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金莲的位置

 寻玄叩释 2021-08-13


        若依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在门前拿着叉竿叉取帘子时,一时没有拿稳叉竿,叉竿“滑将倒去”打着了西门庆的头巾。

         在《金瓶梅》里,作者又加了一阵风,说是“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

        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地面上站着。

        但是,在影视作品中,潘金莲都让导演请到了楼上。那竿子,也变成了撑窗户的用具。

        难道是,对西门庆进行空中垂直打击戏码更足些?

         
        潘金莲为什么要拿叉竿叉那帘子?在小说中,每次武大郎下午收工回来之前,潘金莲都要收帘子。啥时候挂出去的?倒是并不多交待。推测起来,这帘子应该是白天挂出,晚上收回。

        帘子是武大郎家门上常挂之物,并不单单是为潘金莲西门庆邂逅而设计。

        比如,武大郎武松兄弟俩在阳谷县街上相认之后,大郎兴冲冲地带弟弟来认家门,小说这样写:“转过两个湾,来到一个茶坊间壁,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

         再比如,武松嘱咐哥哥:“……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

        武松走后,大郎忍受着潘金莲的辱骂,按照弟弟的嘱咐,每日只做一半的炊饼出去卖,未晚便归,“一脚歇了担儿,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

        又比如,武松出差回来,去看哥哥,小说这样写:“且说武松到门前,揭起帘子,探身入来,见了灵床子,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七个字……”

        这帘子,不可或缺,不然,潘金莲怎能因叉取帘子而惊艳西门庆?但又是家常物件,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在这挂帘子上不期而遇。

        那么,为什么影视导演把潘金莲弄到了楼上呢?

        还有,王婆的茶坊在小说里是在武大郎家隔壁,两家有后门可通;而在影视里一般都喜欢被安排在武大郎家对面,这便有点变幽会为宣淫之疑。


        我不惮以最善的美意来推测导演。这都是为了观众,让观众能看得更清晰。摄影机来代替观众的眼睛,(有时候也代替剧中人物的眼睛,)不给它找个能够最清楚地观看人物动作的位置和角度,怎么行?

         也挺有意思,小说里,不管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帘子都是有的。但在影视剧里,导演跟串通好了似的,又都把武大郎家的帘子没收了去。

        既然潘金莲上了楼,不必以叉取帘子来偶遇西门庆,少个帘子多少也可以给投资老板省几个钱吧。

        潘金莲在楼上,方便摄影机的摆放,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有个落差,两个人在摄影机里清清楚楚,谁也遮不住谁。


        但在楼下也有在楼下的好处,西门庆是可以看到潘金莲的全貌的,不独看脸,身材也映入眼帘。在楼下看上去,只能见潘金莲的脸,身子绝对看不全。

        要知道,她的身子也是极有魅力的,武松第一次见到嫂嫂时候,那一双无邪的眼睛看到,她身子是“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

        想想,是让西门庆看到她全身好,还是不足半身好?

        只看到脸蛋就神魂颠倒,是不是略显草率?是不是对小蛮腰与大长腿的极端不尊重?

        当然,观众是了解潘金莲的身材的,已经替西门庆看了。观众对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的积极参与已经达到了可以忽略西门庆审美草率的地步了。

        看小说和看电视真是大异其趣。看小说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潘金莲,看电视是一千个观众面对着同一个演员。

         【水浒笔记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