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三苗时“日妖宵出”——埃夏论再添天文新证

 blogliou 2021-08-11
征三苗时“日妖宵出”
——埃夏论再添天文新证

何凯帆


一 尧舜禹时期的“三苗”

“三苗”屡见于古籍尧舜禹时期的文字中:
  • 《山海经·海内南经》:“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 《六韬》:“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
  •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 《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 《荀子·成相》:“干戈不用三苗服。”
  • 《古本竹书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 《淮南子》等古籍记载:“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 《帝王世系》:“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于戚而午之,有苗请服。”。
  • 《随巢子》:“昔三苗大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
  • 《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 《太公金匮》:“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 《墨子·非攻》:“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巿,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其中舜禹时的“三苗”描述多带异象:
  •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巿,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 “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 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本文在埃夏论的基础上,对这些异象进行分析。


二 尧舜禹时期的火山活动猜测

环地中海地区是火山高发区。
地中海克里特岛米诺斯王朝在古埃及新王国之前曾盛极一时。早在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便在桑托林岛的60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一座古代商业城市。经考证,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火山大爆发时被火山灰所埋葬。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渣占地面积广,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并波及地中海沿岸及岛屿。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除此之外,火山爆发引起巨大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天巨浪,滚滚南下,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城市、村庄,米诺斯王国也随之化为乌有。
《出埃及记》1320-22节:“他们从疏割起行,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摩西举手向海伸杖,海并没有马上分开,而是起了大东风。大东风吹了一夜,海水退去,现出干地。……神叫摩西再次向海伸杖,海水复原,想逃跑的也被神推入海里。埃及军队全军覆没。”这段描述,云柱、火柱,很可能是一次火山爆发的场景;而海水分开又复原,则可能是火山引发的地震和海啸。
摩西出埃及的时间通常认为不会早于十八王朝中期,最大可能在十九王朝;而摧毁克里特岛的那次火山海啸则可能发生在十八王朝之前。不管这两次火山是不是同一次,地中海地区处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前沿,火山、地震频发是无可置疑的。
埃夏论认为尧舜禹时期的华夏在埃及,因此猜测“三苗”将亡时的场景,是在描述环地中海更早的一次火山地震:
“三月不见日”
火山灰遮天蔽日
“昼日不出”
火山灰遮天蔽日
“天雨血”
红色火山灰,或伴有降雨
“雨血三朝”
红色火山灰,或伴有降雨
“夏有冰”
三月不见日,导致气温下降
“地坼及泉”
伴随火山的地震、地裂
“鬼哭于郊”
火山喷发时的声音效果,地震前兆
“犬哭乎巿”
地震前兆
“五谷变种”
三月不见日,导致粮食歉收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火山爆发的历史记录。


三“天再旦”和“天再昏”

上述异象中,火山爆发难以解释“日夜出、昼日不出”、“日妖宵出”。“日夜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大气现象产生的海市蜃楼;或者是超新星爆发。但也有人认为,“日夜出”是一次日食,而且是一次“天再昏”的日食。例如《秦简<日书>涉禹出行巫术考论》就指出“《墨子》所说的'日妖宵出’指的是日食现象”。
古书《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被认为是一次日出之前的日食。199739日日全食,为人们完美地展示了一次“天再旦”,这为懿王元年的考证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有力证据。
同样的道理,“天再昏”可以理解为一次日落前后的日全食(或大食分日食)。由于日全食引起天黑的感觉,而复圆后又出现天再次亮起,随后再真正天黑。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天黑了两次,即“天再昏”。
在晴朗环境下,“天再昏”的感觉可能不明显,很容易被识别为一次日全食或食分较大的一次日食。但如果日食当时伴随着火山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天再昏”的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但是,伴随火山爆发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如果日落前的日食发生在阴天或多云环境,“天再昏”的感觉同样可以很强烈。因此,“日夜出、昼日不出”、“日妖宵出”是一次“天再昏”的日食假定是非常合理的。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文章《观测“天再昏”的意义》,其中部分原文如下:

再来看看观测“天再昏”的意义: 

《墨子·非攻下》载,禹伐三苗时曾出现“日妖宵出”的怪异天象,古本《竹书纪年》则释为“日夜出,昼日不出”。经研究,禹伐三苗的地点在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学者们认为,所谓“日夜出”可能是指傍晚时分发生的日食。 

因此,对“天再昏”的观测将对研究夏初的年代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http://www./gb/beyond/eclipse_2008/tzh_yy.html

四 “天再昏”日食的发现过程

此前发现“仲康日食”的过程,是根据《发现夏朝》推断的一个大致年代范围,查阅NASA5000年日食表,借助天文软件Stellarium,定位到-16991020日即公元前17001020日在埃及有一次“辰弗集于房”的日食。(参考:“仲康日食”与夏朝历史的天文学新证据

(仲康日食)    

根据《发现夏朝》的推断,大禹的年代,也就是“三苗将亡……日夜出”的年代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NASA日食表只有早至公元前2000年的记录,提供不了帮助。
要知道,每次日食的持续时间在某个地方也就几分钟。要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上百年的时间跨度内搜索,犹如大海捞针。专业的天文工作者可以用公式推算出某地某个时间段的日食,普通老百姓没这本事。
但我们知道,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即每月初一),平均一个朔望月周期是29.53059天,约2551443秒。也就是说,如果已经知道某地发生过一次日食,这一天一定是朔日,那么时间往前、往后若干个29.53059天,也同样是朔日,同样有日食的可能。
如果我们只搜索朔日,即只按2551443秒的跨度去前后搜索,一百年的跨度,也就只需搜索1000多个时间段而已,蛮力可为。
问题是如何每次跨越2551443秒?Stellarium软件具有脚本开发的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我们只需编写一段极简单的脚本:

delta = 24 * 60 * 60 * 29.53059;
core.setTimeRate(0);
core.setDate('+ ' + delta + ' seconds');

这个脚本的功能很简单:以当前时间为起点,跨越到2551443秒之后。修改脚本中第一个“+”改成“-”,则可以变成跨越到2551443秒之前。
有了这个脚本,我们只需要再通过一次简单的计算,即可开始工作。
前面我们知道,-16991020日在埃及孟菲斯可以见到“辰弗集于房”的“仲康日食”。打开Stellarium,定位到“仲康日食”发生的时间地点,再推算出一个起始日期,例如,我们需要从公元前3150年左右开始,3150-1700=1450年,(一个回归年365.242193日)共529601.17985天折合45757541939.04秒。以这个秒数除以2551443,得到接近17934的一个整数值,再17934*2551443=45757578762秒。这个秒数是“仲康日食”1450年前的一个日月交汇点附近的时刻。把脚本中delta值改为这个时间,运行一次,就可以把Stellarium定位到这个时刻。
这个脚本的第二行,还帮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设定的时刻上了。这时,只要用鼠标指向时间设定界面的小时数上,滑动滚轮就可以动态改变时间;同样的办法还可以微调分钟和秒数。
由于2551443秒只是朔望月周期的平均数,每个月的实际日月交汇点会在这个周期时刻的前后出现。就这样,我们每跨越一个2551443秒,就可以用鼠标滚轮修改时间,观察日月距离,就很容易找到下一个实际的交汇点,同时发现该交汇点有没有日食。
-3083922日,17:23:00,开罗,一次食分非常大的日落前日食!此前几十年、此后几十年,都没有类似的大食分日落前日食:


-3083922日,17:36:30,以色列特拉维夫(TelAviv, Israel),注意到这次日食是这里的日环食:


这两个地方,太阳下山前,已经复圆大部分了。


同一个地方的日食不算很罕见。但同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日食,则是千年一遇的。事实上在对公元前3100年上下一百多年的搜索中,没有发现别的符合条件的日食。而且,-3083年即公元前3084年,与公元前3100年这个推算时间只相差16年,落在合理的推算范围内。
这充分说明,舜禹时期真的是有一次“天再昏”!“日夜出、昼日不出”、“日妖宵出”的日食猜想得以证实。这还进一步把舜禹时期锁定到公元前3084年这个精确年份前后,而不再是公元前3100年这样的取整年份。
不仅于此,这是暨证明“仲康日食”之后,又一次以日食证实了《发现夏朝》王名和年代的推断!埃夏框架锁定,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五 三苗探源

通过对火山、日食的分析考证,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知道埃夏时期“三苗”的地望。
首先,环地中海是火山地震高发区,古籍描述的异象与火山地震相符,因此三苗应当在环地中海区域。
其次,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日环食,表明日食的中心地带在伽南一带,因此可以进一步锁定三苗当时在伽南,至少在伽南有一支重要的族群。
苗、瑶、畲同源共祖,源于古“九黎”、“三苗”,这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
刘光保先生:“不管苗族与华夏族属于什么关系,但是苗族姑娘们确实把'华夏’穿在了身上!至少这一点,她们比今天的汉人似乎更有资格称华夏。”苗族服饰多有花、鱼元素,这是典型的苏美尔虞朝特征。
公元前3500年左右,乌尔城发生灭世大洪水,估计从那时起苏美尔人就开始走出两河流域、走向尼罗河流域。其中的炎黄两族先后到达上埃及、再进军下埃及,开启夏朝统一进程。从两河到尼罗河的迁徙,相信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炎黄两族是循水路进入上埃及,还是途经伽南、西奈到上埃及,都不能排除苏美尔人不断殖民伽南、西奈的可能性。宁胡尔萨格被称为“西奈半岛之主”就是例证。
在美索不达米亚上帝与国王网站(Mesopotamian Gods & Kings)有一段话:
She received the name by which she was more widely known,NIN.HUR.SAG, following the Deluge, when she was granted the region which istoday known as the Sinai Peninsula.
http://www./ninhursag-ninmah-nintud-etc
中文意思是:“洪水过后,她得到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NIN.HUR.SAG,当时她被授予了今天被称为西奈半岛的地区。”

因此,尧舜禹时期的“三苗”活动范围,应该就在伽南、西奈一带;尧舜禹对“三苗”的征伐,也应当发生在伽南、西奈一带。
2012年,考古学家在埃及的西奈半岛沙漠一处叫Wadi Ameyra的地方,发现了5200年前到4800年前这一段时间的60个左右的画图和铭文,这被认为是早期埃及法老派出的采矿队留下的岩石雕刻。在这些岩刻中,刘光保先生识别出尧和禹的王名。


虽然据猜测这是两位帝王采矿队留下的纪念,至少也说明尧和禹对西奈地区非常重视。甚至说不定这是远征军、而非采矿队留下的,作为统一的埃及对西奈主权的宣告。
留意到舜的王名并没有在这一系列岩刻中出现,或许是还没有被找到。不过在古籍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线线索:
  •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 《帝王世系》:“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于戚而午之,有苗请服”。


舜可能并不是对“三苗”的主战派。刘光保先生考证乌鲁克是虞朝,而古籍常称虞舜,这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显然,这再一次说明“三苗”族源苏美尔及其地望在伽南、西奈的推测是合理的。
百度百科:“乌鲁克文化,西亚的铜石并用时代。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4000年后兴起,到公元前3100年为提姆杰特·那色文化所取代。”而《山海经·海内南经》:“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提姆杰特·那色地处两河流域下游,或许就是入南海的三苗国。联系尧舜禹时期对“三苗”的征伐,以及“三苗”将亡天象对应的-3083年日食,这段历史或许就渐渐明晰了。

 

【讨论】: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论证

第一,借助天文软件Stellarium发现了《墨子·非攻下》所记载的禹伐三苗时曾出现“日妖宵出”的怪异天象,可用公元前3084年9月22日17-18点左右发生在以色列到埃及一带傍晚时的日食现象来解释,这对埃夏论又提供了一个天文现象印证文献记载的的坚实证据。
第二,根据这个日食发生时的“天再昏”最大可能地点,推测三苗或至少其中一支族群位于以色列到西奈半岛一带。
小编用Stellarium软件验证作者的发现,真实不虚。并且进一步发现,位于开罗附近的傍晚时日食在落入地平线之前,恢复的太阳面积最大,要大于在特拉维夫所观察,因此“日再昏”现象可能更明显。此外在埃及南部卢克索(Luxor)、阿斯旺(Aswan)和苏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都可以观察到傍晚时分的日食,但是在太阳落入地平线以前,日面恢复面积相对在开罗和特拉维夫观察要小。


第一点论证已经确凿无疑,是对埃夏论的重要验证和贡献。下面主要讨论第二点论证。很少有人能够说服我放弃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大部分推测观点。此前我在《发现夏朝》和相关文章中,认为三苗就是指努比亚地区。但此文已经动摇了我这个理念,虽然还没有完全推翻我的自信。从此次天文现象来看,西奈半岛一带确实要比苏丹(古努比亚地区)一带更为符合。从舜主张以德服三苗与缺乏舜讨伐西奈半岛一带的考古证据来看,这也颇有说服力。但是仍然有一些记载的迷惑。文献记载是“南征三苗”,按照埃夏论,三苗当在埃及南方,所以兵策儒剑认为努比亚地区是三苗。不过何凯帆先生争辩说西奈半岛南部在地理纬度上也在开罗以南,当时尧、禹讨伐三苗,经过现在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到西南半岛南部,也会形成“南征”。此外《六韬》说“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如果是指今天的红海,那么有苗在西南半岛南部也很合理。《淮南子》等古籍又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此前宋亚光网友推测苍梧很可能在乌干达地区,当时我也颇以为然。防风氏与三苗属于什么关系也不确定。所以,关于“三苗”到底在哪里,我现在开始迷惑了。此外,也存在三苗位于三个或更多个不同地方的可能,对应三个不同“有苗”族群。“有苗”或许是指受华夏文明影响已经开始从事农耕的其他非华夏族群。埃及周边的地中海东部迦南到西南半岛一带、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利比亚、埃及南部的苏丹,最有可能是有从事农耕的族群,即“有苗”。对三苗位置和话题,现在小编持开放态度,欢迎更多感兴趣网友参与研究讨论。

更多参考文章:

  1. “仲康日食”与夏朝历史的天文学新证据

  2. 西奈半岛发现的5000年前象形文字见证夏朝建立历史

  3. Abydos:考古文字确证尧舜禹的都城

  4. 【古埃及原型解字-连载17】|鲧、禹

  5.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喾、夋、挚、尧、舜

  6. 说文解字·琴瑟与箜篌的中东起源考

  7. 黔东南苗族记忆[3]:把“华夏”穿在身上的民族

  8. 黔东南苗族记忆[4]:把虞夏服饰融于一身的民族

  9. 古埃及有哪些“夏都”地名复制到中国?

  10. 大禹杀防风氏 —— 那尔迈调色板终得破解

  11.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崇、密、阳、翟——禹居住过的地方

  12. 【埃及夏史连载3】五帝时代就是古埃及的第0王朝

  13. 文明同源:从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黄帝与古埃及蝎子王的关系谈起

  14.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炎、耒、黄、嚣

  15. 古埃及九柱神对应中国神话人物原型(连载1) 一 盘古




购书方法:
复制上面的任一链接,然后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