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维中国通史」第二十三讲:西汉的“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零壹贰012 2021-08-13

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下西汉的“七国之乱”,也就是西汉初期的分封制度问题。

西汉在建国初期,在部分地区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主要是汉高祖刘邦先是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就是战功卓著的功臣,像彭越、韩信、韩王信、张敖、卢绾等七人。

但是,分封这些异姓王其实是权宜之计

很多诸侯王地域广阔,拥兵自重,刘邦担心在他死后,后嗣子孙难以驾驭他们,就开始剥夺他们的权力,最后后来要么被杀被贬。

刘邦在此之后,开始改封同姓王,共九个。这些同姓王中,齐王刘肥、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等都是刘邦儿子,总共七位,还有两位是刘邦的兄弟和侄子。

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防止皇室内乱,有同宗的诸侯王可以拱卫,而异姓的功臣则是封侯,由这些王、侯一起来保证刘氏天下不被外姓或者权臣所取代。

刘邦的这种分封和周王朝分封的目的比较相似,只是更为集权而已。

周朝分封七十一个国,有五十三个,而汉高祖分封了九个诸侯国,都是同姓子侄。

但是刘邦的分封从一开始就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一,所封土地远比周朝广阔,诸侯国权势会比较强大;

其二,周朝的分封是建立在严密的周朝礼制基础上的,但是秦朝灭掉了周朝礼制,汉朝建立后礼制消失殆尽,懂周朝礼制的更是几乎没有,所以诸侯国容易放纵枉法;

其三,分封了几代之后,就是对于皇帝来说,外戚作为自己的母亲与舅父这一支,肯定更为亲密,容易引发诸侯王与外戚之间的矛盾。

但是,汉朝的分封又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着接近三分之一的郡县与土地,这点比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面积要大。

「四维中国通史」第二十三讲:西汉的“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西汉初期的分封,从中可以看出东南一带被各诸侯国所控制

后来的历史学家把西汉初期的这种制度称为“郡国并行制”,就是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和诸侯国控制的郡县同时并存的。

上面的这几个问题,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一一暴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诸侯国面临强势的吕后的压力问题,汉高祖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即位。

刘盈姓格柔善,被他母亲吕雉所操控大权,而吕后是个非常强势人物,她意识到自己儿子仁弱,恐怕日后难以驾驭他的兄弟,并且为了专权需要,开始任命吕氏宗亲,打压刘氏。

用外戚来打压诸侯王和勋贵,吕雉作为了开头,后世还会经常遇到。皇帝喜欢用宦官或者外戚来打压朝臣。

结果,刘邦的四个儿子都被吕雉直接或间接害死。刘邦的长子刘肥竭力讨好吕后,才躲过一劫,但是仍然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就病死了。

刘邦后来分封的九个同姓诸侯王,大多不得善终

唯有代王刘恒隐忍,加上母亲薄姬出身寒微,家族并无势力背景,吕雉暂且放过。

与此相反的是,吕雉打破了刘邦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誓言,封吕氏为王。

吕后为代表的外戚干政手段引来了诸侯王与功臣的强力反弹,最终,吕雉死后以刘章、刘兴居为代表的刘氏宗亲和周勃、陈平等功臣勋贵联合起来,将吕氏族灭。

而后来的刘氏宗亲和功臣担心再次外戚专权,就立母亲家族没有背景的代王刘恒成为了汉文帝。

「四维中国通史」第二十三讲:西汉的“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薄昭的影视形象,因为吕氏的阴影,薄昭作为外戚受到勋贵和宗室猜忌,地位不稳的汉文帝处死他实在是无奈之

汉文帝即位之后,地位并不算稳固,受到宗亲和功臣的强大压力。最典型的就是汉文帝将并无严重过错的舅舅薄昭赐死,薄昭作为外戚的象征,引来了宗亲和功臣的不满,就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所以,诸侯王和功臣后代面临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来自君主的集权。

即位的汉文帝显然不愿意成为政治上的傀儡,对于军功集团来说,他不可能直接清除,那只能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

军功集团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第一代的时候会因为共同的出生入死经历而牢固地绑定在了一起,但是第二代就不具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并且号召力与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弱,他们的利益往往会因为受到皇帝的干涉而出现分歧。

在西汉初期一直到汉惠帝的时候,军功集团基本垄断了丞相的职位,可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只有一半的军功集团担任丞相。

一旦军功集团与诸侯王并不能形成一致的联盟,那么皇权力量就会逐渐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其实很难有大的作为。

汉文帝因为出身寒微,并不太受诸侯国的重视,更多是功臣集团的努力结果。

汉文帝即位后,东牟侯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发动了叛乱,但是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

汉文帝随后接受了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主张,将去世的诸侯王进一步分封,分给诸侯王的儿子们,这样封国就变得越来越小。

但是,深谋远虑的贾谊在梁怀王去世之后,建议将梁国改封给汉文帝的嫡次子刘武,这个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梁国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属于古代的交通要带,从而能够有效地遏制住诸侯国的叛乱。贾谊的削藩建议虽然得到汉文帝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下去。

但是贾谊因为年轻并且提升过快,很快受到军功集团的排挤,最终抑郁而终。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汉景帝即位之后随着军功集团逐渐退场,自身权力加强,皇帝自然希望进一步希望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这时候大臣晁错建议以各种理由来找诸侯国的过错,从而直接削掉一些诸侯国的郡县,并入中央的控制范围。

晁错的建议显然是过于理想化,这种直接的手段肯定会招来诸侯国的反抗,但是也看得出来西汉初期的制度是非常的不健全,因为中央政府很多削掉诸侯国的郡县其实很多理由并不充分了。

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由吴王、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济南王等七个国家发动了叛乱,以吴王、楚王、赵王最为积极。

吴王因为盛产盐铁,并且可以自己铸币,所以非常富有,并且汉景帝曾经失手杀死了吴王儿子,所以一心谋反。

楚王因为行为放纵,赵王因为过错,都受到汉景帝惩处。而剩下的几个王是齐王分封出去的,因为齐王在平定吕氏家族时候出力最大,但是并没多大的封赏,一心心中怨恨,而齐国因为富饶,故而兵强马壮。

从造反的这几个国家来看,基本上都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并且因为资源丰富,兵力强盛,都因为各种事情受到中央政府的打压,对朝廷不满。

但是这些诸侯国造反并没有非常正当的理由,而且因为富足,民众并不太乐于叛乱,也并无军功集团的支持,所以他们造反的失败是必然的。

「四维中国通史」第二十三讲:西汉的“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梁王刘武在“七国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也是个文学家,是司马相如等人金主

再加上梁王刘武的抵制,短短三个月之内,“七国之乱”就被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的汉景帝开始进一步打击诸侯王,原先给各个诸侯国任命的官吏有“太傅”、“丞相”,而今二千石的官员,如内史、中尉、御史等也都由朝廷委派。

同时朝廷也以各种借口削弱或者废除诸侯国例如献祭的“酌金”的分量或者成色不足、侵占宗庙、行为放纵不法。

在中央上,随着军功集团的逐渐退场,汉景帝使用大量自己的亲信和外戚来控制朝局,进一步稳定了政权。

而这些诸侯王在朝廷猜忌与压力之下,大多抑郁不得志,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各种罪责的牵连,直接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朝廷派来的官员,自己往往沉溺于酒色之中。

并且汉代初期并无严格礼制,整个诸侯国都处于奢靡、放纵与淫乱的生活风气当中。

这些问题使得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一方面独尊儒术、建立礼制来约束他们,另外一方面又加快了集权的步伐。

最终到了汉武帝时候,诸侯国的问题彻底被消除了,但是又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那就是地方性豪强力量的诞生,后面我都会细细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