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风口”中长大的新城

 马帮图书馆 2021-08-12

新疆行

(5)

阿拉山口市是一座新城,我们今天就要去的地方

从博乐乘车出发几十公里的路程,出了博乐市走在通往阿拉山口的快速路,隔着车窗远远就看到了泛着银光的艾比湖。

“这湖水远看咋是银色的?”

“那是咸水湖”

“这戈壁滩上水的蒸发量那么的不会已成盐碱湖了?”

“不会它有雪水和博尔塔拉河等几股水源注入不会干涸的”冯主任解答着我的疑问。

一座崭新的城矗立在眼前。

一带一路实施为阿拉山口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这里曾经是交通的末端,如今变成了改革开放前沿。”

车开进入市区只见宽阔的道路两旁绿荫成排,精美的建筑物下打扮入时的人们往来穿梭,阳光下,河水旁,高楼林立的阿拉山口市俨然一座江南小城,曾经传说“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的地方此时看来与“荒凉的戈壁滩”几个字根本搭不上边了。

雄伟的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一个喇叭状的空旷地带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延伸,阿拉山口市就坐落于此。

从当年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现在已经转身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航空为一体,全国最年轻也是最繁忙的陆路口岸城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1249平方公里,辖一镇一个街道,生活着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25个民族,总人口2万人。

来到这里走到国门前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风特别强劲,一开车门一股狂风刮来差点把我掀回车厢!领教了啥叫风的力量。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

美丽热情的宣传部周宇副部长来到我们面前,骄傲的向我们介绍着这座新兴的城市:

她“1997年,我从大学毕业就到这里工作了,2012年一建城就服务于现在的工作了,在这曾被誉为“戈壁风谷”的地方,如今不再是苍茫的不毛荒滩,你们知道在这里种活一颗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当年为移养一棵树我们有多难!

但多少年过去了荒滩变成了绿洲,成了中国面向欧亚大陆开放的前沿门户,党中央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计划正把这里变成一条“黄金通道。

我生长在这里,算来该是疆三代了,爷爷是五十年代第一批援疆的建设者,父母在江南出生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疆三代,我爱这个地方。”

交谈中她告诉我,她的祖籍在靖江,但她从来都没有去过那里,我看着这个富有江南情节的女孩子,眉眼肤色间,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

夫人说美女:阿拉山口风这么大,你风里来风里长的咋会没被风吹黑呀?

她诙谐的说:阿拉山口的风,养人呐。

短短几天的新疆之行我所能接触到的各级公务员中许多都是随从父母从内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来到新疆工作生活的。老一代援疆人带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具有理想与献身精神,到疆二代、疆三代就已经把根都扎在这块热土之中了,无论是哪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来新疆工作的人普遍都是奉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一代边疆建设者,我从心里敬佩他们。

仰望高大的国门让我心里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一趟趟西去的列车满载着各种商品,奔赴欧洲的各个口岸,一趟趟西来的油罐车从我的眼前源源不断奔向内陆……

在国门展览馆中我概括的了解了这座口岸城市的今昔。一位戍边老兵的故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名叫吴光胜,最巧的是他也是扬州人,1962年他带着17名官兵,一张图纸、一口锅在风沙漫天的阿拉山口开始了,戍边生涯,从此结束了阿拉山口地区有边无防的历史。

作为第一代艰苦戍边的先行者,开拓者吴光胜在这里工作到退休,直到他去世前他都记挂着边防的变化,死后还将骨灰洒在阿拉山口的边防线上,“我要和战友们一起永远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这是他的遗言。

新疆正是在这样一代代拓荒者艰苦奋斗的努力之下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们来到了市中心的文体中心,这是新近为市民免费开放的集文化馆、体育、建身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于一身的综合设施。

周宇告诉我:阿拉山口一年四季风太大,冬季天寒地冻,市民们无法在室外进行体育健身,为此建造了这样的设施,供劳动工作了一天的百姓能有时间在这里进行文化体育活动,徒步、跑步、跳广场舞……

楼上是美术馆我们一行参观了阿拉山口首届书法展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不到二十年这片戈壁荒滩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在疆二代、疆三代建设者的手中骄傲的屹立起一座丰碑,这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应该是一个传奇!在美术馆的创作室我为书法展览题写了:《丝路新城》四个字以示庆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