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晚年,为何会下令取消五十一名南方考生进士资格?有何用意

 脑洞趣味历史 2021-08-14

洪武三十年五月,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当时科举考试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却突然下令:取消五十一名南方考生的进士资格,将状元陈安车裂,主考刘三吾流放,另外录取六十一名北方人为进士。

这就是朱元璋时期赫赫有名的“南北榜案”,在讲述这起案件前,咱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件事:

朱元璋为何要处死陈安?朱元璋取消南方考生的进士资格,全部录取北方读书人的原因是什么?

1、事件起因

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成绩出来后,学子们都迫不及待去查看自己的考试成绩。

可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后,来自北方的学子们傻眼了:当年的科举会试最终录取的五十一位仕子竟然全部都是南方籍学子,他们北方的学子一个都没考中。

这令北方学子大为不满,他们决心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刘三吾舞弊,偏袒南方学子。

但是这件事其实有很多的疑点,究竟刘三吾有没有舞弊,为何录取结果会被大肆宣扬,朱元璋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而所谓的“南北榜案”对于明朝乃至于后世有什么影响?

公元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当时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刚刚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一些大儒家族,这令天下学子们人心惶惶。因此正值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打算搞一场声势浩大的科举取士,以恩科的形式来招揽和安抚天下学子。朱元璋为了办好这次科举,特意任命当时的名儒刘三吾为主考,这老头当时已经八十多了,是大明科举制度条例的制定者,无论是资历威望还是能力品格都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典范。

朱元璋派他担任主考官也恰恰说明了对此次科举的重视程度,但是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让朱元璋大跌眼镜。最后结果出来之后发现录取的五十一名都是南方人,这就令北方人很不满意了,纷纷表示自己的不满,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不能偏袒南方人啊,因此就成立了中央调查小组详细调查本次科举,主考官刘三吾究竟有没有舞弊。

但是经过调查小组对北方学子答卷的复阅后发现这些答卷的水平确实不如录取的南方学子的试卷,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试想他作为开国皇帝,对科举的真实性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对于刘三吾的品行自然也是信得过的。但是相信归相信,他不能因此作罢,因为如果直接告诉天下人说本次科举并没有什么舞弊,没有什么问题,北方学子没有被录取那是因为你们的本事确实不如南方学子。那么带来的影响会是非常恶劣,北方自南北朝时期就战乱不已,百姓纷纷向南方迁移,百姓都跑到南方了,何况那些有文化底蕴的世家大族了。

而伴随着人口南迁,北方的技术、经济、文化也都开始南移,这就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局面产生了。而明初更是在元朝之后建立的朝代,元朝时期对北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重,使得北方的文学风气一再低迷,这就导致自明建国以来的科举考试,南方都压过北方一大头,北方人的心火一再积压,直到洪武三十年爆发。

朱元璋如果置之不理,那么北方学子的怒火就会席卷整个北方,而当时的北元朝廷尚在,北方还是有很多人心念旧主的。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政局的不稳,北方陷入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朱元璋打算牺牲一部分人来笼络北方学子,让北方人意识到他朱元璋是很重视北方的,借此来稳定北方统治。因此在明明知道刘三吾等人无罪的情况下还是大开杀戒,将考官除刘三吾外全部处死,调查组也因没有查出科举的“舞弊”获罪,即便是当年刚刚录取的五十一位南方学子也纷纷获罪,或杀或贬。同时朱元璋亲自录取了六十一位北方的学子,废掉之前的状元、榜眼等人,重新点韩克忠﹑王恕等为状元、榜眼。

《明史》 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安等。

2、状元陈安之死背后的隐秘

陈安本不必死,朱元璋给过这些南方学子们一个机会,当时朱元璋成立了一个12人的调查小组,其中既包括朝廷官员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等人,也包括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人。

朱元璋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每个人从落第的北方士子的试卷中选取十份重新查阅,然后从中再选择一些合格的学子录为进士。

换言之,朱元璋是希望调查小组的成员能够补录一些北方士子的名额进去,好平息北方士子的怒气。

毕竟,就算当时江南的文化氛围比北方强一点,但这点差距真的大到一个人才都选不出来的程度了吧?

怎么可能呢。

“事无常必有妖”,朱元璋的心里清楚得很,这次科举表面上是学子学术水平不行,但背地里真正凸显出来的问题则是朝堂上的“南北党争”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他明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整个国家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大臣们争权夺利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如果接下来他不能处理好朝堂诸公拉帮结派的问题,恐怕他一手营造的盛世景象也存在不了多久了。

作为一名君王,这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朱元璋让陈安等人参与阅卷,这其实就是他对南方党派的警告和提醒了:你们闹归闹,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给我坚持规矩。不要忘了,你们所拥有的荣华富贵都是我给的,听话,你们就能继续享受人生,不听话,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长期的安逸生活,让大臣们失去了该有的敬畏之心和政治敏感度,他们在重新审阅试卷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北方士子的文章文理不佳,且有犯禁之语。

12人的调查小组中,竟然只有侍讲戴彝和榜眼尹昌隆两人,在重新审阅试卷的时候增补了北方士子的人选。

朱元璋万万没想到,大明建国已经几十年,往年尚且有北方士子入选,今年大臣们却告诉他北方学子们一个人选都没有。在他看来,这就是在嘲讽他治理国家水平不行,朝政竟然走下坡路了。

难道,我不要面子的吗?

朱元璋一想到他的宽容换来的却是加倍的暴击,气就不打一处来,既如此,莫怪朕无情了。

当时北方派系的官员也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正巧他们上了一封奏折,弹劾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顺势而为,他下旨: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当严惩不贷。

随后,涉案人员中凡是坚持只录取南方学子的人,要么被判处死刑,要么被发配流放,唯有侍讲戴彝和榜眼尹昌隆两人因增补了北方士子的人选而免于处罚。

朱元璋的雷霆手段终于让大臣们惊醒过来,他们重新意识到这个年迈的老人,才是帝国真正的统治者。

本来,朱元璋就在思考如何给后续继任的朱允炆扫清登基的障碍,这次“南北榜案”中露头的人恰好触了朱元璋的逆鳞。

对于此刻的朱元璋而言:

1、科举的目的不光是为了选拔人才,还是为了笼络各方,让各个势力诚心归服。当时江南富庶,文化繁荣,每届高中的人才比例都远高于北方,朝堂之上乡党之争已经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本届科举只取南方士子,会不会进一步破坏朝堂的平衡呢?

2、元朝在北方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有不少元朝时期的读书人,并不愿服务于朱元璋,身为一位君王,他明白自己必须要给北方士人更多的利益,让对方意识到跟着自己更有钱途,他才有可能巩固北方的民心。

3、自己已经老了,可继承人朱允炆却并未真正成长起来,还不足以去驾驭满朝文武,他必须要想办法树立权威,为朱允炆上位扫清不满的声音。

3、事件的影响

这场科举奇案虽然得到解决,朱元璋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到此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此之前的科举考试都是采用全国统一的试题,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而造成的南北学子文化程度的差异就会严重影响科举考试最后的录取人数,南方每次都会占据很大的优势。因此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有意地将试题分为南北两份试卷来考试。

至明洪熙元年,科举取士开始 按照南北卷,南方学子占十之六,北方学子则占四,开启了中国分卷考试的先河。当然了分卷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突出,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本来就喜欢结党,有师生党、同乡党等等。自实行了分卷取士之后,乡党愈发壮大起来,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内的党政主要是乡党之争。

现在我们回顾明朝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洪武年间的很多大案、奇案背后都有朱元璋的操控,朱元璋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的大案来清除影响封建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的,无论是诛杀开国元勋还是科举仕子,都是如此。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一位雄君,他不在意当世人和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他想的只是能够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要让天下再次陷入大乱,毕竟朱元璋是清楚地知道天下战乱不已的危害的,他不想自己曾经受过的罪再让后世子孙经历一遍。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