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巩昌

 微美陇西 2021-08-15

威远楼(侧面)

现在这个小县城叫“陇西”,显得大而无当。“陇西”一词,过去指陇山以西,范围可大了,不仅包括了甘肃全部,而且包括了青海、宁夏、四川的一部分。现在的这个小县城,应该叫巩昌才对。

就说巩昌。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晚期,居住在渭水上游的古代民族——戎就有小邑(筑城而居的小城市)。今陇西境自秦至汉建有道、襄武、兰干、首阳等县,但城池早已湮没无闻,唯有唐初所建的襄武新城(今陇西县城)至今犹存遗迹,且史有详细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时徙筑今城,顺山川之势,以四隅为四正,所以有俗语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

威远楼雄姿

宋仁宗皇五年(1053年),在此城设古渭砦,作为经略陇右西部地区的前进据点。仁宗年间,为防备辽国侵袭,大将韩琦在陇西城东一里处建一楼,楼名威远,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有诗云:

韩公安抚来秦风,

威远楼筑在渭滨。

凭眺自看西土月,

     旌旗已靖朔方尘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古渭寨置通远军,加筑城垣,屯驻重兵。宋哲宗元五年( 公元1090 年 ), 以古渭砦设陇西县。宋徽宗崇宁三年 ( 公元 1104 年) , 升通远军为巩州,州治今陇西县城址。金正大中,亦称巩州,治所仍在今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通渭、漳县、武山、定西等县地。金人入主中原之后,仍以巩州为西陲重镇。

金末,蒙古崛起于漠北,叩关南下,金朝廷南迁开封,巩州被升格为巩昌府,成为防备蒙古的要地。1232年,蒙古大军兵临开封,金朝“巩昌等处便宜总帅”完颜仲德奉旨勤王,他的副手汪世显接任职务,留镇巩昌。1235年春,巩昌府被蒙古军队包围。虽然汪世显在漳县的石门山寨布有重兵,企图阻挡蒙古军队。但事与愿违,此时的石门山军营,已经被阔端大军层层包围。阔端派大将按竺尔前往巩昌府招降,要汪世显即刻投降。汪世显与众将商议认为,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蒙古军队。便在次日清晨,汪世显率领诸将前往阔端大营投降。当时阔端问道:“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汪世显答道:“臣不敢背主失节耳。”阔端又问道:“金亡已久,汝不降,果谁为耶?”汪世显说:“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从而保全了巩昌城免遭屠戮。

威远楼夜景,周边建筑都低于威远楼

投降后的汪世显父子为元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足迹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广阔地域。数十年金戈铁马,使他们一个个得以凭借战功而高官显爵,跻身于元朝统治集团的重要地位。“十三年春,阔端召世显入见,论功,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州、巩州、定西、金州(今榆中)、兰州、洮州(今临洮)、会州(今会宁)、环县、陇州、庆阳、平凉、德顺(今青海隆德)、镇戎(今宁夏固原)、原州(今镇原)、阶州(今武都)、成州、岷州、叠州(今迭部)、西和等二十余府州,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土之广,为各地汉人世侯所不及,陇右汪氏家族成为蒙古专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势力,巩昌一度成为陇右军政中心。但巩昌总帅府所辖州府不断变动(见下表)。

巩昌总帅府所辖州府变动一览表

年份

所辖州城

备注

乙未 1235

甲午正月金亡明年十月,… … 义武 汪世显 …… 率军民万家为口十万来降皇子奎腾 阔端 …… 仍官以便宜都总帅其前所节度二十四城还受节度

姚燧:《牧庵集卷二十一 巩昌路同知总管府事李公神道碑》, 部丛刊初编,第,第

癸卯 1243

定西庆阳平凉德顺镇戎西和十九州及笔者所考订的泾州邠州宁州河州

元朝 名臣事略卷六 总 帅汪义武王》。杨 奂:《还 山遗稿卷上

总帅汪义武王世显神道碑

迄至元五年

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及秦金洋安西大安定西镇原西和兰二十七州,  又于成

州行金洋州事

元史·地理志三

至元二十一年

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凡四定西镇原

西和德顺金洋州凡十有五

元史·地理志三

大德七年

巩昌路临洮府积石州徽州平凉府庆阳府秦州陇州德顺州宁州环州镇原州兰州西和州会州定西州阶州文州成州金州金洋州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上册 

183209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总帅汪世显将唐贞观时所筑城垣向东拓展(原东城墙从南到北的原址即文庙巷至书院巷一线,今陇西师范附小前的壕沟即扩城前的城壕沟),并以石砌基础。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1341年,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在夜间击鼓报更,俗称鼓楼。

威远楼(西面)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军徐达西征,时任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的汪庸坚守数日遂降,授昭勇大将军,仍任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后改授安远将军指挥同知,钦赐金筒诰命,折奉公田24处,异姓家人72户,准其家世代相继承受。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威远楼,砌巨型砖墩台基,其上架木构筑高楼,改名雄镇楼,楼头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巨匾。这就是现存的威远楼,距今653年。

明洪武二年(1369),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辖境约当今甘肃省张家川、清水、两当、徽县等县以西,会宁、定西等县市以南,漳县、礼县、西和、武都等县以东及文县、康县以北地区。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巩昌卫指挥使刘显重修巩昌城,城垣周长九里一百二十步(习惯称九里三),高四丈一尺,城壕深三丈七尺,壕宽三丈,四门皆有瓮城月门。四城门,东称永安门,南称武安门,西称静安门,北称清安门。四月城门东称迎晖门,南称来薰门,西称柔远门,北称镇朔门。四城门台均为砖砌方台,城四角为土筑圆台。城门台、月门台、四隅台上皆建有层楼、戍楼和角楼。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陕西提刑按察司佥事伍福倡导,巩昌知府李钺、陇西知县陈忠筑修北关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巡按御史罗玉、潘仿、许翔凤相继发檄文(古代文书),命增修。知府朱裳增建东、西两关并修葺北关。世宗嘉靖初年,总制(总督的别称)唐龙继续修葺大城及三关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桢以北关居民倍于大城,垣低壕狭,不能保民平安为由,在旧基础上恢宏修筑。新修北关城高、壕深,而且规模大于老城,并与老城连为一体。北关开三门,北称保昌门,东称翊秦门,西称镇羌门。为了通东、西关,又开两门,东顺门和西顺门。所建层楼、角楼、窝铺、砖堞高峻整饰,与大城相犄。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知府刘文琦重修大城及东、西关,加固薄弱之处。

威远楼楼洞

清圣祖康熙年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巩昌府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并为治所。清代,巩昌府治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清乾隆时期,陇西商业及商品市场空前活跃,巩昌府城是当时陇右繁华的大城市。下辖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会宁(今甘肃省会宁县)、通渭(今甘肃省通渭县)、宁远(今甘肃省武山县)、伏羌(今甘肃省甘谷县)、西河(今甘肃省西和县)共7县;岷州(今甘肃省岷县)1散州;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1散厅。此时的巩昌,仍不失为甘肃东南部政治、经济中心。

明末清初战事频仍,城垣及其附属建筑多有破损。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巡按御史金鼎、镇守总兵官柏永馥、分守陇右道参议王纪经上司批准再修大城,城上楼宇、砖堞、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等焕然一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置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重达4吨铜钟于楼上,钟声宏亮清越,声播十余里,因又俗称钟鼓楼。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清,叛将巴三纲攻破城垣盘踞城中,清军克复时城楼等建筑多有毁坏。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拨款三万余金,太守沈荣昌督办补修城楼、雉堞和缺损城垣。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鲁廷琰修三层三开间东城楼和西城楼,修补部分戍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府那苏图再建各城楼,以砖加固城基。咸丰五年(1855年),知县周必超重建城关雉碟。光绪二年(1876年),巩昌营游击周文翔大规模修缮,新修东城楼,补修西、南、北戍楼,新建4城营房51栋,修筑炮台14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知府周景增重修戍楼。

民国9年(1920年)陇西地震,城垣建筑多有毁坏。陇西解放时除东、西城尚存三层木架楼和北城有平房5间外,其余均已无存。1955年后,东、西城楼因扩街道等因被拆除,城墙也逐年蚕食,多为颓垣断壁,惟有北关西城垣部分地段可略见当年风貌。东、西关城在明正德年间始建时,"垣低壕浅,不称保聚",万历、天启二朝虽先后修葺补缀,但仍未彻底改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西河水暴涨,西关为之冲毁,东关也于同年后季被暴涨的南河水冲垮,到解放初仅留有断断续续的低矮土墙痕迹。

陇西残存的明代城墙

巩昌府是陇西辉煌历史的重要象征,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中评价道:"此间城墙与鼓楼等建筑高雄,颇有省会气魄。"

巩昌,这座雄伟的城池,在民国时期,除东、西两关门楼、关墙己毁而外,北关城墙、大城旧貌仍在,以后渐次拆毁。大城墙体今仅存南边零星断垣 , 北关仅留王家门界的一段残壁。

参考资料:

1. 元巩昌总帅府二十四城补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垂声振华的陇右汪氏家族》(马天云定西日报2018.10.24)

3.《巩昌府志校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7

4.乾隆《陇西县志》(影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