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为学的两种歧途

 昵称503199 2021-08-13

传统文化发微

发布时间: 18-10-2118:47名师,文化领域创作者

唐朝时,禅宗百丈禅师在禅堂讲法,常常有一位老人随众听法。一天,禅师讲法完毕,众人都离开,唯独老人一直站着不走。禅师问其缘故,老人说:“我于500年前在此山修行,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来生变成狐狸,已经500年。今天请和尚代为转语。”禅师说:“你尽管问。”老人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说:“我已脱野狐身,请禅师明日在后山找到我的尸身,依照圆寂僧人的礼节焚烧。”第二天众人果然在后山找到一只已死的大狐狸,这就是禅宗野狐禅的来历。野狐禅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意在教育学人既要读佛经开智慧,又要努力修行,实际见地为准。

野狐禅

为学有两种歧途都算是野狐禅,只是成因不同而结果一致,读书人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免得落入因果害人害己,

一、浮华之风。《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个人不努力实践圣贤的训诫,只是求知以博取名位,就会形成浮华的风气,平日里卖弄学识,做文字游戏,戏谑他人,这种人是靠不住的,所谓“文人无行”便是如此。浮华之风在做人上就是举止轻佻,风流多情,巧言善辩而不肯负责任;在做事上就是眼高手低,说得好做不到,到头来一事无成。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只会学习知识,应对考试,出来做事连基本的修养都没有,还自以为是,把不懂礼数当成是人格平等,把举止乖张当成是特立独行,其实这就是浮华作风,最终只能是自作自受。

学文

二、愚昧真理。《弟子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不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学问,只凭自己的见解去做,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种人最大的毛病在于固执己见,不肯接受,也不肯相信别人的见解,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有道理,动不动就批评别人,这就是愚昧。

现在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市场经济主张自由竞争,崇尚金钱财富,能赚大钱就是成功,赚钱以后就以自己的经历来解读人生,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引导别人,否认踏踏实实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大肆宣扬赚快钱,时代已变一切要推倒重来,这就是“毁三观”。本质上说,时代之变,变的只是形式,本质是不变的,千万别被洗脑。

力行

求学虽说要一心向学,孜孜以求,但各中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只一心读书,未必人品就高。古人云:“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就是对此痛下针砭。反过来抱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不肯读书,只是以己度人,以己度事,往往执念太深,剑走偏锋,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辈学人不仅要坐而论道,要在起而能行,既要学文,又要力行,以文去力行之贡高我慢,以力行去学文之浮华轻佻,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