写的是一位卿大夫身着袖口镶有豹皮的羔羊皮礼服,趾高气扬的神态。《左传·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褎。”这是春秋时期卫国一位名叫谷的官员逃回国接受审判时引用的俗谚。“狐裘羔褎”是以昂贵的狐皮为衣身,而以廉价的羔皮为衣袖,比喻整体很好而略有瑕疵。谷以此自辩,希望对方以整体政绩的好坏而非一时一事之得失来评判自己,最终得以豁免。

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的袖子很长,垂下时手不外露。正因为如此,曹植的《美女篇》中才会有“攘袖(挽起袖子)见素手”的描写。古代诗文中所谓“长袖”“修袖”皆言袖之长。如《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曹植《洛神赋》:“扬轻袿(guī,妇女的上衣)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久立)。”东汉张衡《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niè dié,小步走的样子)而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中国古代的舞蹈特别注重并善于用飘飘长袖来表现舞者的翩翩多姿和旖旎情态。因此,古人常以“长袖”喻舞衣。如东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唐代虞世南《咏舞》:“繁弦奏渌水(渌水,古曲名),长袖转回鸾(回鸾,古代舞曲名)。”有时候,“长袖”更进一步被用于借指歌舞伎。如南朝梁元帝《对烛赋》:“尔乃传芳醁(lù,美酒),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唐代钱起《江陵晦日陪诸官泛舟》:“城南无夜月,长袖莫留宾。”

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