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市松山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综述(一)

 捉光凑影 2021-08-13

赤峰市松山区(前身为赤峰县,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的中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2°01’-42°43’,东经117°47’-119°39’。东西最长152.5公里,南北最宽77公里。东与本市敖汉旗相望,西与河北省围场县毗邻,南与本市喀喇沁旗、元宝山区、红山区接壤,北与本市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相连。

图片

赤峰市松山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的革命老区。其行政区域经新中国成立后几次调整,现全区总面积5618平方公里,辖9个镇、5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244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委会。其中革命老区乡镇10个,革命老区村159个。全区常住人口70万。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松山革命老区人民与全国各地老区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使全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区人民正在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阔步前进。

                           

赤峰市松山区属中国北方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燕山北麓七老图山地北段,西辽河水系上游,科尔沁沙地西南缘。区内陆型西高东低,山、丘、川相间,海拔西部最高处为2067米,东部最低处为436米。气候特点为:季风多,降水少,日照足,蒸发强,寒暑变化激烈,干湿周期明显。年平均气温7.8度;年平均降雨量370毫米,无霜期110-14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64.5小时。

图片赤峰松山广场

区境内有英金河、羊肠子河、昭苏河、阴河、锡泊河、西路嘎河、半支箭河、老哈河等8条河流,年径流量26797万立方米。各河流之水最终都经老哈河汇入西辽河。全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5190.72万立方米。

全区总土地面积842.7万亩。其中山地、低山丘陵地、河谷平川地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9.8%、52.8%、17.4%。在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中,耕地270.81万亩,林地281万亩。

区境内由于地貌和气候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野生动物现有6纲39目3000余种;野生植物有孢子植物亚界5门和种子植物亚界2门2000余种。

区境内陆质复杂,矿产相对丰富。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铜、锌、铅、钼、铁、锰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玄武岩、萤石、硅石、沸石、珍珠岩、膨润土等;能源矿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其中金、银、铜、煤、天然气已实现规模开采。

赤峰市松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的重点地带,是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的最初发现地与命名地。至2020年末,全区已确定历史文化遗址4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在诸多文化遗存中,境内的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夏家店下、上层文化遗址,水地燕长城遗址,猴头沟辽代官窑草原瓷都遗址等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图片夏家店遗址

                        二

早在八千年前,赤峰市松山区境内就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到距今4300多年前的早商时期,这里已进入到城邦奴隶制的社会形态。

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率兵北伐,击破东胡,为巩固北方疆域,始筑长城,并设郡管理。今松山区境属燕国右北平郡。

西汉初期为匈奴左地,中后期为乌桓住地。属汉右北平郡管辖。

三国两晋时期,属鲜卑。南北朝时期属库莫奚。

隋唐时期为契丹地,公元648年(<简称648年,下同>,唐贞观二十二年)唐朝设羁糜管理契丹的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区境分属之。

辽王朝建国后,属辽中京大定府辖地。1013年(辽开泰二年),在今松山区境内首置松山县,开泰中期又置松山州,领松山县,治所均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城子村。

1143年(金皇统三年),废松山州,存松山县。1204年(金泰和四年),复置松山州,松山县属之。

1262年(元中统三年),改松山州为松州。1265年(至元二年),松山县并入松州。

明初,今松山区境大部分为明全宁卫属地,南境为大宁卫属地。1403年后(永乐年间)属乌良哈三卫之朵颜卫。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蒙古察哈尔部东迁,悉并朵颜等三卫之地,这里成为成吉思汗三弟谔楚因后裔的领地,称翁牛特部。

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政府在归附的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将归附的翁牛特部分置为左右翼二旗,今松山区全境并以外一部分地方为翁牛特右翼旗。此后,随着汉人向蒙地大量涌入,又在蒙旗地域实行蒙汉分制,于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以翁牛特右翼旗为中心地置赤峰县。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将赤峰县升为赤峰直隶州。

1913年,中华民国改赤峰直隶州为赤峰县。归热河特别行政区(1928年后改为热河省)管辖。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赤峰,赤峰县被纳入由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伪满州国版图。

1940年,伪满州国撤销赤峰县,将旗县合并,称翁牛特右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赤峰地区解放,伪翁牛特右旗被取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赤峰市和赤峰县政府同时设立。赤峰市管辖城区,赤峰县管辖农村,均隶属热河省。

1946年1月,在赤峰县域内,组建由共产党领导的翁牛特右旗政府,实行蒙汉分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图片柴胡栏子遭遇战22名(其中一名带路农民)牺牲烈士群雕像

国共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10月进占赤峰。赤峰县和翁牛特右旗党政军机关转入农村,与国民党开展争夺与保卫解放区的游击战争。1947年6月,驻赤峰国民党军队战败溃逃,赤峰第二次解放。在此期间,赤峰县国共两党政权同时存在。

1946年10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根据中共热辽区委、行署决定,赤峰县析为赤峰、赤西两县。

1947年11月,赤峰市建制撤销,并入赤峰县。

1948年10月,赤西县建制撤销,并入赤峰县。与此同时,赤峰县分置赤峰市。

1949年3月,撤销翁牛特右旗建制。赤峰县域内蒙汉分制的行政管理体制结束。

1952年5月,撤销赤峰市建制,所辖区域并入赤峰县。

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撤销热河省建制,赤峰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管辖。

1958年12月,赤峰县建制撤销,改建为赤峰市(准地级)。

1962年9月,赤峰市分置为赤峰市和赤峰县。赤峰市辖市区和部分近郊,赤峰县辖广大农村。

1969年7月,国务院决定,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赤峰县随之。

1979年7月,根据国务院决定,赤峰县随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建制撤销,改设为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赤峰县改设为赤峰市郊区。

1993年9月,赤峰市郊区更名为赤峰市松山区。

(未完待续)


图片

        作者简介:赵名立 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1年4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退休。现任赤峰市松山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曾任赤峰市郊区(赤峰县、松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大庙镇党委书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是赤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共赤峰市松山区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