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埃及的甩发舞

 blogliou 2021-08-11
甩发舞是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尤其是云南佤族和台湾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多喜欢跳此舞蹈。佤族人在庆祝场合都可跳此舞。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佤族的甩发舞与西盟地区傣族、彝族的舞蹈也有形式交流。近数十年来,佤族甩发舞除单独唱跳外,还被文艺工作者用来与木鼓舞、象脚鼓舞、铓锣舞等编创在一起跳,在国内外跳出了名并多次获奖,使“甩发”也成了佤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高山族妇女跳此舞蹈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卵石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是地甩发歌舞,直至尽兴。

关于甩发舞起源有一些传说,未见记载。一般认为,高山族的甩发舞起源于西盟,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

近日笔者看到国外游客在卢克索古埃及贵族谷墓地拍摄的几件照片(Photo Mick Palarczyk and Paul Smit.),赫然就是甩发舞的浮雕!



以上女性舞蹈照片均是佤族女性舞蹈。浮雕图像则来自于卢克索对岸的贵族谷TT192墓,墓主名字叫哈鲁夫(Kheruef),他是第十八王朝时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大皇后泰伊(Tiye)的管家。《发现夏朝》证明阿蒙霍特普三世就是夏朝国王帝不降,统治时期公元前1391-前1353年。哈鲁夫墓中的浮雕描绘人物有泰伊、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一些装饰中显示为虚弱的老年人)和埃赫那顿(帝不降的儿子孔甲)。因此,该墓的装饰工程始于阿蒙霍特普三世末期和埃赫那顿统治的最早阶段。装饰场景中描绘了一些夏朝国王帝不降(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他统治30禧年庆典时的音乐舞蹈场景,其中就包括上面一组“甩发舞”,其在形体姿势、手势甚至服装上,都可以看出与佤族甩发舞的相似性。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甩发舞也是起源于古埃及?

也许证据还不充分,但国外也有类似习俗。在苏门答腊内陆,稻子是由女人播种的,为使稻子长得又高又密,她们播种时故意把长发松散下来搭在肩上;古代墨西哥有专门祭祀玉蜀黍女神的庆典,在这个节日里,妇女们要散开头发跳舞,让长发在舞蹈中摇曳飘荡,好使玉米长得丰盛茂密、硕大饱满。苏门答腊和墨西哥地区,其实与古代古埃及水手的迁徙传播都有关系。

也许这还不充分,如果说穆斯林妇女也有甩发舞,很多人可能就会惊愕了。在大家的印象里,海湾国家的穆斯林妇女都必须戴着黑色的面纱。但根据原载于2009年10月16日[环球时报]文章:
平日生活中,海湾女性均以一袭黑衣黑纱示人。然而,在海湾国家的许多重大民族节日,或是重要比赛开幕式上,人们却可以看到当地的少女们表演热烈的 “甩发舞”。这是一种以甩摆头发为表演特征的舞蹈,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在这种庆典场合,少女们换上五颜六色的长裙,散落一头平时从不外露的齐腰秀发,随着时急时慢的鼓点翩翩起舞。
[转载]【阿联酋】长头发,飘起来_Lincoln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a0f68f0100q4ym.html
这种舞简单明快,其特色在于舞者身体律动的踩步、活泼的甩发动作,以及运用那宽大精美的长袍演出的各项手部动作。舞蹈比较注重上肢和腰部的动作,动胯是它突出的特点,舞姿轻盈柔慢,抒展而富有韵律感。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精巧而富有技巧性。舞蹈时少女们排成一列,先散开长发,身体随着初起的音乐开始轻摇,然后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使头发频频拂地。她们甩起的长发像乌云翻滚,像瀑布倾泻,像弯弯的彩虹,婀娜多姿,撩人心目。
[转载]【阿联酋】长头发,飘起来_Lincoln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a0f68f0100q4ym.html
鼓是阿拉伯舞蹈音乐的灵魂。在女孩们欢快地甩发舞蹈时,男人们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敲击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并交织成各种复杂而又鲜明的节奏,控制着整个舞蹈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并使得舞蹈具有更多的即兴成份而生机盎然。她们是在用甩动的长发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转载]【阿联酋】长头发,飘起来_Lincoln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a0f68f0100q4ym.html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世界范围内的甩发舞均起源于古埃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国人有一个误区,或者有一个错误观念。文化传播实际并不等同于族群传播。阿拉伯人、墨西哥人、苏门答腊人,或是中国南方少数,必定在基因上有很大差别,但确实也可能存在某些基因上联系。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就可以传播,或者也可以通过接触学习传播。所以,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地方:文化相似不能作为证明一个朝代或者证明一个祖先族群的证据,同样,文化差异更不能作为否定一个朝代或者一个祖先族群的证据。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不少古埃及文化元素是很正常现象。比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几乎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又比如苗族姑娘有一种帽饰与古埃及哈索尔女神的牛角太阳帽极为相似。在5000-4000年前时间段,古埃及人主要乘坐古埃及帆船,通过沿海岸路线向东方探索,少数人当时可能在当地永久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传播古埃及夏文化。

(古埃及哈索尔女神)


作为5000多年前就发展起来的强大的古埃及文明,她的文化和基因传播到全世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你真的相信古埃及人后裔灭绝了,古埃及文化灭绝了,那这绝对属于脑袋进水现象。承认古埃及文明,并不丢人!

写到此,我到时建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把甩发舞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要把古埃及的甩发舞浮雕拿出来,这说服力就杠杠的。2013年笔者发现的良渚"鸟站祭坛”符号正是古埃及法老的荷鲁斯名字形式,相信这对良渚成功申遗也是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TT192

  2. 头发跳舞的佤族村子——永和村-王洪伟摄影专题博客-搜狐博客  http://z89z.blog.sohu.com/130697594.html?act=1251593376295

  3. 佤族:阿佤山的居民(组图)  https://www.sohu.com/a/149580926_157267

  4. 甩发舞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A9%E5%8F%91%E8%88%9E/3705382?fr=aladdin

  5. 佤族甩发舞 优美潇洒民族舞蹈 -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_古建中国  http://yn./2017/1127/183718.html

  6. [转载]【阿联酋】长头发,飘起来_Lincoln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a0f68f0100q4ym.html

  7. 独具魅力的阿联酋民间舞蹈-国内频道-内蒙古新闻网  http://china./system/2019/05/07/012703185.shtml

更多文章


南越国羽人船上的古埃及法老惩罚敌人经典画像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12)一一夏朝国王帝不降的杰作

古埃及的航海术

焊接华夏5000年文明(2):从尼罗河到长江黄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