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期待下的沉默

 周正心理 2021-08-14

 2019年5月25日,在我紧张的期盼中来临。本来和爱人说好,他陪小儿参加亲子营,我去听课可他临时变卦让我措手不及只好向妈妈求救,让孩子妗妗去陪孩子我匆匆赶到会场,激动地等着教授出场。教授的整个授课过程轻松,愉快,让人如沐春风。
教授一开始就问我们:“我们在哪儿,上什么课,谁讲的,男的女的?”不知不觉中让我卷入课程一天课程很快结束了。我感觉整个课堂的氛围,教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细节对我都是一种疗愈。为了孩子们,教授穿上轻松活泼的条纹衬衫,亲切和孩子们拥抱,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感受到教授的接纳和爱。教授讲的理论不多,多以提问,举例引出问题,分析后给出结论,听来如滴滴甘露润入心田,有时又如当头棒喝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时间过了这么久,却迟迟不想交作业,不是没有感触,而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害怕又一次触碰到心底的痛。当教授说只有父母的高期待才能让孩子精神分裂时,我的心好痛。


回想和儿子到郑州以来,我心爱的儿子他受了多少委屈。从小升初的暑假开始,他就按照父亲的安排,从外地到郑州,每天顶着烈日骑车到很远上一对一补习班。高大的身躯在仅能放一张桌子的狭小空间里补习,面对老师,不能休息不能逃避。初一到现在,一直面对的是暴怒的父亲,无助的母亲。如果说父亲的高压和控制让他压抑,母亲的无助和绝望呢?彻底让他陷入崩溃。孩子以极大的耐心附和着父亲,他知道父亲为他好。他曾经在爸爸不在时对妈妈发火,要离家出走,要跳楼。每次妈妈都会哭泣,有时甚至对他说,我也不想活了。孩子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在妈妈面前情绪失控。劝阻不了父亲放弃对儿子的掌控和要求,又救不了儿子。生活如地狱般煎熬。

 
儿子终于在父亲又一次将他的作业摔到地上时,挺直腰杆,对父亲说:“你不是说不管我了吗,为什么还要管我!关上门,再也不愿和人说话。儿子从此沉默。父亲再也无从要求儿子要怎样怎样。我作为母亲,曾一度为此恨他的父亲,认为是他把孩子逼成这样的。现在想来,我从小对他的养育,点点滴滴都是错的。我希望他完美,希望他处处比别人强,希望他成为我的骄傲,不许他犯错,不许他失败。不如我意,就会生气,批评打压……我爱孩子吗,我是亲娘吗?是我们害了孩子。
本来想问教授如何解决孩子的现状,可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勇气向教授提问。孩子要活下去,他只能这样自保。 
当教授说,你们这当太太的不如小三时,我笑了,但心里却有一个声音说,是的,没错,就是这样的。回想这么多年,丈夫没日没夜的操劳,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他的脾气固然有天生的成分,可我作为妻子,没有及时读懂他情绪背后的需求,及时疏导他的情绪,以至于殃及孩子。当他发脾气时,我要么将他扔过来的情绪炸弹给他扔回去,要么被炸的粉身碎骨再也不理他,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向他展示:你伤害了我,我受伤了。从没有想过如何将意识用到事情的建设性上。我的潜意识在说,是你的错,我要离开你,我再也不要这样容忍你的暴躁。看不到丈夫的付出和贡献自然也没有包容、接纳,更没有温柔的好好对待他。
 

教授的话让我看到自己的狭隘和无力,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抽离出来,站在高处审视自己,重新梳理我们的夫妻关系。教授的一句“男女不平等,女人比男人伟大”,彻底让我释然。教授的每一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刻。比如教授说身体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才有用,才明白为什么让我们吞火;教授举弹钢琴的例子,才明白为什么叫我们盲从。从知道到做到,需要重复的做,做得多了,就成了自动化的建设性的潜意识。教授用他深厚的知识底蕴将复杂的心理学理念简化成一句话,一个简单的案例植入我们的心灵。非常感谢教授的课程,非常庆幸走进弟子班的课堂,让我在教授的指引下看清自己,将破碎的自我一片片找回重组,一点一点找回力量,找回自信。
 

周教授讲亲子故事《亲娘什么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