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故事]儿时纳凉

 风行阁影像 2021-08-11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7-08-21 10:27

  梁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姐弟随父母下放在农村,那时乡村的老百姓生活艰苦,除了有线广播外,没有冰箱电视,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户外纳凉是人们度夏的唯一选择。

  夏日的傍晚,太阳刚落山,家家户户都忙着给屋前滚烫的泥地泼水,一是降温,二是减少地面灰尘的飞扬。等地面阴干,水分带走了热气,就忙碌着搬运躺椅、竹床、板凳、小餐桌。有的人家为了驱赶蚊虫,还会在不远处的上风口点燃一堆篝火,再覆盖一些刚割下的青草使之烟雾袅袅。

  夏日午后4点半一过,太阳还高挂在天空,奶奶便会早早地做晚饭。晚餐比较简单,一般将中餐剩余的锅巴烧成一锅稀稀的粥,或是熬上一锅大麦粥,再烙上几块蒜泥油饼。

  等到爸妈下班回来,这时晚饭也凉了,全家人团团围到小餐桌边,一边呼啦啦地喝稀粥,一边放松身心,享受太阳落山后大自然恩赐的徐徐凉风。收拾碗筷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丢下饭碗抢先洗澡,因为洗完澡就将步入我们的快乐时光。

  那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抓萤火虫,捉迷藏。累了,再躺到自家用门板临时搭建的凉床上,在奶奶芭蕉扇的摇曳下,仰望天空,看星星眨巴眨巴眼睛,看牛郎星、织女星和北斗星的变化,父亲还会给我们讲《掩耳盗铃》《盲人摸象》等成语故事。

  那个年代,书籍匮乏,连小人书都难得一见,所以晚上能够一边纳凉,一边听故事、猜谜语,是一天中最开心的事。

  母亲在每年的夏季到来之际,都会为我们添置一把崭新的芭蕉扇,晚上纳凉,她会时不时地提醒我们拍打拍打身子,驱赶蚊子。记得我使用的一把芭蕉扇上,除了写上自己的姓名外,还端端正正写过一首扇子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扇过七八月,藏在我家中。后来,为了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扇子歌的内容又进行了改编: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谁要跟我借,我就学雷锋。

  现在,每到夏天,全家人都待在凉爽的房间里,读书、看电视、上网,儿时纳凉的场景成了难忘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