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中国考古学百年献礼:央视特制小众纪录片,揭开考古最真实的一面

 历史探奇 2021-08-11

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

(ID:erduolidebowuguan)

作者:朵朵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玉璧......仿佛一夜之间,三星堆遗迹成了网红之地,被人们津津乐道。

看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有人戏称考古就是“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挖出什么,但又知道必然会挖出点什么。

也因为此,很多人对考古这个职业抱有很多浪漫的幻想,其实,这只是考古人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考古,很“土”很寂寥。

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考古人,也为了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央视拍了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考古类纪录片——《发掘记》,为我们揭开考古人的“神秘面纱”。

图片

目前在豆瓣上不到100人看过,但90%的人都给出了满分。

图片

与“浪漫”无关,却与“惊喜”同行

在大家的眼里,历史遗迹一直散发着神秘的光环。

考古人则如同拥有哆啦a梦的任意门,可以穿越时空,打破光环,把遥远的历史带到我们面前,不管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是令人惊叹的艺术造诣,都在考古人的探究中,变得生动起来。

然而,聚光灯的后面,考古人的工作无半点“浪漫”可言,他们可能需要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啃馒头,可能会因为连续工作而患上“职业病”,还可能因为习惯与古人对话,而对社交产生恐惧。

图片

纪录片《发掘记》则为我们真实呈现了“挖宝”的过程,并把拍摄的重点放在人的身上:

五集纪录片分别呈现出五个考古队,有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有献身考古几十年的资深考古人,还有特别召集的水下考古者。

他们在不同的考古点,书写着不同故事。

如第一集《奔向田野》,讲述的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田野考古是他们的必修课,在这个新石器时代平粮台遗址,他们要在四个月的实习中完成一系列考古流程。

而这次实习,则是这些学生事业的十字路口。真正走进考古现场后,选择就此开始。在这一集中,我们会感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图片

第五集《永不沉没》中,则是讲述中日甲午战争定远舰遗址,这一次的考古需要水上作业,加上定远舰在自爆后又遭遇日军的二度破坏,考古工作难度很大,所以,这支考古队的考古人,来自五湖四海,聚在一起,只为去水底,触摸历史。

在这一集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考古人的辛苦,透过屏幕,还能深切感受到来自民族与家国的悲怆与骄傲。此前从未想过,会被考古纪录片打动到落泪。

图片

考古人如同闯关者,总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如先驱者,去探索和历史对话的方式。

这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情怀!

《发掘记》的独特之处不止于此,它还把镜头投向了遗址附近的村民身上,因为文化的熏陶,村民对遗址的意识也很有深度:

“考古就是考古代人生活的足迹呗。”

图片

他们中,有人成为考古队的技工,直接参与考古,有人则成为考古队的“后勤部队”,为考古人提供生活的保障。

这便是“公众考古”:考古人从来不是所有者,他们更是看守者。

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便能为人类积累越多的知识。

图片

在纪录片《发掘记》中,不仅拍摄的对象与众不同,连名字也一语双关:

在中国,春、夏、秋是考古工作主要开展的时期,考古人把这段可以持续工作的时间称之为“发掘季”。

伴随“发掘季”拍摄出来的纪录片,便被称为《发掘记》。为了让观众更能理解考古的内容,纪录片还配合一系列动画,为大家解惑。

图片

在动画的演示下,考古的价值也很直观地表达出来了。

图片

热爱,把理想装进现实里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谷煜农说:

“张海老师在课上的时候,会跟我们说要有敬畏之心,但是等到了田野会发现,有敬畏之心,也不一定能够挖好。”

图片

第一集中,谷煜农和李瞳岳在整个实习期,都处于合作的状态,两个人加一起的“发掘地盘”不小,但并没有找到什么东西。

然而,经历了发掘过程中的“心跳起伏”,他们发掘到了考古的另一面,不仅收获了友谊,还相约一起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决定真正走向考古的道路。

图片

考古就是如此,半点将就不得,真正到过考古现场,见识过它的“真面目”后,有人会选择告别考古,有人则会为考古奉献终身。

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当考古人遇到被古代盗墓者破坏过的遗址时,会遗憾万分。

图片

在第二集中,当考古队发现古代遗留下来的盗洞时,心情低到了谷底,但他们还是反复确认,再次勘察,最终排除盗洞,大家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喜色溢于言表,领队更是喜不自胜地连说“好、很好”。

若非真正的热爱,心情又岂能如此跟着发掘乘坐“过山车”?

图片

从事考古36年的田建文对考古便有着极致的热爱,每年的发掘季,腿脚不便的他都会频繁奔波于家和工作的地方。

“我再三给你们讲这个考古啊,能不挖就不挖,迫不得已才挖了。”

在田建文的眼里,考古是为了保护,是为了更大程度地了解历史,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无节制地去挖。

田建文的妻子说起田建文对考古的热爱,则是心疼难掩,原来田建文曾出车祸,还动了手术,但休息不到二十天,他便着急去工地,最终给身体留下了后遗症。

图片

听着妻子说这段艰难的往事,田建文仿佛陷入回忆,回过神却又笑着说:“那个时候,损坏了我好几双鞋。”

一个人在有限生命,可以找到热爱且可以为之付出的事物,是多么幸运,这样的人,一生都能忠于自我。

从事考古的人,便是如此幸运的人,他们虽然身处一隅,心中却有星辰,就如田建文在诗作中所说:

“是披衣露滋的昧旦,是众里寻她的夜晚,小隐于市大隐于心,我有个宁静的空间。”

更更幸运的,是爱情和热爱的事业撞个满怀,得出“阿房宫没有被火焚烧过”结论的李毓芳在对栎阳城进行考古的时候,遇到考古人刘庆柱,两人成了考古界著名的夫妻。

而这样的幸福还在传递,在纪录片中,栎阳城考古中,又出现了一对90后情侣,他们互称对方是自己的动力,这样积极向上的感情,才是值得称颂的。

图片

考古人,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发掘记》,我们直面考古者,真实的发掘过程,让网友们感叹万分:

图片

这就是考古!枯燥,寂寥,同时又充满惊喜和成就感。

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是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而考古人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图片

但考古之路,还需要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能耐住寂寞。因为考古人要去的地方,从来无关繁华,哪里资源丰富,他们就会踏上哪里的路。

二是需要博学。考古的过程,需要很多知识,如几何、建筑、生物、绘画等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整个考古的流程。

在这部纪录片中,这些都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些曾被忽略的文物出土的过程,虽然枯燥,却又令人期待。

甚至还有机会推翻曾有的历史结论,这是属于考古人独有的“惊喜”:

“历史就是这样,结论会被很多人猜中,说过好几遍,重要的并不是那个观点,而是论证观点的过程。”

图片

与其说考古是拆盲盒,不如说考古是架桥梁,考古人把自己一生中美好的时光,献给这份事业,为现代和历史,搭建起可以对视的桥梁,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