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月芳菲赏不尽 教学研讨正当时 ——语文教研暨听评课随感

 盼哥写文字 2021-08-13


前  言

四月芳菲赏不尽,教学研讨正当时。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就有点后怕了,为什么呢?关于教学(语文教学)研讨的话题,我一直心存敬畏之情,一是敬畏语文,二是敬畏课堂,三是敬畏生命。或者说,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事儿,我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匍匐在语文教学路上。接下来,我将梳理近期参加研讨活动后的所思所感,摊开听课记录,课堂上那些生动的画面历历在目,是的,我一直坚信:优秀的教师必然会给听者带来难以忘记的课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然是教学研讨,那么,任何一堂课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没有“杂声”的教学研讨永远只是形式主义,同时,观课需要“毒辣”的眼光,浮光掠影不是真听课,走马观花不是真评课,长此以往,势必会给教者造成教学上的误导。特别是那些经常“指点”别人授课的专家,更应该保持慎重的教研情怀。

我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语文人,在此,拿出几位优秀教师(名师)的课进行“点评”,实属班门弄斧,诚惶诚恐,算是吃了豹子胆了。转念一想,梳理自己的听课感想,只为明天能更好地教语文,与其他一切无关,心中的担忧也就释然多了。

活动一:

主题:通川区西罡学校外出参培教师汇报展示活动

时间:4月4日  

地点:通川区西罡学校

主讲:杨小玲(通川区西罡学校)

课题:(四年级,群文阅读《假话国王历险记》《一座颠倒的医院》)

授课流程(略)

简评

1、课始,教师出示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又引出“颠倒词”,再由颠倒词走进生活:走进颠倒的世界。导入部分显得比较自然,但是,费时过多,导致后面课堂时间特别紧。

2、整堂课中,教师按事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两篇童话中,让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两本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将课堂主题进行总结。

3、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读出语气,读出童话的味道。

4、整堂课中,教师明显放手不够。在设计主问题时还需要提炼,碎问过多,教师代言过多,导致整堂课中教师显得特别累。特别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第一篇童话时,设计的问题很好:谁在哪儿遇到颠倒的事?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在安排了学习任务时,抛出了问题,事实上,教师的做法是不信任学生,没有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而是由教师一一代言,或者说,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并没有自己去解决问题。

5、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篇童话时,抛出问题:国王为什么要说假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教师还是不相信学生,不让学生自由说,而是帮学生说,这样设置的问题有何用呢?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但不能不相信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啊!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一问:阅读这个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这里就应该让学生表达,只有在学生表达的话语中,我们才能感知到学生到底学懂了多少。

6、之前,我了解到这堂课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传递一种教学模式:群文阅读。那么,纵观这堂课,设计上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群文阅读特征不够明显,且在整堂课中用时不多,用力不够,学生对两篇童话整体感知(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力度不够。同时,学生在表述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时,教师始终要跟着重复累述,既累力又费时,导致整堂课在结尾处显得特别紧。

7、课末处,教师对整堂课归纳总结得比较中肯,屏显后,为什么不让学生读?为什么不让学生记?此处,教师一味地陈述,学生只做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很明显,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一定特别累。

建议:

1、既然是群文阅读教学(或者可理解为比较阅读),教师就应该深入研读文本,找准点,设置主问题。然后,可以采用学案形式呈现给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深入文本自主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可给定一定的框架,再加以引导、提示,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建议教师尽理再放手一些,少一些代言,多一点启发,把课堂节奏稍微压一压,目标定得更清晰一点,任务更明确一点,给学生更多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既使学生犯错了,只要学生真思考了,这样的错误是有价值的错误。

主讲:赖靓(通川区西罡学校)

课题:(二年级,《雷雨》)

授课流程(略)

简评

1、整堂课,自然清新,环环相扣。教师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图文形式将文本内容浓缩,既直观,又漂亮。

2、课始,以一个小小游戏直接入题,开篇就有课文味:请打开书,自由读书(读准字音。)紧接着,教师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读生字(卡片),由拼音——字——词,训练有层级,有递度。

3、教师在处理文本时,找准切入点,围绕关键句子做文章:满天的乌云     压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教师以此为突破口,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情感,教师引导到位。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动作去理解“压”“垂”,做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加深了词语的理解。

4、教师不是为读而教,也不是为教而读,紧紧抓住“满天的乌云     压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要求学生再次带着感情读(多种形式读),读出害怕的情感,读出个人的体会。紧接着,教师用“掉”换“垂”,让学生说区别,这样的基础知识训练在公开课中是难得的训练,同时,教师运用配图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

5、教师采用比较识记法:万条()下绿丝绦,千朵万朵()枝低,要求学生选择词语后,举起手中的卡片,并大声朗读。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对新知的巩固。再一次朗读。教师在课堂上,每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读,并检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朗读、表达、发现、动手等能力。

6、教师不慌不忙,尊重儿童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在读中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情感。图文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堂课,显得很轻松自然。

7、当教师播放音乐时,学生齐读课文,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学生正用情地读时(事实上,朗读的时间给得不够),教师强行阻止了学生的朗读(可能是时间关系),这是不可取的。

8、整堂课,总体观察,教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行走在文本中,以读促教。但在细节处理上,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课堂节奏偏快了一点,时间显得仓促,学生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写生字时,此环节可否放在课中?既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能压慢教学节奏。

2、当生字“垂”“压”出现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花一点时间在书中勾画,写一写呢?(尽管后面有专门的“我会写”环节,但是,学习生字词放在句子中,学生更容易理解。)

3、关键语段,重点字词,应该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背诵吧。

4、语文来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雷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不一定会去主动观察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是否可在这方面加一点引申呢?

活动二

主题:2018国培通川区小学语文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时间:4月9日  

地点:通川区第四小学

主讲:肖浪(通川区文华街小学)

课题:(四年级,《乡下人家)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十分透彻,善于引导学生贴着文本走。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2、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同时,能紧扣文中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3、要求学生在初感文字的基础上,细读全文,读中文中的图画。再细品关键句段,体会文中的美。

4、教师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把感受批注在旁边(2分钟)。这样的设计十分妙,既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又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画面,感受乡下人家的美。

5、活动一中,当教师要求学生圈出字时,学生将“笋”读错了,教师并没有及时正音,也没有出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此处,教师应该慢下来让学生把这个字的正确音节写在书上。

6、活动三中,要求学生自选段落,找出关键词,然后用词概括大意。事实上,教师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所说,而是直接屏显段落大意。这样,将学生的思绪定势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妥否?

建议

1、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教师在引导时,应让学生发现并记录。同时,四年级的学生,课堂写作思维训练是必要的,即写作方法指导。

2、设计应紧扣“独特,迷人”,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

3、文章所写的场面是过去的乡下人家,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乡下的情况并非文本所描述的,那么,教师应该点明一下这些,否则,学生无法文本中的美感。

4、既然文本呈现的是一幅独特,迷人的图画,那里一定是静谧的,而非热闹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也才能真正体会乡下的独特美,神秘美。

主讲:何舒明(通川区第二小学)

课题:(五年级,《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教师教学语言极具亲和力,教学语速适中。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用等的姿态等待学生思考的结果。

2、以读促思(多种形式读),读中练习,读中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3、学生虽然读名著,但是,学生离名著中的人物远,教师采用图文并举形式,让学生走进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4、开篇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写人物的主要特征。

建议

1、活动二中,教师在讲到“对仗”时,并没有提及对仗的写法,可否适当说明一下,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是对仗。

2、教师语言应变换节奏进行朗读,否则,显得没有节奏,没有变化,课堂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动作,语言方面可否用活动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活课堂,又更加形象直观。

活动三

主题:校际联谊语文专场教研活动

时间:4月11日  

地点:万源市庙垭学校

主讲:陈尧(万源市庙垭学校)

课题:(一年级,《要下雨了》)

授课流程(略)

简评:

1、整堂课,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词语训练,句式训练,说话训练,指导朗读。这几个方面,教师做得非常到位,非常扎实。说明教师在设计课例时,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只有关注了学情,才会把课设计成一堂为学生服务的课。

2、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师能上出这种味道的语文课,实属不容易。细观陈老师的课,假的成分少,说明陈老师是用心在设计课例,用心在教学生学知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完全看得出陈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做得相当扎实。

3、这节课,教师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跳出了文本,把语文融入生活。课末,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谈:你还知道哪些下雨前的现象?让学生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4、训练有递度,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会说通顺的话。但是,教师既然关注了字词的训练,就应该让学生大胆说,如:学生发现了“空”是多音字,为什么不停下来让学生说读音?组词?让学生在书中找出来?同时,学生还说了“闷”是多音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回答“它是多音字”,并没就此作任何说明和识记要求。这样做,违背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发现意识,主体意识。

5、整堂课,教师显得太累,给学生安静学习的时间不多。同时,课末的课本剧表演,故事性不强,不连贯,形同虚设,并无多大价值。

建议:

1、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紧张是自然的,但是,要上好一堂课,一定要沉得住气,放慢教学节奏,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样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这篇文章很短小,故事性强,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里,我相信,全班同学中不防有学生会背诵全文。)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课文剧表演活动,就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同时,亦可达到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效果。

主讲:李淑容(宣汉县双河小学)万燕(宣汉县双河小学)

课题:(四年级,《生命 生命》)(同课异构)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既然是同课异构,关键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难看出,两位老师在研读文本时,下足了功夫,其教学设计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文字里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珍爱生命。

2、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不方法,最终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从文字背后去感悟生命,确保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懂得珍惜生命,积极向上。这就是这篇文章教学的终极目标。两位老师均做得特别完美。

3、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往往极具抽象性,我特别赞同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的温度,用心去感触意象,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带进去呢?朗读,体会,紧扣语境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情感熏陶。两位老师均采用了这一招,让学生在文字里行走,穿越作者写作思路,最终,最向作者想表达的文本宗旨。

4、同课异构,教法自然是各有千秋。李老师的课最大亮点在于:让学生读课题,然后给课题加一个标点符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学生加问号后,教师引导学生读,读出一种疑问。学生加感叹号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读出一种感叹。我们可以说文章的标题是这篇文章内容高度的浓缩,或者说是文章的魂。李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实则处理得十分精妙。万老师的课最在亮点在于:直接入题,概括文中事例,要求抓关键词,从关键词入手。同时,万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讲全篇,而是学习一件事例后,教学生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件事例,这正印证了“授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的教学道理。

5、通观两堂课,两位老师都紧扣“震惊”“震撼”进行情感提升,以作者“静听心跳”为课堂高潮,把学生引向关于生命的思考,最终达成学生关于生命重新认知的高度。但是,两堂课中,教师个人情感参入过多,或者说,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感悟,而非用教师的感悟去感染学生,需要用文本,用文字去感染学生。四年级的学生,面对一篇关于生命这样抽象的文章,要理解文本主旨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该把标准降低点,这只是一篇文章,而非文学性的教学,那么,教师为何掺入那么的情感因素呢?曾听说一位老师上《丰碑》,因为她本人没控制好情绪,上着上着哭了,于是,全班学生跟着哭了。试问,这样的课堂到底是好,还是坏?这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沉思。

6、语文课,需要用语文书去教,而不是脱离课文去教。四年级的学生,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更应该关注他们对文章结构,章法,优美句段的关注和赏析等。两堂课,教师让学生真正低头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跟着老师看显示屏,给人一种只动嘴不动笔的感觉。同时,精美的语段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勾画,朗读,背诵。

7、板书是一节课要点概括,两位老师在板书设计上下足功夫,所呈现的板书设计一目了解,且简洁,漂亮,美观。

建议:

1、这篇文章可否放手让学生归纳三个事例。然后以关键词“震惊”“震撼”概说全文内容。在概说的基础上,读出作者关于生命的感悟。

2、全文章法极美,总——分——总结构,这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好的作文范本呢,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发现,概括,并说一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作者在选取事例后,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否一部分学生读叙部分,一部分学生读议部分。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能力,又让学生从叙议结合的手法中感知如何写作,还能让学生在议的文字里感悟生命。

4、既然是一篇美文,就应该以美的方式去吸收。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背诵精美句子或段落呢?同时,可例举一件关于生命的事例,教师出示“叙”部分,学生写“议”部分,这样既达到理解文本的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主讲:张莉华(通川区西罡学校)

课题:(六年级,《人物特点描写》)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这节作文课,教师紧扣学生写作动机入手,以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一篇病文,让学生对病文进行解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教师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如何去进行人物特点描写,共同概括:相貌,品质,特点,爱好,性格等。这样的教法,无疑是给学生建构起此类作文的写作框架,学生在写作时不盲目,不空洞。

3、作文当以真情实感为重,学生敢写、愿写,善写,并且有写不完的素材,那么,这样的作文课就是成功的。纵观这节作文课,课末,学生有写的,并且写出了人物特点,说明张老师在这节作文课中,启发到位,引导有方,学生真正掌握了作文之法。

建议:

1、当教师在屏显范文时,让学生分析范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时,字太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教师可事先备好学案,学生在纸质上进行勾画,分析,效果会更明显。

2、教师在安排片段描写时,要求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写,这样的要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否过低?同时,花的时间过多,导致课末时间紧。

3、如果教师能出示一篇教师下水文,以片段为主,引导学生写,效果会不会更明显呢?

4、如果仅仅以学生能写成篇是不够,教师还得多想法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有了写作技法,学生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途述自己的生活(学习)。换言之,学生生活就是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作文必然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生硬的,空洞的。

主讲:李丹(万源市青花学校)

课题:(七年级,《一棵小桃树)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教师在热身时,观看视频,选材很好。但是,作为初中生的课堂,个人觉得如果是语文活动课,可以选用,而在这堂课中,这个视频对课堂赋予的价值不大。

2、教师直接入题,读题,读出课题中的“小”只是为了能凸显文本主题“大”,这样的开头是值得品味的。李老师正是采用了这一以“小”见“大”的设计思路,,把整堂课引向深入。

3、自读课文,贵在教学生如何去读懂课文,如何去分析文本。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没出息”,这样就为后面的解读埋下了悬念。这一招,实在是可取的。

4、以板块式注入教学进度,在读法点拨环节,李老师屏显:从反复描写的细节中去读散文。这正是教学生如何去读懂一篇文章,有了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习自然。

5、李老师在课中范读,是难得的。再美的朗读音频也不及教师的范读,接地气。同时,李老师不是空读,而是拿着书范读,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早已丧失的动作。

6、李老师不是为上课而上课,紧扣中考考点,对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提升学生分析短文的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寻找明暗双线,这正是这篇文章物我对照,托物言志的美文特点。

建议:

1、既然是自读课文,教师参与过多,教了方法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质疑,教师释疑。

2、教师在设计时,内容偏多了一点,课堂显得太满,学生消化能力有限,关注学生学情,适当放慢节奏,弱一下课,可能更好。厚实的课并不代表满堂喝彩。

3、切入点非常好,当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后,带着课后问题去读,如果能当堂处理课后习题,那么,这节课学生就收获了,不一定要面面具到吧。

活动四

主题:2018国培通川区小学语文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时间:4月19日  

地点:通川区第一小学

主讲:王琴(通川区七小新锦学校)

课题:(主题阅读教学《杨柳依依诉柔情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由甲骨文,象形文字着手,引导学生走进柳的世界。开篇直接把学生引向柳的世界。

2、咏柳品意蕴。以古诗词为爪手,让学生在诗词中体会柳文化,以学习单的形式,同桌交流学习,讨论,交流感想。

3、学习单设计很好,只是在利用时,欠深度,其实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板书极新颖,以简笔画形式呈现,美观,自然。

4、由于设计时选取内容偏多,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空间少了。同时,内容多了,整堂课显得杂糅,零乱。

建议

1、既然是主题阅读教学“以柳寄情”,应精选素材进行比较阅读, 在阅读中理解,背诵,书写,亦不更好。

2、诗词,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欣赏,朗读特别重要,记录与背诵是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始终不见学生有这些举动。

主讲:韩丁(通川区第二小学)

课题:(整本书阅读《父与子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教学设计十分新颖,课始引导学生从封面入手,让学生对整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再进一步了解作者。

2、当学生看了封面,了解作者后,教师出示目录,抛出主问题:你对哪个章节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此处学生将“糗”读错了,教师注重细节,立马正音,并强调学生坐姿,这些细节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能力训练为基点的真实教学。

3、当学生猜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漫画之旅”,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紧紧扣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表达。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自然清晰。

4、教师语言富有感染力,紧扣学生的探知欲望,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漫画,自主发现,并练习说话。

5、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走进整本书,也就是并没有真接让学生通过序言而概说全文内容,而是给学生以悬念,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再配以图文讲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概括整本书的主题思想。通过活动形式,师生共同概括读书方法。

6、当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方法归纳时,将语文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提出“亲子阅读”,这样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把学生阅读的面拓宽了。

7、课末,教师出示漫画,配乐,让学生观察,最终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结束整堂课)。

8、从整堂课看来,教师没有一点多余的举动,节奏适中,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由发言的时间和空间。设置问题有递度,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文本,走进故事。课堂就像一个大的滋场,教师牵着学生走,最终走向整本书阅读中。

建议

1、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概述时,可让学生自主概括,教师适当点拨。

2、既然是教学阅读方法,教了方法学生未必能记住,应该让学生学会的读书方法记下来,做到笔下有字,心中有数。

主讲:付黎明(通川区第一小学)

课题:(开发课程《对联天地

教学流程(略)

简评:

1、整堂课,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深入。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把学生步步引进对联天地。

2、教学板块清晰,且由浅入深,给学生一步一个台阶,渐次上升。

3、板块一中,当学生自由朗读对联时,学生始终读不好。教师善于抓住教学细节,以学生能力训练为目标,耐心指导,耐心等待:叫停三次。这正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扬的等待精神。

4、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思考,真活动,获真知。

5、教师的激情教学影响了学生,也成就了整个课堂,把比较枯燥的课上得生动,灵活,这是难得的。

6、课堂结构略显紧凑,但是,正是因为教师善于等待学生,所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7、课堂中,教师利用自己收藏的对联升华课堂的厚度,让学生在对联中感知对联的存在。以身试教,必将影响学生更加用心关注对联天地。

8、每个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做得十分扎实。宁愿不推进下一步,也要把发现的问题解决掉,这正是付老师最大胆的举动,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学生发展为目的,而不是形式上的为教而教。

建议

1、关注对联,不只在形式上,它应该还包含节奏美,形式美,韵律美。

2、课末,教师在出示对对联(对上联或对下联)环节,既要尊重学生的作品,又可加上教师所撰写的对联,估计课堂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掌声。

后  记

我信守:我发表我的观点,别人上别人的课,互不干涉,就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常审视课堂,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当我整理完这些听课记录时,已是深夜时分,虽然显得有些疲倦,但我相信,把别人课拿来梳理,反思,这于我是一次最好的学习吧。写到此处,我不知道我到底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在简评过程中是否对授课教师有不敬之处,如果真有冒犯,还请各位高抬贵手,理解为盼。阿弥陀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