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版 | 我花了两个月时间,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

 忧郁的妖精 2021-08-13

我花了两个月时间

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

吞噬300多条人命的郑州暴雨过后没几天,我们这里也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当时我还在下班路上,开着车和暴雨躲猫猫。我妈带着我儿子本来在小区里玩,被大雨赶回家了。因为窗户全都大开,家里遭到了暴雨袭击,一片狼藉。没想到,7岁的小家伙竟然主动担起了“抗洪救灾”的主力,关窗擦桌子拖地,还用吹风机吹干了他被打湿的书和作业本……儿子的表现令我和他姥姥都喜出望外。要是换做一个月前,面对这样的情况,儿子八成是不管不问,继续表情麻木地玩他的手机。今天的他,已经和两个月前那个沉迷手机游戏、厌学、脾气古怪的“问题儿童”判若两人了!儿子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学习家庭教育后自身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提起手机游戏,相信很多家长都和之前的我一样,立马就会脱口而出一个成语:深恶痛绝!手机甚至被称作“精神鸦片”,令人谈之色变。

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说,就在这个尚未过完的暑假里,已经发生数起中小学生因为家长禁止玩游戏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自残的事件,真是令人痛心疾首。而就在我们隔壁,有一个念初中的孩子,每天彻夜玩手机游戏,有天因为奶奶藏起手机而冲到窗户边声称要跳楼,直到奶奶无奈还回手机才作罢。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是心疼孩子,想要帮助孩子,付出了努力,尝尽了辛酸,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亲子关系一塌糊涂,生活满是鸡飞狗跳,最后不但没把孩子拉回来,反而越推越远,甚至推向绝路……

两个月前的我,就走在这条危险的、通往绝望的路上:迷茫、焦虑、暴躁、无所适从,家里天天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一点就爆。我甚至在和孩子吵架的时候说过这样过激的话:“我去死算了,以后就没人管你了!”“你再这样玩手机,我就离开这个家,眼不见心不烦!” 

当时的我,应该是处于抑郁的边缘了,连续几个月要靠安眠药入睡。而原本我们的家庭氛围还是比较温馨的,孩子活泼可爱,虽然有些小捣蛋,也不至于让我操太多心。要说造成这一系列变故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游戏,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觉得我小题大做。然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手机有着多大的威力,要摧毁一个小家的幸福简直易如反掌。

带儿子走进游戏世界的是他爸爸,从玩一款足球游戏fifa开始。迷上手机游戏以后,孩子连原本喜欢的动画片都不看了,也不爱出门玩耍了,做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更是下降得厉害……我由此对孩子爸爸产生了诸多抱怨,看到父子俩拿着手机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我开始怨恨一切:怨恨手机这个“精神鸦片”,怨恨儿子这个“学渣”,怨恨孩子爸这个“猪队友”,怨恨自己这个“无能之辈”……都说母亲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我的情绪堡垒一坍塌,一系列的危机便接踵而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有和家里老人的关系,都面临着莫大的挑战。

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像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来拯救我一样,我无意中接触到了一门新兴的家庭教育课程。十几天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我这才明白,以前以为教育是可以无师自通的,那种想法多么天真?

自己好像一下成了超级学霸,对知识如饥似渴,辅导群里的每一条信息、每一段视频、每一个链接,我都不会错过,及时输出学习心得,积极分享给身边朋友,坚持写践行,总结经验,逐渐将家学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生活,融入和孩子、家人相处的点滴时光,也慢慢感受到自己的焦虑在减少,孩子沉迷手机的程度在减少,而一家人的笑声在增多……近来,从暑假作业的完成质量也能看出孩子的变化。为了了解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每天坚持给孩子批改暑假作业,明显感觉到他的状态和沉迷手机那段时间不一样了,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大幅提高,再也没有之前那种乱涂乱画乱蒙的行为了。

到目前,我学习家庭教育已经两个多月时间,看到儿子现在的表现,我可以自信地宣布:孩子已经彻底走出了沉迷游戏的深渊,重新回到了阳光下!而我们的小家,也恢复了曾经的温馨和谐,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还是言归正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和手机游戏“化敌为友”,和队友“冰释前嫌”,与孩子“重修旧好”,将孩子从沉迷手机的深渊拉回来的吧。

第一步,接纳孩子玩游戏的现状,不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一是看到手机游戏的“优点”。其实手游不过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任何大数据时代人们都会面临的挑战。再说了,相比过去的网吧、游戏室,手机“温和”多了。至少,孩子玩游戏是在家里,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不会接触到乌烟瘴气的外界环境,可控性也更强。即便没有手机,孩子一样要应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与其抱怨商家发明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祸国殃民”,不如从内生动力出发,培养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在包括手机游戏在内的一切诱惑面前都能把持住,不至于迷失。这样的“抗挫折”教育,对于他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二是看到孩子早早接触手游正向的方面。孩子还没到青春期,“亡羊补牢”的难度相对较小,如果等到青春期以后再遭遇类似挑战,想要“翻盘”的难度自然翻倍。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过去父母“堵”得严实,孩子一直没接触手机,学习也比较争气,最后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父母管束,手机也不再受限制,长期绷紧的弦一下放松了,在同学的影响下,忽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因为从未接受过抗诱惑的训练,一沉迷便难以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相比之下,我们家孩子在一年级便接触手游,又能尽早走出沉迷的危险,幸运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想,我对队友的埋怨变成了感激,感谢他给了我早早应对挑战的机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的正确排序,明白了只有我们一家人心连心,才能一起攻克难关。修复亲子关系,才是我当前的第一要务。

第二步,放下对游戏和家人的成见之后,开始运用341肯定法、情绪管理技巧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积极建立与家人的亲情连接,与队友从对抗到合作,让孩子放下戒备、打开心门,迎接“可教时刻”的来临。

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很重要。只有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处变不惊,理智应对一切状况。当看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及时按下情绪的暂停键,关闭指责和说教模式,学会用“总是、一直都”和“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句式进行正向表达,告诉他:“我知道你是个有责任心、爱学习的好孩子,只是因为做作业太累了,需要借助手机游戏放松一下,妈妈理解你。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时间太长伤身体伤眼睛。我看见你玩游戏又超时了,我为你的健康感到担心,希望你能有节制一点。”

为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努力抑制住对游戏本能的厌恶,时刻提醒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好朋友,我不能说中伤它的话”,有时陪孩子玩会游戏,当他畅聊游戏中的内容时,我也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倾听、参与讨论。渐渐地,孩子与我相处的时候轻松多了,有心事也愿意对我敞开了。感觉到氛围比较融洽的时候,我才颇有心机地植入一些自己的观念,比如“长时间玩游戏对眼睛、大脑、脊椎都有伤害”“沉迷游戏会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云云。口说无凭,我举了很多新闻中的案例,以及孩子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让他心服口服。过去,在说教模式下强行灌输,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甚至破罐子破摔,现在,当我开始理解、关心、尊重他,对于我见缝插针的引导,孩子慢慢听得进去了。

队友也蛮配合,不经常当着孩子玩游戏了,过去喜欢躺平的他开始运动了,也开始兑现不熬夜的承诺。

第三步,与队友和孩子握手言和之后,我正式开始向游戏“宣战”。接下来,就是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弄清楚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于是,我开始观察和探寻孩子的内心需求:究竟是寻找心理寄托还是纯粹的好玩猎奇?通过与孩子经常性的有效沟通,我得出了结论:好玩猎奇的成分居多,也不排除在游戏中闯关赚金币来弥补现实中缺失的存在感与成就感。

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一是多陪伴、鼓励孩子,让他在现实中就能获得足够的存在感与成就感,不需要去游戏中“求安慰”;二是引导孩子将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来,比如陪他读书、运动、交友、外出游玩,当孩子发现除了游戏,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就不会再在一棵树上吊死。过去,孩子对阅读丝毫不感兴趣,我买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不同类型的书,还经常帮他约小伙伴一起逛书店,潜移默化之下,孩子慢慢喜欢上了阅读,尤其喜欢天文方面的书。现在,他的口头禅已经从过去游戏角色中的蚂蚁、蜘蛛、螳螂变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星系、恒星、行星云云。过去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现在变成了在线搜索天文科普视频,这种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态度,比起过去玩游戏有过之无不及。此外,孩子对于足球、绘画和书法的喜爱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方面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周末顶着大热天开长途车送孩子去参加足球比赛,主动与书法老师沟通,请他多鼓励孩子的进步……    

第四步,要帮助孩子改变一个习惯,关键是要培养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战略的核心便是“感觉——尝试——经验——能力形成”四步法。培养一个好习惯,要从好的感觉开始,让孩子对习惯和规则充满尝试的动力,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能力。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的,要允许孩子犯错。

“心灵成长阶梯图”则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从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入手,在上三层(价值、身份、使命)扎根。任何时候和孩子沟通,切记不要在身份之类的上三层贴负面标签,从而产生毁三观的反效果,譬如“你就是个学渣”“你无可救药了”批评只针对行为,正向引导是关键,要让孩子从三观发生转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游戏的危害,懂得人生的意义,才会在行为上落实。

不要操之过急,对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及时进行正向反馈,譬如“今天你玩游戏都没有超时,而且能自己控制好时间,你真的很棒噢!”在要求孩子的时候,用引导式提问替代命令式口吻,如:“你可不可以玩十分钟游戏就去休息呢?”“你已经玩了十分钟游戏了,现在可以去做作业了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有决定权的。有了正向感觉以后,孩子才会积极去尝试,去行动。  

把握好温柔与坚定的度,通过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提升他的自律性。在公平公正且获得对方认可的前提下,我和队友、孩子签订了一份契约,约定了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孩子的要求包括“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一小时,一次不超过十五分钟”,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甚至把游戏纳入奖励的范围,譬如孩子按时睡觉,就可以获得第二天奖励的游戏时间。有了“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之后,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大大提升了。每天在自律表上打卡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不断强化记忆、精神催眠。正确的三观逐渐建立起来之后,方方面面都有了喜人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是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要想改变孩子,就先改变自己。我要感谢这次手机游戏带来的挑战,使我在追寻真理的人生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刊发于2021.8.13《劳动时报》

作者/主播简介PROFILE

神编小妖,本名崔晓飞。女,80后,贵州贵阳人;劳动时报社文艺副刊部主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幸福双翼”家庭大学资深学员。

留言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