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43.中脘(任脉)

 益寿堂999 2021-08-14
「针灸」43.中脘(任脉)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中管、胃募。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针灸」43.中脘(任脉)

胸剑联合到肚脐是8寸,取两点连线的中的就是此穴。

需要注意:

下脘:中脘下2寸

上脘:中脘上1寸

释义

中,有方位之义。

脘,指胃府。

因该穴位于胃体的中部,且相对于上脘、下脘的位置而言,在中部,故名中脘。

古代,太仓指王朝的总粮仓。古代就设有太仓署,在那上班的有太仓令、丞、监事、典事等。

「针灸」43.中脘(任脉)

从口进入身体的食物,都先储存在了胃里,所以,古代称胃为太仓。《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故中脘,又叫太仓、大仓。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壮。

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

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

溢饮箫下坚痛,中脘主之。

《百症赋》

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犬伤。

《玉龙赋》

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

《针灸大成》

中脘一名太仓  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上纪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难经》曰:腑会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铜人》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二百壮。 《明堂》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痿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医学入门·治病要穴》

中脘  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

功效主治

中脘是个大穴。它周围的穴位:建里、上脘、梁门,都是来辅助它的。

◆胃的募穴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可以治疗和胃有关的病:胃痛、反酸、胃胀、呕吐等。

◆腑会

六腑疾患都可以选用此穴:腹胀、肠鸣、泄泻、痢疾等。

◆任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

可治疗这几条经脉所主的疾病:子宫脱垂、失眠、荨麻疹等。

现代研究

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

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壁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

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刺激促进胃运动,强刺激则抑制胃运动。前者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

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对血液成分也有影响,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比例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有治疗作用。

艾灸中脘穴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单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尿素氮。

预告

上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