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太太口述平房三级跳蜗居生活(二)

 砥名图书馆 2021-08-11

老太太最感叹的就是,一到下雨天,22大院就形成空前的团结,和谐向前的其乐融融场面。

我家原来居住在河北区于场下坡22号。这个地方距离建国道民主剧场(今德云社天津分社)大约一公里。

在老太太的嘴里,建国道叫大马路,小时候我一直认为,“大”这是按照道路的规模大小叫的,直到我上高中以后,在二十四中历史老师讲课过程中,才知道,建国道原名就叫“大马路”或“金汤大马路”,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才更名叫建国道。也就是说,老太太说的大马路是有历史传承的习惯用语。

建国道以北,与之平行的一条马路是兴隆街,老太太叫它为小马路。(“小”是按照道路规模喊的。在天津街道命名时,大道干道用“路”和“道”取名。一般南北走向的为“路”,比如“和平路”,东西走向的为“道”,比如“多伦道”;比“道”“路”规模小的支路是“街”,比如“华安街”;再下之是“里”或“胡同”等等)。

与兴隆街相交的一条胡同就是于场下坡。老太太从1945年嫁到徐家,到1997年平房改造搬走,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十年。

于场下坡是一条口小肚子大的胡同,从兴隆街进入于场下坡大约有十五六米长三米多宽的过道,然后胡同变宽,豁然开朗,最宽的路可以对开两辆解放牌大卡车。胡同里的院落有大有小,小到独门独院,大院有三十多户人家。我们院不大不小,东西有二十来米长,南北有三米多宽,因为每家每户都在自家屋外搭建小房用于储物做饭,能行人的地方也就一米左右,北房住有罗、贺、李、尚、徐家,西房住武家,南房有王爷、王三娘、王伯三家,一共九户,每户也就九、十平米的小屋,每家都住有五六口人,典型的蜗居。


  



我们院是平房,但我院夹在两所二层楼中间,北边的二层楼是蒋家,他们家是天津大胡同商业街的商人,南边住的是白家,他们祖辈是中医世家。

所谓三级跳是指,大街的地面比胡同高,胡同的地面比院子高,院子的地面比屋内高,因为这种特殊的地形,造成三级跳的局面,致使一下大雨,大街的水往胡同里面灌,胡同里的积水向院子里灌,院子里的雨水往屋里流。

  



因为一下大雨,院子里屋里就会积水。院子里的邻居,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做好防范措施。王奶奶家,给建国道麻袋公司缝麻袋,她家就把淘汰下来的破旧麻袋拿出来,给全院各家使用,王三大爷单位有沙子,就用手推车运来几车沙子,然后,全员的男人,不分老少,一起奋斗,把沙子放在麻袋里,做成沙袋,堆放在各家门槛前,防止雨水进到屋内。

  



有句话叫,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句话,在22号院不起作用。尤其是大水漫过沙袋,进入各家时,全院都会动员起来,操起盆盆罐罐等各种器皿,一起从屋里往外淘水。老太太最感叹的就是,一到下雨天,22大院就形成空前的团结,和谐向前的其乐融融场面。

最让老太太难忘的,北房的李奶奶,与南方的傻伯伯家不和,,尽管在一个院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你看见我就好像看到一座大山,一闪身错过去了,我看见你就像看见一条河流,一抬脚迈过去,就这样有几年的时间互相不过话,没交流。707月来了一场大雨,胡同里、院里、屋里全是水,傻伯伯上班去了,家里只有王爷王奶奶,被水困住,李奶奶的儿子(从小腿就有残疾),全然忘记了两家的不睦,大步跨进傻伯伯家里,拖着不便的身体,帮王爷王奶奶往外淘水,感动得王爷王奶奶泣涕涟涟。


  

  



雨过天晴以后,大家自发的组织了一次聚餐,武家买来了几个西瓜,傻伯伯打来了好多散装啤酒,各家都贡献一碟家常菜。全院九家,连大带小50来口人,热热闹闹吃了一次大餐。

自此以后,全院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老太太赞叹,如果没那场大雨,也就没那次聚餐,也就没机会体现大院互助互惠的情谊。

老太太就是不识字,否则一定会脱口而出“善莫大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