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讨论一下以什么字帖入门最好。 这个问题是初学者以及家长一开始最关心的。大家都想把路子走正,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站在历史的终点回望前人,大量的书法丰碑在那里默默地矗立着,高质量的印刷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更是大大降低了我们获取资料的成本。那我们到底该先学谁呢? 仅拿楷书来说,魏碑、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翁同龢、黄自元以及现代的翁闿运等等,都有人学。往往同一个课堂上的7、8个孩子中,学欧颜柳赵(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的都有,学颜体的还又分《多宝塔》、《勤礼碑》、《大麻姑》等等,真需要个性化地照顾好每个孩子,老师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得没法教。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颜体可以算是各家楷书中最容易入手、也最有助于打基础的一家。 下面我们就拿“欧、颜、柳、赵”这四家来对比一下。我给它们的对比设置了3个指标,分别是“入手难度”、“艺术高度”和“可扩展性”。具体见下表(先插讲一下“可扩展性”吧): 什么是可扩展性呢?打个比方吧,现在好多学生在高考报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首先会考虑数学、法律、汉语言文学、历史这些很基础的专业,学好这些专业之后,将来读研究生、确定自己人生发展方向的时候路子就会很宽。好多大科学家、经济学家首先是数学家,好多著名记者、著名影视编剧、文学家最初学的是汉语言,好多国家领导人最初学的是法律和历史。学习书法的可扩展性就是学好一本字帖后,其对再学习其他风格、其他书体有多大的奠基价值或者说预备价值。
好了,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将颜体列为入门的首选了。但是,颜体也有好多种字帖,我们又该选哪一种呢?下面我选取颜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多宝塔》、《大麻姑》、《勤礼碑》、《颜家庙》对比一下,大家先看一下图片: 图3-1—多宝塔 图3-2—大麻姑 图3-3—勤礼碑 图3-4—颜家庙 上述4种碑帖对比如下: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我认为应该首选《勤礼碑》。从国家推荐的教材与广大书法老师的实践来看,也是这样的。下面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学生字帖》,其颜体就只选了《勤礼碑》。下面就是它的封面和内页。 最后,再和大家讨论一个老问题——就是不学好楷书能不能直接学行书、草书? 有些书法家讲:学楷书并不是学行书的必要条件,楷书没学好也不影响学行书。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练习书法时,每一个字都应该像一个人一样,首先要有健壮的头颈、躯干与四肢,其次头颈、躯干与四肢之间还要有牢固的连接,这样才会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人,这样的人在做各种各样运动的时候,才不至于胳膊腿散了架、才会刚健有力。写好楷书,就是为一个字先创造出健壮的头颈、躯干与四肢,并且做好头颈、躯干与四肢之间的牢固连接。有了这样的基础,走起来的行书、跑起来的草书才不至于胳膊腿散了架、才会刚健有力。 我们看唐代的张旭、明末清初的王铎以及毛主席,他们在写出潇洒奔放的草书之前,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当代书法家启功与沈鹏,均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在行、草书上均造诣颇深。但和更早的主席舒同相比确实存在差距。我们看他们的楷书就不如舒同,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吧。 当然,写好隶书也有类似的作用,但隶书与楷书相比,其基本笔画的写法距离行书、草书又要更远一些。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书友留言批评指正。 下一讲:少儿书法教学系列思考之四:怎样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