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俊树的清湖梦

 风行阁影像 2021-08-11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20-01-17 09:02

  吴拯修

  我父亲是南下徽商,我母亲是江山人,我出生于清湖,自幼在清湖长大,可以算是个清湖人。我知道,清湖曾经是个有点名气的繁华码头,有着种种传说,是谓“清湖码头传说”。

  现在,清湖人柴俊树写了一本关于清湖的书,就叫《清湖码头传说》。我这个清湖人当然希望先睹为快。清湖这么个小地方,能写50万字吗?写点什么呢?连猫都有好奇心,何况是人。我很好奇。

  我看着看着,开始感觉不得了。

  话说这柴俊树退休以后,时而与一些老人晒晒太阳,时而到超市里与人杀几盘象棋,在家里休着休着,就在街头巷尾听了一肚子两大腿关于清湖码头的故事,什么皇帝外甥摸印摸到清湖做官啊,石达开的长毛兵过清湖啊,小江郎雷公斩妖狐,武则天是小清湖观音堂饭店的癞头娜妮啊……他不想让这些故事烂在肚子里,就想效法蒲松龄,写一本家乡的书,讲一讲清湖的“中国故事”。

  事情一旦上了心,柴俊树就开始痴迷,前武装部长不再舞刀弄枪,转而舞文弄墨。他原在部队报道组干过通讯员,后来又编过《清湖镇志》,是有文字根基的。他走街串巷,探亲访友,拜访长寿老人,进行抢救性发掘,查找历史资料,寻阅家谱乡志,踏走仙霞古道,边访边记,几年间,集腋成裘,积累了十几万字的素材。

  有了这些素材打底,柴俊树一发而不可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这些民间故事一一编织到长篇传说中,历时凡三年,于是《清湖码头传说》便横空出世。

  作者从传说中的黄巢刊山伐道开始,演绎仙霞古道故事。“忽一日,探子来报,大唐将兵,其势凶猛,尾追不舍。黄巢深感时势紧迫,一面令众将将所掠夺的金银财宝,卸重、就轻便于逃遁,不能带走的就地窖藏。一时间花园岗境内,到处都藏有黄巢窖。一面寻土人求访入闽通途,在当地土人指引下,经十日,始至仙霞山下……”不知道现在的花园岗人读了这个言之凿凿的传说,会不会在自己的院子里乱挖一气?

  风风雨雨几百年,一个小小的渔村,竟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集镇——清湖镇。

  一个个清湖码头传说就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被作者嵌入这个大背景。作者让他的人物挑着浦城担,一步一步从清湖挑到浦城的江山街,挑出了沿途的一个个民间故事,举凡五显岭、仙霞关、江郎山、老虎山、鸡公山……种种传说,在作者生花妙笔下无不活灵活现。

  对于清湖镇上当时的重要行业,公泰酱园,郑家大染坊,鲍氏盐仓,邵姓糖坊,造船坞,物流过塘行,旱天法师请龙等等说不尽的稀奇古怪故事,都有显系内行的细细描述,仿佛他的祖上,都从事过这些行当。

  作者用他的文字铺排了一幅当年的美丽画卷,还原了清湖码头历史现场。若有画家按照他的文字提点,将他的文字搬到画上,不啻是一幅两百年前江山版的“清明上河图”。其文字明白易懂,不故弄玄虚。毫无疑问,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是写不出这类细节繁伙的炎炎五十万字的。没有对家乡的十分热爱,也是写不好这样一本大书的。

  但是,传说不过是传说。

清湖码头的传说,代代流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资料图片

  几十年间,作者每天在家乡行走,街巷田陌间留下他眷恋的足迹。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繁华的清湖码头如今风光不再:河水干枯,航道废弃,古镇破败,市场式微……只剩下些许遗迹让人指点,凭吊唏嘘。

  正是衢江航道、兰江航道的重新开通、“五水共治”规划的全面实施,再度点燃了清湖人的希望。在光明的《尾声》中,柴俊树描画了一幅清湖古镇复兴的愿景,展示了一个清湖版的“中国梦”。

  柴俊树坚信,总有一天,清湖码头必将凤凰涅槃重塑辉煌!如果说,作家都以作品来展示自己,那么,柴俊树在书中展示的,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清湖码头传说》,在别人,是一部书;在柴俊树,是他跃动的心,脉动的血,他的精神寄托。

  它提升了作者自己的幸福指数,丰富了乡亲的文化生活。

  柴俊树和他的《清湖码头传说》,当得起一句话:清湖,真的是人杰地灵!相信读者读过这本书,会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本文为作者为《清湖码头传说》所写的序,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