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三十八)

 素說 2021-08-14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38 子曰:“有教无类。”


释     解
老师说:“行仁弘道的在位君子应当正定于仁德,事君以行仁弘道的职责为本分,教民以崇仁向善的引领为本分。因此,弘道君子在引领民众百姓'富之、庶之、安之’的同时,还有教导民众百姓的职责,让民众百姓知礼明义,恪守礼乐仁德文明的秩序。君子所教是'仁之为人’的礼乐道义之教,让人们自觉守礼节、从道义,积德向善而齐仁,回归人性的本善。这样的教是上位君子施教于下位全体民众的,是不遗一人的无类别差异的全民之教。”

释     字
类(類)

《说文》類:种类相似,唯犬为甚。从犬頪声。力遂切。段注:种类相似,唯犬为甚。说从犬之意也。类本谓犬相似,引伸假借为凡相似之称。《释诂》、毛传皆曰:“类,善也。”释类为善,犹释不肖为不善也。《左传》:“𠛬之颇类。”假类为颣。从犬。頪声。广韵引无声字。按此当云頪亦声。

《广韵》類:善也,法也,等也,种也。《说文》云:“种类相似唯犬为甚。从犬、頪。”力遂切。

汉字“类(類)” 从犬頪声。《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钱玄同笔记一记:“類,犬類(别);頪,一切之類(通)。” 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类犹例也,例者比也。凡言种类、类似,皆自比较得之耳。”本义为种类,即许多相同或相似事物综合在一起。由种类引申为同类,又引申为类似、相像、类推、大抵等义。


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的教导,让人们通过在具体的“事君”之事中体悟“君子贞而不谅”,把握事君以谋“行仁弘道”的政事为先,则忠君、得禄等随后自来的道理。本章通过“有教无类”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好德君子的教民之道是无分别的普适于所有人的“仁之为人”之善教。
老师说:“行仁弘道的在位君子应当正定于仁德,事君以行仁弘道的职责为本分,教民以崇仁向善的引领为本分。因此,弘道君子在引领民众百姓'富之、庶之、安之’的同时,还有教导民众百姓的职责,让民众百姓知礼明义,恪守礼乐仁德文明的秩序。君子所教是'仁之为人’的礼乐道义之教,让人们自觉守礼节、从道义,积德向善而齐仁,回归人性的本善。这样的教是上位君子施教于下位全体民众的,是不遗一人的无类别差异的全民之教。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有教无类”不是讲孔子之教的无类别,而是承接前章,对在位君子的职责进行教导。为了理解本章,我们需要对古代的“治教不二,官师一体”的教化格局有所了解。在古代由于教育尚未与政治分化。在春秋之时,还以“治教不二,官师一体”的教化为主。孔子虽是破“官师一体”格局的开创者,并开始将教育从政治中分化独立出来。孔子虽有“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的区别”的思想。但是,将其作为本章的章义却不妥当。因为本篇前面诸多章节讨论的是在位的好德君子的从政言行之道,并没有单独谈孔子自己的教育之道。即使本章是孔子谈自己的教育之道,按照孔子言说教导方式,文本中应该有“吾”或“我”等主语的,因此,我认为本章是针对“治教不二,官师一体”教化的教导。“教”字古多训“命”、“令”、“训”、“劝”、 “化”等政教范畴之意,而“教育”之意却是后世的衍生。因此,本章是承接前章的继续,对在位君子的职责进行教导。即在位君子的职责一方面是对上的“事君”,另一方面是对下的“教民”。本章与前一章“事君”相对应,是述说君子“教民”职责的。“教民”是面向全体民众的,是不遗弃一人的、不分类别的全民之教,教的目的是引领民众百姓从义向善,达成“富之、庶之、安之”的为政以德的教化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