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丽:说“衣” | 汉字中的文化

 星河岁月 2019-04-04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所离不开的,其中又以衣居首。衣着服饰,既具有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和审美,涉及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实为观察和了解一种文明与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得益于汉字音、形、义一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与服饰相关的字来一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与服饰相关的汉字有很多,我们将拣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十二个字,每期讲述一个,在阐释其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的同时,走近中国古人的日常,感受他们穿着打扮的冷暖好恶。

首先,让我们来看“衣”字。

“衣”字的字形演变

“衣”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整个字形像一件上衣,上面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开口表示两个袖筒,下面像左右衣襟交叠的样子。“衣”的字形从甲骨文到小篆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象形写法。后来经过隶变,笔画变得平直并有连接,才失去了象形性,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如其字形,“衣”最初就是指上衣。《说文解字·衣部》:“上曰衣,下曰裳。”当“衣”“裳”并举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例如《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衣”由专指上衣,进而又作为衣服的通称。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韩愈《醉后》:“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再进一步,“衣”又可以指那些像衣服一样蒙覆或包裹于事物表面的东西,比如炮衣、书衣、笋衣、糖衣、花生衣等。

在古代诗词歌赋当中,能见到动植物身上各式各样的“衣”。例如: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鱼惊尾半红,鸟下衣全碧”,宋代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中的“衣”,是指鸟类的羽毛。南朝梁元帝《和鲍常侍龙川馆》“苔衣随溜转,梅气入风香”,唐代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中的“衣”,是指苔藓。唐代李建勋《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五代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中的“衣”,则是指果实的皮,等等。

[明]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

“衣”由指衣服这种事物,进一步又可以表示“穿(衣服)”这样的动作行为,古时一般读成yì。例如《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此处的“衣”是给自己穿(衣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衣”也可以表示给别人穿(衣服),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宋]刘松年 宫女图

“衣”现在还作为部首使用。以“衣”为部首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比如“初”的字形是用刀裁衣服,因以“裁衣之始”表示起始、开端之义;“裕”则以衣物很多来表示富足之义;“衰”最初是指用草编织的雨衣;等等。

衣着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衣”这种最初缘于保护身体的物品,其功用早已不再止于避寒防晒、蔽体遮羞。孔子说:“(君子)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是将仪容、仪表与礼仪修养联系在一起。屈原则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更是将个性化的服饰视为人格与情怀的象征。

有人说,服饰是无言的文化。而汉字作为语言符号,通过自身的音、形、义把这种文化形态记录下来。“衣、冠、鞋、袜”等常见的服饰用字,记录并串联起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要素,是考古出土文物之外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刻录和见证。

(本文原载于《月读》2019年第1期)

| 拓展阅读:

高雅的“素”色 | 汉字中的文化

富丽:温暖的“橙”色 | 汉字中的文化

沉静的“蓝”色 | 汉字中的文化

兼收并蓄的“黑”色 | 汉字中的文化

纯净的“白”色 | 汉字中的文化


《月读》杂志依托中华书局的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注重结合时政热点、大事大势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传统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社会提供传统的营养源泉。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958。单本定价6.80元,全年定价81.60元。

2. 网上购买。通过京东网、当当网、亚马逊网上商城、杂志铺订购。

3. 邮购。均挂号邮寄,单本总价10元,全年总价120元。

① 邮局汇款请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期数、数量、联系电话,如需发票请注明单位名称以及纳税人识别号。

汇款地址:(100073)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收款人:吴麒麟 

电话:010-63431747

②银行汇款户名: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开户行及账号:北京工行太平桥支行 0200 0203 0900 4609 942

 

征稿启事

《月读》现面向社会征集稿件。征稿分原创来稿和选文荐稿两类。稿件一旦采用,本刊将依著作权法规定向作者奉寄稿酬和样刊,推荐者和原作者本刊亦会奉酬。请将作品发送至yuedu@zhbc.com.cn,并注明姓名、电话和通信地址。本刊会视栏目要求对稿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编辑和加工,如有特别要求,请注明。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