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想用中铺换我的下铺给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伤,家长让我赔钱

 歆迪 2021-08-12

昨天看到一个网友的故事,让人无语,下面是网友的讲述。

昨天,我乘卧铺火车从长沙返回沈阳,火车刚行驶几站,一对夫妻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上了火车,他们是2个上铺、1个中铺。还没坐定,女家长便想用中铺换我的下铺给她儿子。

“不好意思,我不太方便。”我膝盖手术没多久,吃不了力,爬梯子很费劲。

“你看,你挺大个老爷们,就让让孩子呗。”女家长见我拒绝,态度顿时特别不好,说话酸声酸语的。

“你挺大个老爷们,就让让孩子呗。”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男孩就学他妈妈的话,又对我说了一遍。

“您再问问别人吧。”我有点不高兴,挺大个老爷们怎么了?

“咱们都是这一间卧铺的,找别人换,孩子离的太远我也不放心啊。”说着,女家长瞅了瞅躺我对面下铺的大汉,仍旧要求我给他换。

“我不方便换。”我仍旧拒绝。

女家长又开始说话酸声酸语的,说“和小孩抢位置”什么的,收拾东西也摔摔打打的。我也没搭理她。晚上,还没等熄灯,孩子睡着后竟从栏杆上翻了下来,摔倒了地上!

孩子可能摔伤了胳膊,一直在哭。男家长一直在安抚孩子,问列车员能不能提前下车,女家长竟直接拉住我,让我陪他们下车,还说让我赔钱?!

凭什么?我就纳闷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要是和我儿子换了,他至于摔这样嘛……”骂骂咧咧的说个没完,随即竟报警了。

这家长行为真让人无法理解,别人凭什么让着你?这样的家长,真的能教出好的孩子吗?

这样家长教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1、把一切看成应理所应当

孩子在这样家庭中长大,什么都希望别人让着自己。一次公交车上遇到一对母子,她们上车后,发现没有座位,男孩就开始嚷嚷着要坐,可惜没有人给她们让座,孩子说“他们为什么不给我让座?”,虽然是一个小孩子说出来的,但这样没礼貌的话,还是让人不舒服。

然而小男孩的妈妈并没有制止孩子,而是默默看着大家,估计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家长一直将好心人士让座,理所当然地接受这样承让,让孩子也习惯了。

我想孩子第一次乘公交,看到没有座位的人都站着,他并没有感到委屈,直到每次坐公交,都有人让座,他才意识到,自己是要被人照顾的。时间长了,孩子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一次没有给让就不适应了。

在家庭教育上,如果小孩习惯有人帮忙整理房间,或有人洗碗,习惯了别人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要求,慢慢这一切就会变成理所当然。

当获取成为了一种常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理所当然,明明是自己在索取,别人在付出,却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

2、孩子会养成逃避,不愿承担责任的性格

这样家庭的孩子还可能学会一个道理,出事先逃避,想方设法推卸给别人自己就可以相安无事了。自私正是慢慢从这些让别人对其负责的理所当然的态度中慢慢养成的。自私的人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们考虑问题,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而不愿为别人着想。这种缺乏担当的利己主义,是孩子走向社会和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父母自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不逃避有担当的好榜样,这才是好的教育。

3、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同意,首先要分析考虑,孩子诉求的合理性,再做决定。如果父母一味的顺从,让孩子对这些关爱逐渐麻木,对别人的礼让或帮忙也视为应当,变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

因此,父母要合理满足孩子,不要让孩子有习惯性的索取意识。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一定要教孩子说“谢谢”,告诉孩子别人没有义务帮助你,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予以回报。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培养感恩之心会让成年人和孩子都更快乐,生活更满足。

4、影响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孩子还没有行为能力时,抚养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照顾,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孩子行为选择的规律,遇到困难,孩子首先会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了才会求助,没等孩子求助,就去无条件照顾,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渐渐消失。

孩子愿意尝试探索自己能做的事情到底有多少时,家长的阻止和不鼓励都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儿童时期,正是孩子发展是非观念的时期,学习接受和付出爱,也是培养其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时期。利他行为,不但有助于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日后亦能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