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直宣扬孝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悌是弟弟对兄长的爱,那么父母对子女的爱呢?兄长对弟弟的爱呢?为什么只强调单方面的爱呢? 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自发内心的,无私的,没有任何条件,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情感,同样,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就是说兄长、嫂嫂对弟弟、叔子的情感也如同父母一般,尽心尽力照顾,这都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教化,所以才对应地提出为人子、为人弟对父母、兄长的孝顺与敬爱。 兄弟之间怎么相处呢?与孝顺有关吗? 《弟子规》提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在古人看来,兄道以友爱为要,弟道以恭敬为要,这就是兄弟之道。“友”最早的意思就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也可以理解为兄弟同心同德,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恭”指的是从心里恭敬,敬爱兄长,兄弟之间能够相互友爱、敬爱,父母见了自然欣慰,这就是孝顺。如果兄弟俩各自有成就,也很孝顺父母,但是兄弟之间经常闹别扭,父母见了心里很难过,这不仅有愧于兄弟之道,对父母也是不孝顺。 有人说“兄道友,弟道恭”,如果兄长不能友爱弟弟,弟弟也就不必敬爱兄长,二者互相为前提,这才是平等。 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从语法上讲,“君则敬,臣则忠”,“则”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的条件,但是“兄道友,弟道恭”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是并列结构,也就是同时对二者的要求。从情感上讲,兄弟之情血浓于水,这是自然的情感,不需要条件。如果弟弟不敬爱兄长,兄长要更加对弟弟好,用爱心将他感化过来,这样才无愧于兄弟之道,反之亦然。自古兄弟反目,岂是单方面的过错?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批评。 兄弟之道,从心而发并无技巧,能够以兄弟之道要求自己,并将这种心理扩大开来,运用到社会中,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以弟道恭敬对待,对于比自己年幼的可以兄道友爱对待,自然的赢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弟子规综合+九点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