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LXPLWX 2021-08-14

前不久和学历史的朋友聊天,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究竟搞了多久。

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去中学课本里把从秦以前的中国称为“奴隶社会”,把由秦朝到清朝的中国称为“封建社会”。我们从小到大都习以为常。

这样的划分,明显是受了马克思的影响。不过很多人认为,自秦朝以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封建。封建是啥意思?“封国土、建诸侯”,国君给我的地盘,我在地盘上做主。自秦朝起,中国早已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要说“货真价实”的封建社会,那也应该是周朝,或者中世纪的欧洲才是。

但马上有人抬杠说,马克思意义上的“封建”不是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虽然秦以后中国政治上归于一统,但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仍广泛存在于贵族、门阀和地主中间。所以,原先对“封建社会”的定义没啥问题。

这里暂且讨论谁对谁错,只从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截取一个重要的片段,读懂了这一段,你就能明白封建制在中国的命运了。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1/4 由周到秦的历史演变

提起中国传统政治,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秦始皇。的确,秦朝创建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框架,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源头。

那么更深的源头在哪儿?在周朝。为什么是周朝呢?因为正是从那时候起,中国政治的基本共识被确立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周朝以前是商朝,在今人的印象中,商朝留给我们的,就只有甲骨文和青铜器了。为什么商朝给中国历史留下的痕迹那么少?因为那个时期的社会与后来的非常不一样。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商朝实行政教合一,从百姓到贵族都信鬼神。整个社会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这样的社会结构是缺乏凝聚力的,因此,商朝后来被新崛起的周部落给打败了。

周朝建立后,周王没有延续商朝的传统,而是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即向天下申明,一切土地的所有权归于周王,周王则把土地授予宗族子弟和有功之臣,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封建制”,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名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史学家称之为“殷周之变”。自此以后,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土地归天下之主所有,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共识,这是周朝留给后世的第一项遗产。

周朝留给我们的第二项遗产,是对统治合法性的解释。

你可能知道,周朝的王叫做“周天子”,啥意思呢?就是“受命于天”。换句话说,周朝能取得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响应上天的号召。这就给周人的征服行为增添了一份隆重的道德感。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这套话语被今后的统治者继承,每当他们登上皇位,无论以合法还是非法的方式,都宣称自己“受命于天”,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周朝留给后世的第三项遗产,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制度设计。

“周礼”是一套礼法,它本质上只能约束贵族,而非平民。所以,周礼既不同于一般的法律,也不是通常理解的“习俗”。他是古代贵族的行为准则,备受儒家的推崇,在儒家心目中,“周礼”代表了全世界最好的制度。周朝也成了孔子心中的“理想国”。

周朝的封建制诞生了一个个诸侯,他们在封地里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对中央的义务主要是纳贡、服兵役,以及在周王室担任官员。起初这种模式还好,可时间长了必出问题。

诸侯传至数代以后,血缘关系变得淡薄。他们在各自的领地上做大做强,就不再听中央使唤了。久而久之,周天子成了摆设,春秋时期大家还把他当回事,可到了战国时代,基本已没人把周王放在眼里了,大家忙着打仗争地盘。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正是指那个时候。

我们快速回顾了由周初到战国的历史。其实,一个成功的政治体制,需具备三个核心要素:武力、秩序与合法性。缺少任何一个,政治都将是不稳定的。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周朝初建时,三者统统具备,能够对天下实行有效统治。可到了中后期,诸侯武力崛起,原有的秩序崩塌了,但周天子的合法性还在。

到了战国末期,天下纷争已久,周王室对乱局已彻底无能为力,其合法性也渐渐没了。于是秦灭周,最终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了新秩序。但问题是,秦朝只具备武力和秩序这两个要素,在合法性方面则显得不足。秦有啥资格统治天下?唯一的理由是:它终结了战乱,让天下重归一统。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秦朝的秩序建立在武力基础上,它缺乏天下人由衷的认同。除了用严刑峻法压制各国势力,以横征暴敛压榨境内子民,统治者想不出别的治理办法。所以,秦朝没多久就被推翻了。

秦朝的难题,只能留给刘邦和项羽们去解决。

2/4 项羽作为过渡人物

秦朝灭亡后,以项羽为代表的新势力迅速崛起。当时,项羽的军事实力远在诸侯之上,凭借武力,他本可以统一天下。眼下有两条路可供项羽选择。一条是回到秦朝模式,一条是回到战国模式。

若回到秦朝模式,则项羽称帝,并沿用秦朝的制度。以项羽的野心和能力,他不是没想过。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他还不能这么做。

为啥呢?道理很简单,“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名声已经被搞臭了。你项羽刚推翻秦朝,就想做第二个秦始皇,天下人谁会答应?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更何况,当年项羽起兵,并不是以取代秦朝的名义,而是以恢复战国时期天下秩序为理由的,这是他的合法性来源。而且项羽还给那些战国君主的后裔封王,这就进一步承认了他起兵的目的。

所以,项羽只能选择第二条路,即战国模式。

但历史是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的。此时项羽恢复的所谓战国秩序,与过去的战国貌合神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实力与合法性严重不对等。

明眼人都知道,那些“赵王”“魏王”“楚王”们,他们得以称王,不过是因为赶上了“风口”。若不是群雄逐鹿,天下哪有他们的份儿?

比如那个项羽奉为“义帝”的熊心,本是楚国王室后裔。楚灭亡后,熊心只好去民间放羊,用今天的话说,他不过是一“社畜”而已。最终是项羽赏脸,让他登上了宝座。

顺便说一句,熊心被封的这个“义帝”称号,意思是他是个“假皇帝”,“义”在这里是“制造”的意思。是项羽为了分封的合法性,临时搞出来的名堂。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当时的天下就是这么个局面,既有凭血统称王的贵族后裔,也有凭军功称王的军事强人,比如后来投降项羽的秦将章邯。而项羽的算盘是,让这些人相互牵制,实现权力的平衡。

然而,这个局面能持久吗?有名分的人没实力,有实力的人没名分。这种”名实不符“的局面,必将导致平衡被打破。

手下有军队的人,自然想获得更多的土地。但六国的遗老遗少也不甘心啊,不是说好推翻秦朝后恢复战国秩序吗?既然如此,自然是我们这群王子王孙有资格做主呀。

然而,项羽这群军阀岂能乖乖把权力交出来?在他的制度安排里,熊心只是个傀儡,现在,这个傀儡想自个儿做主了,结果就被项羽给杀了。

项羽不杀还好,他一动手,就给了对手刘邦以机会。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刘邦影视形象

后来,刘邦起兵攻打项羽,就是以替熊心复仇的名义。他指斥项羽大逆不道,其弑君之举激怒了天下人,从此公然与项羽为敌。

难道刘邦真的为熊心的死而痛心吗?当然不是。暗地里,刘邦恐怕还得感谢项羽,因为熊心之死,给了他讨伐项羽的正当理由。况且,他还借项羽之手替自己除掉了一个大麻烦。可以想象,倘若项羽死在熊心之前,就只能让刘邦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了。

项羽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人物。项羽拥有武力,也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他建立的秩序是有问题的,他想要摆平各方,但注定做不到。最终兵败身死,历史把接力棒交给了刘邦。

3/4 刘邦的难题

和项羽一样,刘邦也是靠武力夺取天下。但他比项羽多了个心眼。他没有将秦朝的一切全盘否定,而是把它的制度继承了下来。

当初刘邦进咸阳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将士全都沉浸在享乐之中。唯独大臣萧何进入秦朝府库,将里面的书卷、地图和档案全部带走。

后来,萧何替刘邦管理大后方,使用的法律基本照搬自秦律。不是说秦律是严刑峻法吗?没错,但萧何是聪明人,他明白它的好处。秦朝灭亡,不是因为严刑峻法本身,而是法律被滥用的结果。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萧何影视形象

刘邦称帝后,从秦沿袭而来的法律,大部分被延续至汉朝初年。从某种程度上,正因为萧何在关中地区的成功治理,才给了刘邦一统宇内的底气。

为何刘邦能称帝,而项羽不能?一方面是因为,项羽推行的那套源自战国的分封体系,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这只会带来新的纷争。

而另一方面,刘邦又从秦帝国那里继承了制度遗产,这使得他在武力和秩序两个方面,都具备了问鼎天下的条件。

但刘邦的这个体系并不完全是秦朝的模仿,因为他同样从项羽那儿继承了一部分,那就是分封。

刘邦把土地封给了谁?主要是当初帮他打天下的将领们。从这个意义上,他延续了项羽的模式。这些将领包括韩信、彭越、卢绾、英布等等,总共为八个异姓王。当然,这些人的结局你都知道,他们大多数人都被杀了。

为什么天下已经建立了大一统秩序,这些异姓王仍难逃被杀的命运呢?说到底还是武力与合法性不对等的问题。

无论秦以后的大一统体系,还是周朝的分封体系,其前提都是,君主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被封者的合法性,是由上面给予的。这一点,从周朝到汉朝,无论天下分崩离析,这个共识没变。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刘邦给大臣们分封土地,尽管无论从实力上还是名义上,他都是天下共主。但在封地之内,诸侯们却行使着实际统治权。用管理学的行话说,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你虽然是董事长,但在各自的地盘上,却是我们这群“总经理”说了算。

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就是在局部地区,诸侯的实力大大增强,而实力的溢出,将使诸侯对原先的制度安排产生质疑,他们希望获得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

所以汉初的情况非常危险,诸侯们蠢蠢欲动,面和心不和。若不及时出手,刘邦很有可能重蹈项羽的覆辙。但幸运的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大部分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保住了胜利的果实。

后来,刘邦不得不声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把分封体系局限于自家人,这总该安全了吧。

很可惜,历史又给刘邦开了个玩笑。

4/4 总结

刘邦去世后,天下暂归安定。数十年的“文景之治”,使汉朝获得了空前的繁荣。然而,自秦末遗留下来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是政权的合法性,汉初奉行道家的“黄老之治”,即政府对民间不干预,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这看上去是件好事,实则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黄老之治推崇的是小政府,即啥也不管,顺其自然。但这也间接否定了政府治理天下的正当性。既然什么事都不用政府管,那还要皇帝干啥呢?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的确,西汉早期的中国是个自由社会,尤其是封地内的那些诸侯们,他们享有高度自治,甚至自由到朝廷对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这种“无为而治”并非政府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长期战乱削弱了政府职能所造成的。

而在秩序方面,由刘邦所开创的混合模式,即把集权与分封相结合也出了问题。还是那些宗室的诸侯王,他们渐渐把自己当老大,不再把朝廷放眼里了。

令刘邦当初意想不到的是,宗室诸侯王比异姓诸侯王更有反叛的底气。对异姓诸侯王而言,合法性是不具备的,他们只有武力。但宗室诸侯就不同了,他们和皇帝有血缘关系,大家平起平坐。一旦手里有兵,他们反而有更可能起兵造反。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七国之乱,最后汉武帝登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汉武帝影视形象

经过这场战乱,汉武帝终于明白,无论外人还是自家人都不足信。于是他决定软硬兼施,大力削藩,一步步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奉儒家为正统思想,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两千年的统治。

不过请注意,汉武帝所尊奉的“儒术”,还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孔孟之道”。他扶持的那个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即把皇权统治的合法性,与“天命”挂钩。你是否看出来了,当年周天子的合法性也是拿“天命”说事,董仲舒搬出古人,将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巧妙地说圆了。

自汉武帝起,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才彻底稳定下来。武力、秩序与合法性这三个要素重新集于一身,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流。

最后我们来看看,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分封制注定无法长久。

只要我们把历史的时间线拉长就不难发现,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无论凭功劳还是血缘,在中国政治的这个大框架里,分封制都是暂时的存在。从长期来看,它必然是不稳定的。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往往搞不长?

为什么呢?因为分封制有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就是武力、秩序与合法性无法取得统一,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失衡的状况。

获得土地的诸侯,其合法性是中央给予的,而他们所掌握的权利,又往往使他们拥有了挑战中央的能力。

之后的中国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汉初的“七国之乱”,到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朱棣篡权,直到清初的“三藩之乱”,分封宗室和有功之臣,作为权宜之计并未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它们都给政权带来了大麻烦。

任何秩序的重建,某种程度都是对本质的回归。回顾从秦末到汉初的这段历史,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曾尝试从过去寻找答案,有的人看得近一些,有的人看得远一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缔造者,最终做成的人,无非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踮了踮脚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