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充阳之气,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汤剂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21-08-13
中医实战了20年,我才明白:补充阳之气,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汤剂,可笑的是,病人却当成金玉良言!

1999年的时候,我自愿参加了医疗援助,去农村工作了一阵子。
和我一起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

可是我发现,这个赤脚医生,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会关起房门,在房间里弄得叮当响,时不时飘出一股子药香。
有一天,我就问他你躲在房间里干啥?
他说,“我把这些药捣碎了,晚上敷在肚脐上,可以补充匮乏的阳之气”。
我说,“你补充阳之气,不用中药汤剂?老祖宗的脸,都让你给丢完了,还配为医吗?”
赤脚医生说,“年轻人,话不要说的太满,容易闪了舌头”。
我心想,这要是能把阳气补充起来了,除非是太阳打西边升起来,可事实却打了我的脸。

我在这村呆了6年,一直到我离开时,也没有从这个赤脚医生身上,看到什么阳气匮乏之象:
1.郁闷、不开心,面色发黄,没有光泽。
2.怕冷,尤其背、腹部。
3.总起夜,小便多,清清白白。
4.吃凉的更容易腹泻。
5.脚跟、腰腿疼痛、下肢易肿胀。低血压,头晕,心悸气短。
6.头发稀疏、脱发。
7.睡眠轻、易惊醒。
8.上热下寒、常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同时有尿频,夜尿、便烂、腰腿冷痛。

我纳闷了,补充匮乏的阳气,不该喝汤药吗?是老祖宗传方法,错了,还是我理解,出现问题?
直到行医20年后,我才明白: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虽然补充阳之气,中药汤剂占据半壁江山,但不是说,其它的方式就百无一用了,因中药汤剂,也存在一些缺陷:
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那么阴寒、痰饮、湿浊等,会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其一。
其二的话,脾虚之人太多了,脾虚意味着,喝汤药,容易出现不耐受的情况,药力浪费太多。
但这里也不建议加大健脾力度,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一个人饿了五六天了,让他猛地吃8个馒头,会怎么样?
当然会噎死,道理一样,加大健脾力度,容易伤正,得不偿失。
所以,汤剂,并非是补充阳之气,最好的方式。

那么有人就会问,最好的方式是啥?
把艾绒,桂圆,花椒,白芷,陈皮,桂枝,茯苓团,捣碎搅拌在一起,然后揉搓混匀,然后睡觉前塞进肚脐里,用医用胶布粘好,第二天早上取出来。
首先,它不用吃药,采用敷肚脐的方式,肚脐,也就是神阙穴,而神阙穴,连接着很多的经络,也是人体最容易吸收药力的地方之一,从这个地方给药,不用担心脾虚而吸收不了药力。
其次,宋代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也就是百草之王——艾草,《本草从新》说:“艾叶性温,纯阳之性,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能透诸经而除”。
再搭配桂圆,花椒,白芷,陈皮,桂枝,茯苓团,循序渐进,不担心药力过猛,而伤了正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